第412章 挺进中原
作品:《苟秦》 第412章挺进中原
彭姚显然没有想到,自己这个恶名昭彰的外寇,有朝一日竟成为左右凉州局势的人物,举足轻重。`d?u!y?u-e!d~u?.·c\o/m′
除了他手中掌握的兵马,背靠与乞伏鲜卑,更因为榆中的要害位置。北则威胁武威,西则直取罕,不管是对张罐,还是对张祚,彭姚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存在。
而面对二张的拉拢,彭姚在自得之馀,也还颇为纠结,不知道助哪方为好。
如果依他当初北上之时打的口号,当然得站在张灌等人的立场,声讨奸贼逆臣,还凉州以太平。
然而,真这么干,彭姚心中又不免嘀咕,他对凉州的心思与野望,瞒得过愚民,瞒不过他自己。
当初那般做,只是乱凉的手段,为消减北上的阻力,而今张氏自己都乱了,
形势变了,那立场与策略自应调整。
而基于个人的利益,彭姚显然是倾向于张祚的,就因为他德行有亏丶声名狼籍,才有他发展壮大乃至吞并的凉州的机会。
若支持张丶宋混等凉州的老臣重臣,真推翻了张祚,将凉州拨乱反正,只怕那些人转脸便要来对付他。
不得不说,在此事的利害上,彭姚的思路还是很清淅的。
但真支持张祚,又有些难以下定决心,毕竟张祚看起来实在太烂,与之相比,他彭姚都算是个好人了.
于是,彭姚不出意外地选择按捺观望,与二张同时连络着,就是不表态。
至于二张,在稳住彭姚的同时,也大肆征召役夫,扩充兵马。到四月初,张罐已于罕聚兵众四万,张祚也在凉州境内大征兵马,得五万馀众,发放武器,
训练备战。
这样的动员规模与深度,比当年对抗羯赵更甚之,而论对国力的损耗丶民生的破坏,内战显然比外战更加剧烈。
一姑臧,一罕,凉州内部两大势力,在军事武装对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也越走越近。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彭姚的立场也愈显关键。甚至于,若非彭姚的存在,二张之间早就战开了。
因此,目前的凉州,在二张彻底撕破脸皮之后,反而陷入了一种紧张的平衡但可以想见的,这种平衡势必难以持久,凉州的局面可不是彭姚这股力量,
就能长期制衡的。
数万兵众的动员,代价可是不轻的,也不可能长期维持战备,光粮草消耗,
就不是二张能够承受的,更论农业生产丶民生人心方面的负面影响....
当然,如果有外力干预,比如丶乞伏鲜卑,乃至吐谷浑等周遭势力,此时涉入,那凉州的局面也立时能被打破。墈书君 庚芯醉全
而鉴于凉州局势的复杂性,秦国这边最合适的选择,还是等,至少要等到局面初步明朗起来。
苟政的考虑,是要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解决凉州问题,张氏内乱自爆,再好不过了。
同时,凉州问题也绝不只是张氏属地的问题,周边的胡部也必须综合考虑进去,从今春乞伏鲜卑发兵参与攻掠“河南”之后,苟政就再不敢大意。
在苟政看来,哪怕等凉州在内乱下打成一片废墟,而后收拾,也比陷入当地士民反抗的泥潭要好,要更有利于秦国。
便是如此,想要平凉,需要投入的国力丶军力也都不是个小数目。
在关东不稳,更准确点讲,在桓温下一步北伐没个定数之前,苟政也不敢大举向西北投入,兵马钱粮调度,一举一动,都是成本,一旦动起来,就没那么容易转向了,必须谨慎。
五月初,一则消息自关东传来,立刻撩动秦国君臣的心弦。
姚襄叛反东普之时,割据许昌,向秦国投降,被苟政封为豫州刺史丶平南将军的王渎,背秦归普。
这都算不上城头变幻大王旗,而如王渎这样墙头草的行为,更不值得惊讶,
但王渎叛秦,俨然成为中原局势进一步发展变化的开端。
王渎显然是被桓温的声势给吓到了,也因姚襄兵败的速度而震惊,当普军于淮南蓄势待发,他并没有经过多少挣扎,便决定再度归晋。
许昌及其周遭地区,经过前儿年的兵祸,早已残破不堪,尤其诚桥大战后,
秦军对当地人口的大举迁徙,更使其彻底沉沦。
如果没有强大的靠山支持,根本不足以割据,当初王渎奉命“收复”许昌,
背后也少不了殷浩在后勤上的大力支持。
回头去看王渎的投秦决策,多少有些不理智,毕竟秦国根本不足
以给他提供保护,甚至容易成为燕普的攻伐目标。
而实事求是地讲,王渎此前反普,仅仅停留于名义上,不象姚襄,与普军天雷勾地火地干过几场,给东普造成严重的国力损失,甚至动摇其朝局。
最出格的一件事,也就是投靠秦国了。不过,在时隔数月之后,选择回归东普的怀抱,也算回头是岸了:::::
桓温这边,面对王渎的迷途知返,也果然表现得很大度,毫无苛责之意,还遣军中从事北上许昌安抚,复其普国职衔,
而王渎复归,也仿佛坚定了桓温继续北伐的决心,至少也算得上是个引子。+卡`卡′小_说-网· +已·发\布+最′新,章¨节?
在寿春休整了近一个月后,普军再次出动。
此番,桓温分三路北伐,西路以其部将应诞加建威将军戴施为将,引军一万,北上许昌,会同王渎所部,威胁荥阳丶陈留地区。
东路以荀羡丶郝昙为将,率领江北丶广陵之师,北上收取徐州。
中路自是北伐普军主力,重兵云集,由桓温率领,水陆并进,北伐谯国,目标直指仍逗留在谯城舔伤口的姚襄,逮着这个穷寇追打。
当晋军的动向陆续传至长安,秦国君臣都下意识地松了口气,就象是等待已久的答案,终于揭晓,至少揭晓了大半。
从桓温的用兵方略,基本可以判断,他应该是打算先定中原,短时间内,当不至于谋算秦国。
而目下中原,除了姚襄残部,以及其他依附燕国的小军阀,最大的势力,恰恰是燕国。
慕容伪称帝后,燕普已成仇敌,接受姚襄投诚,又添新仇,但凡桓温渡过淮水,挺进充豫,二者之间就别想相安无事。
当然,也不排除桓温使一招声东击西,毕竟,从政治利益出发,对桓温来说,西进攻取洛阳,神益要更大一些。
不过这种可能性终究不大,且不提千里转进的难度丶代价,就中原燕军的存在,桓温岂敢将后背暴露给慕容军。
反之亦然,燕军又如何放心,晋军“借”道伐秦?
随着中原战火重燃,苟政一大块心病总算得到解决,不过出于谨慎的心理,
仍不敢过于放松。
站在秦国的视角,桓温安排许昌那一路晋军,动向可是有些耐人寻味的:::看似从西面包抄荥阳丶陈留,然只需转个方向,便可侵入洛阳。
过去一段时间,秦国虽对洛阳守备进行了一定加强,但实力终究有限,一旦战起,能够征召丁壮,组织起上万守备,都不容易。
苟武当初的建议,苟政还是听进去了的,尤其从去年开始对秦国军事成防进行整体调度之后,洛阳就更处在一种随时可以放弃的地位。
而之所以坚持屯兵成防于洛阳,更象是一个诱饵,同时也还未面临难以对抗的压力。扎下一颗钉子,让晋燕都难受,也是缓解关河防御压力的一种布置。
不过,随看桓温大举北伐中原,哪怕晋军尚在千里之外,伊洛盆地间的氛围,也紧张起来。
洛阳总管杜郁,甚至亲自出马,督促洛阳的夏收进展,做好坚壁清野的准备,以防变故,一旦危机降临,随时可以弃守。
而比起这些未雨绸缪的布置,苟政显然更加关心普军北伐之下,燕国方面的应对。
过去一年,由于内部素乱,以及并州大战,燕国在中原方向的军事战略,更多采取收缩防御。
正因如此,在姚襄反普丶段龛伐徐丶淮南大战,这一系列导致中原乱局的战事中,燕国始终没有大动静,河南充州所驻燕军,更无一兵一卒的调动。
若非慕容伪对姚襄的投诚有明确反馈,甚至让人怀疑,燕国在中原局势方面已经变成聋子丶瞎子.
而面对桓温北伐,燕国方面,又岂能不关注,事实上也是颇感压力。
去年,一场并州大战,一次野王战役,前者消耗巨大,后者损失惨重,都需要燕国花费时间与人物力去恢复。
当姚襄反普之时,燕国这边的态度,实则与秦国差不多,都是幸灾乐祸丶隔岸观火,恨不能姚襄把淮南搅个天翻地复。
桓温出兵北伐之初,慕容伪之所以接纳姚襄投诚,也是出于利用心理,坚定其信心,使其无后顾之忧。
和苟政一样,口惠而实不至,只是把姚襄当个棋子利用。
只不过,合肥之战的走向,多多少少有些出人意料。谁也不曾想到,此前那般强势,纵横江淮的姚襄,面对桓温,竟非一合之敌,败得那样干脆。
姚襄一败,那压力很快便给到燕国这边了,尤其在姚襄再次遣使,请求归附之后。
与晋国互为敌
对,已是事实,但若说与晋国展开大战,短时间内燕国还真没有这方面的打算。
毕竟此前还有中原作为缓冲,东普主持北伐的又是殷浩,但短短半年多的功夫,便使燕普两国直接对上,还是直面桓温兵锋,这多少让燕国君臣措手不及。
以负责坐镇邺城丶主持冀充乃至整个南方事务的慕容评为例,入夏之后,他正打算调兵遣将,同时从并州慕容恪那里请求援军,再伐河内,将吕护这颗钉子拔出,一雪去年野王兵败之耻。
何曾想过与晋军,与桓温对阵。但随着桓温引军北上,不想也得想了
五月十三日,桓温大军兵进谯城,不费兵甲,轻松克之。在普军抵达之前,
姚襄已经率领全部军队与部众北撤了,走得很彻底,桓温就是派骑兵追击都没摔上。
而桓温北上,显然不是为了一座空城,夺取谯城之后,只休整一日,便继续北上。
五月十五日,桓温军抵雕阳,卷甲入城。
其后沿睢水,一路向西北进发,挺进地陈留,这也是姚襄率部迁徙的路线,
仿佛就是冲着姚襄去的一般。
在小黄城,经过漫长的追击路程,普军终于上了姚襄,双方直接战在一起。作为前部的邓遐兵马并不多,只五千馀众,但缠住姚襄,问题却是不大。
为了给其馀部众争取撤离的时间,姚襄也不得不组织兵马,与邓遐对战,试图击破这支晋军精锐步骑。
然而,淮南一战,姚军骨干力量的损失实在太惨重了,重新组织的兵马,战斗力十分堪忧。
莫说击败邓遐了,如果不是靠着人多,姚氏子弟与羌部拼命,再加之姚襄不避危险,亲自督战,他们甚至打不过邓遐。
就是如此,当大将毛穆之率军援至,添加战场,姚襄终究没能摆脱败北的下场,又一次丢盔弃甲,狼狈北遁。
五月十九日,桓温兵至仓垣,陈留士民,纷纷投降。
此时,随着消息的散播与发酵,中原彻底震动,由燕国所控制的兖州郡县,
立时不稳,秩序大乱。
到了陈留,也意味着在此次北伐战略上,桓温面临着最后一次决择。
或继续西进,会合许昌之师,攻伐洛阳,收复旧都,扫祭园陵,挣取政治上的好名声。
或转而北上丶东进,与睢阳丶徐州乃至青州之师配合,攻取兖州,使用大河以南,中原州郡,重新回到普国的怀抱。
趁着休整将士丶梳理粮道的功夫,桓温尤豫不决。而在此期间,燕国那边,
也总算有个定论了。
燕国此番在应对桓温北伐的反应上,是相当迟缓的,除了蓟城距离遥远,无法及时洞察中原形势变化之外,燕国上层的尤豫,也是重要原因。
而随着桓温的大举北进,来自蓟城的诏令,也终于抵达邮城。内容翻译过来,内核就一条,只要桓温敢于北犯大河,坚决打回去。
几经斟酌后,慕容伪选择态度强硬,他这个北方天子,岂能为一南臣所?
他堂堂大燕皇帝,也是要面子的,已经攻取的土地,岂能轻易放弃。
但强硬的背后,多多少少带有一丝保守::
而蓟城有了定调,黄河一线的燕军也随之变动,至少慕容评费心调度以对付吕护的燕军,正好用来防御普军了。
而为了避免后方失火,慕容伪那边甚至不惜采取绥靖政策,派人前往野王,
招抚吕护,给他封官加爵,准其一定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