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陇南”风云

作品:《苟秦

    第349章“陇南”风云


    “启禀君侯,邓长史来了!”


    邓长史,指的自然是新到任不久的秦州长史丶天水太守邓始,作为苟氏外戚,又是关西豪右,


    邓始的秦州之任,开展得很顺利。!s¨a!n¨y¢e\w\u-./o/r·g-


    “参见君侯!”脚步轻快,上堂而来,老脸上带着明显的喜气,邓始朝着苟雄一礼。


    虽然履任不久,但邓始是秦州毋庸置疑的二号,见到邓始,赶忙起身行礼。苟雄也颇为礼遇,


    笑问道:“观邓公面带喜色,不知有何吉讯?”


    邓始笑意更甚,当即应道:“禀君侯,临洮那边回书了,李俨遣人答复,愿意率众举事,弃暗投明,为我大秦效力,助我军夺取襄武!”


    “哦!”闻之,苟雄先是一喜,但很快又恢复冷静,疑虑道:“只怕没这么容易吧!前者,那彭姚同样答应得痛快,但至今未有行动!”


    “此情不足为奇!”邓始淡定地说道:“如彭丶李者,或因私怨起举,或为利禄所诱,或慕强而生投附之心,然若真要让他们抛家舍业,为王前驱,却非一名说客丶几道许诺便能动摇。


    陇西郡内各方势力掺杂,但唯王擢,拥兵上万,据坚城,控扼渭河两岸,前有晋廷册封,后有凉州援应。


    彭李皆是陇西大族,然比之王擢,实力不止弱了一筹,自不会轻易犯险,


    彭姚去年在王擢手上吃了大亏,几乎亡命灭族,若非张重华收留,遣人说和,早为王擢所灭:


    至于老夫那故人李俨,虽敬其才智能望,但如不让他窥得胜败之机,也不会妄动!”


    说到这儿,邓始抬手,郑重其事地对苟雄道:“君侯,老夫以为,眼下我军兵马粮械皆已齐备,大王欲定陇西,秦州不可长期备战,事已至此,当主动发兵,寻求破局!


    只要我军起征,老夫有六到七成把握,彭姚丶李俨将闻风而动!”


    听邓始讲完,苟雄与姜宇对视一眼,而后哈哈大笑两声,起身向邓始揖礼道:“邓公与子居真是不谋而合,我正与子居讨论此事,已然决定,正式举兵进讨!”


    闻之,邓始不由异地瞧向姜宇,此人的英俊潇洒,已经足以让人心生好感,若再加之其见识丶函养与气度,就更加不凡。


    打量了姜宇几眼,邓始回过神,点头赞道:“子居青年俊杰,前途无量啊!”


    见状,姜宇赶忙提手表示:“邓公老谋,识人见机,方是晚辈之楷模


    渭水曲折绵延,整体上一路东向汇流,到下游已成大河,孕育出关中平原,直至导入大河,


    不过在陇西地界,却有一段南流的河道,襄武丶道丶中陶丶新兴几座城镇,便沿此段河道的铺展开,而这段渭河过去也是陇西丶南安两郡的分界。/k·s′j?x-s!w·.^c!o/m?


    曾经这段渭河流域,也是人烟绸密,繁荣之所,逐水而居的习俗使大量胡部聚居而来,尤其是美氏。


    经过西晋的大破灭,以及几十年的战火摧残,如今的南安自不复当年之盛,但这里仍然是诸胡主要聚居之所。


    王擢当年以赵西中郎将之职,在秦州招兵买马,其中多得夷部支持,包括此时割据陇西,他的魔下仍以胡兵为主。


    而去年雷弱儿奉命返回南安郡,能够快速拉起一支部队,除了苟政支持的一批粮械与魔下旧部,也因为他说动了当地几家羌部。


    比起王擢那个匈奴人,雷弱儿这个地地道道的南安羌豪,显然更容易获得当地羌部的信任与支持。


    而随着苟雄的军令自冀县传来,战火又重新在陇西丶南安境内的渭河沿岸点燃,不过比起此前一两年间发生在这片地界的纷争与交锋,这一次战火,将燃遍整段流域。


    事实上,过去一年间,雷弱儿已经与王擢势力交过不止一次手。


    没办法,这片地界生存空间就这么大,哪怕雷弱儿是羌人,侵犯到陇西的势力范围,尤其背后还站着苟军这只随时可能张嘴咬人的饿狼,自然要加以打击。


    也正因如此,背靠天水,雷弱儿进退自如,又得到部分南安羌众的支持,更是如鱼得水。


    王擢虽几番动兵,双方互有胜负,但始终无法将雷弱儿这颗苟政安插在王擢卧榻之侧的钉子拔除。


    而雷弱儿,也的确是有些本事的,在王擢的压力下,是越打越强,一年下来,部曲从几百人,


    发展到一千六百馀人。


    并且,不是雷弱儿只能募集这么多兵,而是在物资短缺丶补给困难的情况下,他只养得起这么多人,还需要依赖来自冀县的“协”。


    不


    只如此,雷弱儿还在去年初秋,成功击败王擢安排的成卒,占领渭河以西的新兴旧城作为据点。


    新兴并不是什么大城,在“陇南”地区,比不得裹武丶道,甚至不如隔河相望的中陶,但此地却具备不小的战略价值。


    因为同在渭河西岸的缘故,新兴可以作为秦军北上攻取囊武的前哨。当年在收取略阳丶天水不久,苟雄遣贾虎丶张先等人率众西进陇西,就是在新兴被王擢击败。


    雷弱儿看准了这一点,因而他宁肯选择在新兴地区坚持,而放弃东岸活动空间更广的道丶中陶地区。卡卡晓税徃 埂辛蕞快


    王擢作为久历戎马的宿将,军事眼光同样不俗,因而在去岁秋,亲提五千步骑,自裹武南下,


    意欲彻底扑灭雷弱儿。


    不要小看这五千军马,那是王摧的嫡系精兵,并且是保证囊武安全以及其他辖地驻守的基础上,所能动用最大兵力,可见王擢消灭雷弱儿的决心。


    但是,王擢的意图迅速落了空,雷弱儿根本不与之交战,感王擢兵势之强,直接弃城而走,躲避王擢兵锋。


    当时的雷弱儿,也就一千出头的部曲,转移灵活,进退自如。


    而王擢,在新兴待了近一个月,不断派人搜索追踪,甚至挑了几个给雷弱儿提供兵源丶粮畜的羌部,但始终找不到雷弱儿。


    为此,王擢一度怀疑雷弱儿已经率部逃回天水,寻求秦军的庇护去了。


    无奈之下,王擢只能留兵成守新兴,自己返回襄武,那里是他的大本营,不容有失。王擢也不敢久离,以免生差池,他也没法保证魔下都是忠臣义士..


    得知消息,在确认王擢返回裹武后,雷弱儿又适时地出现了,他又在新兴周边打起了游击,不断袭扰王擢军成卒。


    王擢在新兴留下了一千五百名守卒,其中半数都是跟着他一路打出的精锐,至少对比雷弱儿以及新兴地区的态势,不算薄弱了。


    但是,雷弱儿统战工作做的实在不错,周边的主要部族,都支持他与王擢对抗,尤其在经过王擢一番抄掠之后。


    当然,雷弱儿背靠,才是导致这些羌部们选择倾向的真正原因。


    有当地部族支持,雷弱儿对付起新兴守卒来,更是游刃有馀,自去岁八至九月间,雷弱儿连续发起了十馀次对新兴土军的袭击。


    毕竟,驻军要征粮,要补给,只要有所行动,便是雷弱儿出击的机会。过程中,王擢也曾两次遣师南下支持,但都被雷弱儿躲过,王军的行动,根本无法瞒过雷弱儿安插的耳目。


    王擢也曾设谋,赚雷弱儿出击,然后伏杀,虽给雷弱儿造成了一定杀伤,但最终还是被雷弱儿有惊无险地逃脱。


    如此反复纠缠,当地羌部见王擢始终拿雷弱儿没办法,支持力度就更大了,甚至“渭东”的道丶中陶地区也有人渡河来归。


    相比之下,王擢则是疲于奔命,终于在入冬之后,无奈选择放弃新兴,将残存不到九百人的成卒,接回襄武。


    从去岁冬开始,雷弱儿方在新兴彻底稳住阵脚,其后上报冀县丶长安,加强交通联系,更为重要的,要支持。


    而见雷弱儿表现出色,长安的苟政自是发文褒奖,授勋飞骑尉(三转),更新任命为南安护军,还给他一个“新兴营”的编制,其留在长安的妻儿家小则赏赐钱粮。


    苟政那边,是给名位恩禄,苟雄这边的反应,就要更实际了。


    对雷弱儿在“新兴争夺战”中表现出的智谋与勇略,苟雄格外赞赏,为此专门从冀县府库中调拨了一批粮草丶军械与被服,送到新兴,助他与部下度过寒冬。


    却也不是雷弱儿才干,比苟雄魔下的那些将领强到哪里去,只是雷弱儿,更加适合罢了。别的不说,光统和当地羌众,引其卖命,就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换个没有根基,不知风俗,不通人情的人去,别说上门招揽了,能在当地羌众的排斥下活下命来,都算本事。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雷弱儿也终于消停下来,没有再多军事动作。


    一自是冬季到来时节不利;二是他的部曲也需要休整,拉锯了半年,人马皆疲,需要休息,同时那些新投附的士众也许整编安排,以确保战斗力;三则是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对接下来的发展,雷弱儿还需思索丶观望一番。


    当然,这段时间雷弱儿也不是毫无作为,在训砺士卒,巩固新兴之馀,他终于将目光投到渭河以东地区了。


    襄武是王擢的老巢,凭他自然撼动不了,他甚至不敢派人去骚扰劫掠,但渭东的道丶中陶则不一样了。


    虽只一水之隔,但对军事布防与调动的影响,却是十分显著的,针对雷弱儿,也针对王擢。


    源道丶中陶地区,从当年王擢击败石宁,奠定陇西割据基调开始,便属于王擢的“传统”势力范围,那里也为王擢提供了不少军力丶物力资源。


    而在渭东,王摧足足屯了三千多兵马,分驻二城及诸沿河成堡丶烽火台。


    三千人马,绝不算少,襄武与道更是隔河对望,但想要实现对渭东地区的严密控制,显然是做不到的,也绝不是一些兵马就能办到的。


    这一回,雷弱儿瞅准了王擢对道丶中陶地区统治的薄弱,其中的漏洞,也恰恰是他擅长利用的。


    雷弱儿当然没有分兵渡河,他还不具备分兵的实力,但遣人渡河,连络对岸胡部羌众,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未必能通过三言两语,便使当地胡部,背反王擢,纷纷来投,但祸乱其心,问题却是不大的。


    种子一旦种下,只待时候一到,便能迅速生根发芽。


    而当地胡部面对雷弱儿的使者,大多以礼相待,纵然不表态,也绝不会直接得罪就是了。就是这样,前前后后,也有四百多东岸豪杰,渡渭投靠。


    其中,最知名的,大抵是源道人邵羌了,他也是本地豪强,手中有点实力,仅他一人,便拉来了两百秦羌义士。


    而邵羌的到来,也最让雷弱儿欣喜。虽然邵羌并不能代表整个“陇南”地区的豪右,但总能体现出一些人心向背来。


    在这样的乱世,还是陇西丶南安这种久经兵丶形势复杂的地区,若不擦亮眼晴丶拎清脑子,


    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王擢陇西的时间不算短了,至少比起秦军要早得多,然而几年下来,他的潜力,在有识之士眼中,也基本望得到头了。


    这些年,王擢声名最盛的一段日子,大抵是击败石宁,掌控陇南,并击退秦军图谋。然自那之后,却日渐挣扎。


    降晋,和秦,联凉,占据着陇南一亩三分地,屁股扭来扭去,到最后,还是困守裹武,而无更多发展。


    当然,在与秦军和之后,王擢也曾主动出击,寻求作为,比如两年前的苟荷大战期间,就不甘寂寞。


    但毫无疑问,在苟雄率军征讨下,碰了个灰头土脸。当时的王擢,怎么也没想到,面对符健那般声势的讨伐,苟政竟能忍住,秦州一兵一卒也未动用,结果全用来招呼他了。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擢对陇东的秦军越发无力了,彭姚之乱之后,他甚至连袭扰的动作都少了。


    没办法,他若领军去攻袭天水地方豪强部族,必然引发反抗,而苟雄虽在招抚士民,但对那些部族的死活未必在意,甚至如此反而加速当地士民对秦国的归附。


    只有攻击秦军在当地创建的屯田丶牧场,或许能造成有效打击,但秦军官兵,可不是好惹的。


    渐渐地,王擢便发现,最容易给敌人造成统治危机的袭扰丶破坏,用在秦州,竟无多大用处。


    此事,让他好生纳罕了一阵。


    到如今,王擢都没想明白其中的缘由,反而,随着秦军在东面连番告捷,声威震动关西,到苟政称王建国,其势也攀至一段高峰。


    比起秦军的蓬勃发展,王擢则相形见出了,甚至连原地踏步都算不上,面对雷弱儿的乏术与无力,则动摇了陇南地区豪强对他最后的信心。


    当然,关乎身家性命与家族前途的选择,没那么容易做,但总有一些敢为人先的人,比如邵羌,他就举家而来,他选择赌。


    比起那些已经成为秦国功勋丶高官的关西豪右,此时上车,自然比较晚了,但陇南未克丶秦州未复的现状,却也给如邵羌这样的豪强提供了一个机会。


    而邵羌,将他的筹码押在了雷弱儿身上,并在投靠雷弱儿不久,便在其举荐下,得到苟雄的正式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