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苟材的使命

作品:《苟秦

    第341章苟材的使命


    苟材此来夏阳,当然不只视察这么简单,他是带着任务来的,秦王苟政亲自交代的任务,进一步整顿丶完善丶规范夏阳铁务,以促进夏阳冶铁蓬勃有序发展。&秒=章d节)小?¨)说x>网¢ 3~-更@++新x最.t全÷??


    朱彤此前做的,只是不惜代价,以最高的效率,将投入到夏阳冶铁的人物力资源集成起来,加速夏阳铁务的激活与恢复。


    这个任务朱彤实则完成得不错,只需看芝川镇内几座丈高的炼铁竖炉周期性的出铁量便可知的,而其馀炼铁丶制炭的炉体,也将在配备相应人员后,陆续投入使用。


    但朱彤看重的“效率”,大抵着重体现在时间上,由他所调控的各类监吏丶士卒丶工匠丶劳力,则处于一种粗放而严厉的军事化管理下,非如此难以取得目前的成绩。


    苟范说朱彤急功近利,实际上并没有太大毛病,而朱彤本身也有一定认识,回长安后,也曾向苟政请罪,尤其在他严苛制度下大量死伤的劳力,尤其是那些矿工。


    苟政对民力的重视,已广为人知,朱彤的做法,简直在打他的脸,即便最不被当人看的符丶姚战俘,这么白白损耗也不免可惜。


    夏阳的做法,只是应时之策,而发展到现在,整顿改革也势在必行,这也是朱彤在请罪之馀,向苟政提出的建议。


    为了想要平稳丶长久地搞下去,持续提高冶铁产量,除了技术上的研究突破,在生产与管理制度上,也需相应做出改变。


    而苟材此来,正为落实御政台内所拟整顿办法。


    当然,太极殿内所议,只是一些提纲领的指导,只是给夏阳冶铁事务定了个框架,


    而苟材身负使命便是将这个框架填充。


    因此,苟材的夏阳之行,可谓手握重权,尤其在人事的安排上。


    秦国的“夏阳监”,已然可以称之为庞然大物了,那接近两万官丶军丶工丶民力,足可养上万脱产士兵的物力资源,围绕着铁务爆发的比肩大郡的生产力,还有“央地”结合丶军民结合的组织属性,都凸显著它的特殊性。


    此前对夏阳监的设置,是很粗糙了,除了主持全局的监令,下设四名铁官,分别负责矿区采矿选矿丶伐木烧炭丶运输以及治炼,安全防卫问题则另加设置,与驻军配合。


    四名铁官,四方面事务,其下涉及的所有官吏与民工,皆按军事编制成营队,以便管理。只不过,比起军队编制,这些冶铁生产的营队要大得多。·0`0`小¢税-旺. \首-发?


    而这样的编制,粗糙臃肿,效率低下,且屡屡产生混乱,尤其在交接程序上。在苟政对夏阳冶铁抱有的无限期待与远大规划面前,显然已不适应其发展了。


    此次秦国便要从中枢层面,对夏阳监的机构设置丶职能划分丶人事安排,做一次清淅的编制,并根据从采矿到出铁的一系列流程进行分工设置。


    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毫无疑问是选更及用人,为了达成目的,苟材也带看大量夏阳监的“人事编制”前来。


    在对夏阳监的新编制中,依旧以监令为主官,总领冶署诸事,下设丞二人,尉二人,


    录事丶主事丶监事若干,以及下属掌固等僚吏。


    零零总总,上百个官吏职位,覆盖着整个夏阳冶铁事务,并对功能与权责进行明确丶


    细化,而这些官吏来源,大部分就地提拔,少部分则由苟材从长安带来。


    比起“夏阳监”这个足够庞大的冶炼产业,由苟材亲自主导的机构设置与人事改革,


    本身就是一个繁复的工程。


    于苟材而言,要完成这个工程,显然是极其考验把控能力的,并不是安插一些人手就可以的,在保证朝廷控制力的同时,更需要促进其发展,要显著提高生铁的产量,这才是秦王苟政决定大力改革的根本目的。


    对于这些,苟材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果让他去做其他事,或许还力有未逮,但此事,


    不说得心应手,总是有一定基础与经验。


    来自于河东盐池的经验,须知,目前已成规模的河东盐监,就是苟材这几年,一步步摸索丶完善,乃成建制,并且还经受过历次战乱的考验。


    而河东盐监统管的职吏丶人力规模,以及机构设置,也并不简单。


    盐监事务,苟材能料理得当,这是他能上位盐铁部的重要基础,也是苟政将夏阳铁务整顿改革,交给他操办的根本原因


    :


    整顿之馀,在新任的夏阳监李绪的陪同下,苟材再度巡走于芝川镇内。


    李绪,此前为郑县令,是苟政当初选拔的十二名地方官长之一,去


    年在任上配合王猛进行清丁编户,表现突出,颇显政能。


    在去年秋冬展开的第一次丁税收取中,也按时按量,顺利地完成税收任务,得到了长安巡官的褒奖。狐恋蚊学 勉废岳毒


    以此功,在朱彤调任长安之后,李绪也从郑县升任夏阳监,仍旧兼任夏阳令。而比起一个地狭民寡的普通县令,夏阳之任,显然是仕途的一次跃升,他已然走在了那“十二令长”的前头。


    而回顾过往,从一个寒门布衣,成为一方监令,朝廷要员,李绪也就花费了三年时间。


    这个速度,谈不上快,但绝对不慢,多少人是直接湮灭在这动荡的乱世之中,而作为崛起的直接利益获得者,李绪对苟政的忠诚,也显然要超过常人·


    炽热的烟火气笼罩着整座城镇,却给苟材那疲惫的身心,带来些许惬意,


    尤其是,望见一车车的碎矿与木炭,被输至镇内,那不算高耸,但格外挺拔的炼炉,


    始终蒸腾着丶束缚着热量。


    能够听到烈火焚烧的动静,其间蕴酿着钢铁的力量,是财富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武力的保障::


    在一座停炉冷却的竖炉前,扫了眼几乎堆栈成小山的矿石与炭料,又看向那些列队像军队一般接受检阅的匠人与劳力,苟材摆了摆手,吩咐道:“我这里,不需这么多人伺候,都去忙吧!”


    “诺!”


    “眼下,多久能出一炉铁?”回过头,苟材问负责的主事。


    主事是一名年纪不小的老匠人,对掌握着自身命运的苟材,极为躬敬,不敢怠慢,答道:“禀尚书,就去年的情况来看,短则三日,长则五日:::


    7


    “要如此之久?”苟材眉头微,显然不甚满意。


    主事见状,面带志芯,赶忙解释道:“矿石丶炭料时而供应不及,质地也不一,需要费时筛选,每炉产铁后,也需冷却丶清理,炉体若有损伤,还需修补,下料之时,也颇费功夫”


    这主事对炼铁事务显然颇为熟悉,听其侃侃而谈,苟材的表情缓和下来,说道:“还需尽量缩短时间,否则太过迟慢了!”


    “属下等已然尽力协调,经尚书此番改制,减少流程麻烦,必能更快出铁!”主事说道。


    “每炉可产铁多少?”苟材又问。


    “似此竖炉,经过几轮增料扩产,每炉出铁,约在三千斤(晋斤)左右,再多便无法保证铁质了!”主事道。


    闻之,苟材眉毛稍微挑了挑,心下暗暗计算,很快露出一副头疼之色。扭头,干脆问道:“照此说法,一切顺利,此炉每年可得多少铁?”


    对此,主事也愣了愣,道:“这,属下等却未仔细筹算过,只是从去岁秋开始,不停地加料,不停冶炼.””


    这时,一旁的李绪开口了:“若依其言,一切顺遂,此炉每年可炼铁,少计也当有十五万斤!”


    “一炉便有十五万斤!”苟材脸上,第一次露出讶异:“去年一整年,夏阳产铁,也就这个数目!”


    李绪对这些,显是有所了解的,轻笑道:“尚书恐怕不知,去岁铁监下属职吏民工,


    最主要的精力,都放在采矿丶制炭丶砌炉丶试产,以及修复房舍丶安置民夫丶工匠。


    并且,真正开始出铁,也在入秋之后,并不断试验丶调整,去年一年时间,几乎就如此耗费掉了。


    从今岁开始,夏阳冶铁方才逐步恢复正常,各炉出铁量也基本试验出来,有个定数。


    经过此番改革,也将促进每年出炉数,产量将更高:::


    7


    “徜若如此,那今年夏阳岂不能产铁逾两百万斤?”念及镇内陆续投入使用的炼炉数量,苟材露出惊容,语带兴奋。


    对此,李绪瞟了苟材一眼,沉声道:“若一切顺利,各方配合得当,莫说两百万斤,


    就是三百万,也不在话下。只是”


    “有话直说!有什么困难直言!”见李绪尤豫,苟材当即说道,直勾勾地盯着他,俨然一副被那百方级数字刺激到的样子。


    李绪拱手应道:“最大困难,还是铁矿与炭料难以满足,如欲炼得百万铁料,需投入数倍乃至十倍的矿石与木炭。


    而以当前矿石丶炭料之采集丶炼制速度,是无法成倍提升的。况且,矿石与木炭质地,也难以保证,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出铁速度与质地。


    至于其他诸如天气丶炉耗丶事故等等,更难以保证...


    苟材虽不通炼铁,但有些基本的道理,还是能够领悟的。随着李绪的讲述,也渐渐冷静下来,说道:“可有办法提升矿料与炭料数目?”


    “以当前夏阳监所拥人畜力,很难,除非继续增加劳力与车马!”李绪轻轻摇头,说道:“不过,下官有意调集人力,将通往矿山的几条道路整修扩宽一番,至少保证矿石能够尽快运出。”


    闻之,苟材沉默少许,终是苦笑道:“人我是无法再多增调了,甚至对矿工的使用,


    也不能象去年那般滥用,需有体恤办法:::


    一切,只能在现有基础上想办法了,大王已经在夏阳投入大量人物力,甚至不惜压制军队!


    李监令,大王对夏阳铁监,寄予厚望啊!万不可令大王失望,我秦国军民,可都等着用夏阳所炼铁具:


    苟材一向是个严肃的人,此来夏阳,身负重担,更时常显得苦大仇深。


    难得听其如此动情之言,李绪在异之馀,心情也更显沉重,只是认真地拜道:“下官定然竭尽全力!”


    “李监令,你可是大王看重的人才,我毕竟不能在此久待,夏阳事务,今后还得仰仗你尽力。治好铁务,必定前途无量啊!”苟材又忽然这么说道,嘴角的笑容都显得多了几分深意。


    而李绪观之,却莫名生出一种被“甩锅”的感觉,当然面上,还得感激涕零,表示对秦王的忠诚丶报效。


    “我观伐木制炭所费民力,更甚于进山采矿,且炼制也颇费时间,占地盘。据闻,夏阳当地亦有那种黑色石炭,可用作燃料,为何不取用炼铁?”苟材忽然想到了什么,问道。


    闻言,李绪解释道:“如需炼铁,石炭仍需炼制,当地百姓也有取石炭炼铁者,然火候难以控制,因而弃用。且以此所炼成铁,大多脆而易折,质地粗劣,远逊于木炭炼铁。


    这样的铁,莫说锻造兵器丶军械,便是用于农具打造,也差强人意,因而宁肯费更多人物力伐木制炭”


    听其解释,苟材思吟少许,说道:“我来夏阳之前,大王曾讲,石炭炼铁,前景广阔,只需找到办法,从中炼制出比木炭质地更优的炭。


    这个办法,就需要靠匠人在炉前试验了!”


    “既是大王交待,臣等自当全力尝试,早出结果!”听苟材之言,纵然李绪心头又添一分压力,肃然答应,这可是来自长安的训令!


    从就任夏阳以来,李绪也算克苦了,从一个门外汉,到粗通冶铁事宜,因此,他还是有些信心的。


    只可惜,倘如苟政所言,从石炭中制取质地优异,能够保证铁料性能的炼铁用炭(焦炭),且不提这种“理想”的目标,就现状而言,当地人都没有掌握一套成熟的炼焦办法,何谈其他。


    也就是说,走都还没有学会,便想着跑!


    当然,在这方面,苟政属于印象流,李绪则对其中的关键与难度完全没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