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芝川铁镇
作品:《苟秦》 第340章芝川铁镇
冯翊郡,夏阳县。`看_书`屋· ¨更!新*最?快-
记住首发网站域名?
只有亲临一观,方能知晓,作为关中,也是秦国目前唯二的冶铁中心,是怎样一种气象。
全县原本过半的人口,都被集中到铁务上来,剩下的,哪怕是老弱妇孺,也是为冶铁冶铁服务。
可以说,这是一座被钢铁吞噬的城市,全县的资源,都被调动到铁务上来,
苟政一向重视的农业生产,其须求反而被压制到最低,正常有序务农的,反而是在夏阳当地授由的冯翊驻军所拥由土。
当然,夏阳的一切气象,都是长安政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体现。
为此,长安自然投入了大量资本在夏阳,除了夏阳当地的人口,冯翊的屯营丶关东的流民以及历次战争的战俘,长安往夏阳足足安置了上万的壮劳力,壮劳力!专门用作采矿丶选矿丶运输丶冶炼等重体力劳动。
再加之数以百计的铁匠丶工匠丶陶匠等各色匠人,以及铁监丶铁官等管理丶看守更卒。
如果仅从规模上来讲,夏阳这座治铁基地,实在还很小,还处在一种初级阶段。
但其开发丶管理模式与利用效率,却远盖前代,这座冶铁历史可追朔到前汉的“铁城”,在注入了“”的特质后,正焕发着全新的活力与风采。
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大量被集中起来的人口,也构成了一座钢铁城镇崛起与繁荣的基础。
而除了劳动力,粮食丶器械丶车辆丶畜力等生产所需资料,也大量投入到夏阳,冯翊太守苟范在渭河沿岸辛辛苦苦的屯田所得,除了上缴长安及供养郡内,绝大部分都被夏阳吞噬了。
为此,仅一年多的功夫,苟范便有些扛不住了,几度向苟政叫苦丶求援,认为夏阳这种搞法,耗费太严重了,以冯翊一郡之力,根本无力支撑。
苟范怎么也不曾想到,这采矿炼铁的投入,怎么比养兵马还大,感受着那源源不断的消耗,苟范是有些吓到了。
为此,在好不容易撑了一年多后,苟范再也忍不住了,趁着苟政称王的机会,亲自到长安面见苟政,劝谏他改变“夏阳”模式。
按照夏阳这种搞法,再多的钱粮,也经不住消耗,简直就象个无底洞一般。要知道西进后的这几年,在对各郡生产恢复的投入上,冯翊郡得到的资源,仅次于京兆。如闻蛧 勉沸粤独
如果是京兆被视作苟氏统治根基,那么冯翊则作为一个战略支点打造,向东巩固河防丶支持河东,向北则支撑对渭北蛮夷的防御,拱卫长安。
从人口,到钱粮,到人才,冯翊是得到长安援应最多的地方,而苟范则苟氏少数具备驭民治政能力的族人,则始终被放在冯翊太守位置上。
过去的一年,在苟范的治理下,冯翊实则得到了长足的恢复,仅仅在东出作战事宜上,奉调派出的一部分兵马钱粮。
然而,到秦国创建了,进入苟政的正统元年了,回过去岁,冯翊上下竟无多少积馀。
而要溯源,便会发现,绝大部分的人物力资源,都被夏阳吞噬了,准确地讲,是被夏阳的那些矿工与铁匠消耗掉了。
可以说,苟范这个的秦国治下,仅次于京兆的冯翊太守,辛苦劳碌所得,最后全在为夏阳县做嫁衣,这如何能让人接受?
苟范甚至因此向苟政弹劾朱彤,因为正是在此人带领下,罔顾劝农重桑之令,不顾土民死活,不顾钱粮消耗,大炼钢铁。
朱彤在夏阳治理铁务时,甚至直接向魔下吏民表明:在夏阳,一切以铁为中心,铁务为首要之事,其馀皆次之;他朱彤到夏阳,不是为了做县令,而是为了监督铁务,凡夏阳土民,当不惜一切代价,齐心卖力,采矿炼铁,使关中士民尽早用上新的铁器:::,
朱彤这等做法,则被苟范批为,媚上欺下,急功近利!
而当苟政问起,该如何改革之时,苟范则在尤豫几许后,建议适当缩减夏阳那边的冶铁规模。
眼下的做法,过于激进,应当在关中农业进一步恢复,馀粮丰足之时,再行扩张,届时便不会如此艰难了。
苟范还给苟政算了笔帐,就夏阳铁务吞噬的壮劳力规模,得有一万五千人往上,长安中军才多少人,这么多张“脱产”壮劳力的嘴要养,还不算其他支出,耗费的钱粮物资何其巨大!
苟范的考量,当然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的,也算有理有据。不过,苟政在听完后,只是轻笑着问他:“徜若暂缓冯翊屯营向长安上缴贡粮,当地两税所得,亦留用冯翊,可能支撑夏阳铁矿开发之用?”
对这个问题,苟范几乎不假思索,当即摇头,然而迎
着苟政那仿佛能看穿自己的目光,终是表示,仅能勉强支撑。
然后紧跟着又提出困难,比如冯翊出征将士的善后搞赏,新分流至郡内的关东民户安置,这些都需要冯翊贡献。!第.一¢看~书_网\ .首¢发′
冯翊郡,本身承担的责任重大,炼铁固然是一等一的要务,但不能把整个冯翊都“绑架”了
苟范一番诉苦,尽述冯翊士民之不易,可谓极尽艰难之能事。然而,他光顾着将夏阳炼铁的高投入丶重消耗,偏偏对夏阳铁的产出避而不谈。
经过那等不惜血本的投入,自然是有成果的,否则他朱彤就是再受苟政信任,怕也被积毁销骨,甚至性命不保。
仅去年一年,才初步打通炼铁流程的夏阳,便炼出了十几万斤生铁,这固然无法填补投入,但收获是明显的。
并且,在朱彤的整治下,夏阳铁务已上正轨,按部就班发展下去,产铁量也只会一年比一年高,直至达到此时的技术与劳动力水平的巅峰。
而已经炼出的生铁,则全数输往长安,分配也好,售卖也罢,进一步创造其价值,发挥其作用。
如此,也就能够明白,真正让苟范焦急的地方是什么了,并不是夏阳冶铁对人物力资源的严重消耗,而是冯翊投入大量资源后,产出利益却被长安收上去了。
炼铁,纵使投入再大,只要有产出,其价值也比的务农种桑要高得多。这点道理,并不难理解,军中的武器,民间的农具,一切需要用铁的器具,皆是其价值体现。
苟范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让他或者让冯翊郡感到不满的,只是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罢了。虽然在长安的分配下,冯翊郡还是能够得到反哺,但与辛苦投入相比,实在是杯水车薪。
而苟范的心思,又哪里能够瞒过苟政?经过一番商量,也可以说是讨价还价,苟政做出了一定妥协,也可以说是补偿。
其内核在于,夏阳每年所产生铁,冯翊可得一成,用于本郡,当然需要严格把握去处,其售卖及使用需在长安盐铁专卖的制度框架之内。
不要觉得区区一成少,这已经是苟政很大的诚意了,毕竟长安要对十几个秦国郡县,
进行通盘考虑,还要兼顾军事与民生。
何况,冯翊的确为夏阳铁务贡献颇多,牺牲颇多,但夏阳那边的投入,又岂止冯翊从屯营到战俘,再到那批工匠,大半都是长安费心搜罗的。
再者,就连冯翊本身,其恢复发展,都有长安的大量输血与政策优惠,他们又凭什么怨气?
对于这些,苟范心里未必没数,他也明白盐铁专营对长安朝廷的重要意义,更知道骼膊是不过大腿的。
但作为冯翊太守,该争还得争,但凡从长安嘴里抠得一块吃食,冯翊士民便能好过一分,还是铁这样的重利..
也就是苟范了,也就是夏阳地处冯翊辖下,否则想从苟政手里得那一成铁利,可没那么容易。
甚至于,丢官罢职,都不是没可能,找个完全贯彻秦王意志的官员将吏,说难也难,
说易也易。
冯翊,又不是什么角晃的地方,怎么都算在长安的强力辐射范围之内!
在夏阳城南方,有一个名为芝川的小镇,斑驳的城垣,古旧城门,一切都透着时光的痕迹。
此地曾为夏阳县治,但在汉代,即北迁,而留下的老城,则逐渐演变成一座依托夏阳与大河渡口的市镇。
早在前汉武帝时期,便曾十数次驻幸此地,边上不远,大河岸边甚至还有供武帝歇脚的“扶荔宫”遗迹
不过,这座历史悠久的黄河古镇,在官吏军民的改造下,已然成为一座货真价实的“铁镇”。
春寒尚未完全消退,来自东面河风,更让人感到侵肌的凉意,不过,此时的芝川镇却处在一种与气候格格不入的热烈与蒸腾,这是属于夏阳冶铁基地的特质。
从镇外向里望去,可以看见升腾的烟火气,仿佛整座城镇,都在火焰的蒸烤下一般。
镇门洞开,除了自夏阳渡往来芝川与河东的旅客之外,更多的是,是源源不断,自周遭矿山输出的矿石,当然已经是经过凿碎丶筛选的矿石。
进入镇内,可以发现,其间各处,除了往来运输的车马丶行人,最显眼的,便是大小丶高矮不一的炼铁炉,以竖炉为主。
得有个几十座,去年那十几万斤生铁的来源,便是由此炼出。
夏阳这个地方,的确适合炼铁,除了分布有大量露天浅层铁矿之外,更有丰富的陶土可供取用,这是砌炉的主要材料。
至于炼铁的热源,只能通过大量烧制木炭来实现了,缺乏炼焦技术的情况下,用煤炭难以保证
炼铁的性能。
因此,在夏阳冶铁的劳力分配中,矿山采矿丶选矿及运输,自然占据大头,其次便是伐木丶烧炭,反倒是芝川镇内,烧炉丶炼铁的人员,要少得多,他们毕竟以管理与技术人员为主。
而除了治铁流程在线的各类人员,剩下的便是驻军了,作为秦国的新兴冶铁基地,其安全防护等级,自然排在前列。
当初苟军大整编,冯翊这边,设置有两个营,临晋一营,馀下一营,便安置在夏阳,
将士授田也由夏阳展开。
而夏阳营,在屯田经营之馀,其最重要的任务,便是保障芝川镇的安全,同时还要负责夏阳丶龙门这样进出东西的黄河渡口。
也就是各矿山守备,另行组织安排,否则仅靠一个“夏阳营”,也是难以满足各项军事戌守须求的。
而随着芝川冶铁渐成规模,长安与冯翊的重视日甚一日,增加守备力量,也成为必然之事,尤其是去年苟武大军凯旋后,往夏阳这边输送了两千多俘虏。
这批俘虏,全是羌人,都是姚羌的骨干,比之经苟军屯练组织流民壮,性质大有不同,看押压力也大。
因此,进入三月之后,又有一支军队,奉调进驻夏阳,来自长安的中军,前军下属,
归化营两幢官兵。
他们是随新任盐铁尚书苟材,北上夏阳的,而有这两幢中军甲士的入驻,夏阳这边的安保压力自然能得到真正的缓解。
至于盐铁尚书苟材,则是他上任以来,第一次出巡辖下。以秦王苟政的重视,夏阳铁务如火如茶的发展,他不得不亲自来视察过问。
苟材,虽然姓苟,但他并不算苟氏族人,他与苟政兄弟没有血缘关系,严格来说,他甚至只是苟侍的家奴。
不过,苟侍跟对了人,因而成为的开国功伯,一方实权人物。苟材也跟对了人,
靠着苟侍的提携,也能一跃而上,身秦国朝堂,成为尚书台下属最重要的职司之盐铁部尚书。
对苟材来说,这自然是鸡犬飞天了,但同时,也意味着他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更大。
因为他要直接向郭毅,乃至向秦王苟政负责。毕竟到了庙堂之高,苟侍显然不能再象过去那般给他的庇护与帮助了。
而盐铁,乃国家财政大计,要将二务管好,对能力丶见识与手段的要求,比之一般职位,也要更高。
当然,苟政以苟材为盐铁尚书,可不单纯看在苟侍的面子上,他岂敢在国家大计的用人上任意。
也是苟材在河东盐监上,表现的确不错,盐池那边最盛时,两万多吏卒丶盐工,他都能维持局面,实现对盐池的扩产。
这足以让苟政给他一个进步表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