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江陵有桓公
作品:《苟秦》 第296章江陵有桓公
荆州,江陵。第一墈书旺 哽辛蕞快
在这天下崩摧,战火频仍,强暴当道的世界,也总有一些人间乐土,江陵显然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自桓使君就任以来,修德政,肃军旅,举贤良,安民生,江陵气象日盛一日,桓公的声望也一日盛过一日。
盛夏的江陵难免炎热,却也是一个好时节,城池内外,风光无限,波涛汹涌丶浩荡东去的长江,也总能给人带来一丝凉爽。
江畔芦苇丛生,江上舟船不绝,地处长江中游的江陵城,正将上下游乃至四面八方的行商与财货吸引而来,夏季也正是个贸易旺盛季节。
江陵城内,市肆充盈,行人如织,热闹之景,随处可见,除了街谈巷议,旺盛商贸,更有文人雅集,吟诗作赋。
城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诉说着这座长江重镇惊人的繁华,似乎这样一座城市,不该出现在这样的世道一般,
而这一切迷人的光景丶炽热的喧嚣,其主要功劳,放在桓公身上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江陵也常伴兵戈,乱剿贼也好,勤王救驾也罢,乃是荆兵东进与朝廷对抗,江陵往往都是了战争的策源地。
江陵士民也往往受到局势的裹挟,也就在陶侃公主政期间,过了一阵安生日子,然而那已是将近三十年前的事情了。鸿特晓说旺 耕欣嶵全
而当下的江陵,处在桓温桓公的恩威之下,而桓温履任,也是第八个年头了,尤其在其率领荆州锐士,西平成汉之后,其声望日益隆重。
不管建康的执政者们对桓温有多少忌惮,至少当下的江陵土民,对桓公多怀敬畏与感激,视其为擎天架海的梁柱,是他们的保护神。
要说当前东普统治的南国大地上,哪里的北伐呼声最高,哪里的北伐热情最盛,绝不是建康,哪怕中军将军殷浩已经“率师”打过淮北去,行将收复中原。
毫无疑问,江陵才是北伐之土云集的地方,这其中自然受到桓公的强大影响力。虽然,从事实上来说,桓温只是空喊了两年的北伐口号,除了往南阳地区派驻了一些兵马之外,并没有更多实质的军事行动。
也不得不佩服桓温的政治运作能力,至少在他所督领八州土众心自中,桓温北伐之志强大而坚决,只是建康朝廷不纳忠言,压制义土,因此壮志难以伸张。
而经过殷浩过去两年的北伐,那些热血沸腾的北伐志士们,开始慢慢清醒过来.虽然只是在许昌遭遇点挫折,虽然只是收取徐州多费了些时间,虽然只是玉玺被苟贼窃据,虽然殷中军还驻扎在寿春不肯渡淮
但殷浩这个大名土的虚实,却是越来越被更多有识之士看出来了,这并不是个坚定的丶有为的北伐统帅,并不能指望此人平定北方,还复旧都。
朝廷指望不上,那么越来越多的人,自然而然将目光放在江陵,放在桓温身上,而这些目光,不只给桓温带来更高的威望,也让其调用各方资源,更加容易顺畅。t_我#的¨书{?城?]{ %?更dx新′#>最}ˉ全2
在南国,北伐不仅是目标丶口号与壮志,也不仅止于军事斗争,还有政治博弈,还混杂着太多利益。
追随于桓公文武将士们,不论右族抑或寒门,也不论是否忠心于桓温,认同他的治世理念,却都能紧密地团结在他身边,尽职效力。
除了桓温优秀的军政能力与出众的个人魅力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追随者们在桓温这里有用武之地,能够伸展志向,实现前途扩展,荣誉加身。
如果把北伐看作是一门生意,很多人也愿意投身进来,并将本钱投在桓公这边::
恰此时,桓温的将军府内,树木葱笼的后园间,在那盛开着荷花的池亭内,
桓公会同下属几名亲信文武,一边徜祥着夏日的秀丽风光,一边讨论着北伐这门生意。
与会人员,在荆州集团都不是什么小角色,参军孙盛丶西曹主簿习凿齿丶镇蛮护军桓冲丶振武将军毛穆之,还有大将朱序等几人。
只需稍加分析,便能发现,与会文武,大多是当年随着桓温伐蜀,并在复灭成汉过程中建有功勋的文武。
这些人,已经跟着桓温在伐蜀之役中,分享了极为甜美的一块蛋糕,最具备代表性的,大抵就是时任益州刺史坐镇成都的周抚了,那简直是楷模与榜样。
如今,同样是这些人,并且添加了更多有志之土,他们自然也愿意继续追随桓温北伐。
桓温正值盛年,器宇轩昂,风度翩翩,居主位,不发一言,但一举一动都象一轮太阳一般,吸引着所有人的注意。
淡淡的笑容间,透看充满感染力的自信,上位者的威
严仿佛能化为实质,从那双深邃的眼睛中溢出来::::
环视一圈,确认所有人注意着,桓温嘴带浅笑,悠悠然道:“姚襄小儿来信,邀我出兵,共伐关中。不知诸君,如何看待此事?我又当如何回应姚襄?”
此言方落,参军孙盛立刻评说道:“姚襄欲谋关中,然苟政窃据山河险固已久,恐步健后尘,因而请援于公!
公若发兵,与姚襄两面夹击,却是取关中之良机
主簿习凿齿也点头道:“苟氏非石麻王杜之流,若久据长安,必成大患,时间拖得越久,越不利将来攻取,姚襄既甘为前驱,明公趁势发兵,不失良机。
所虑者,在建康,朝廷既以殷中军为帅,主持北伐大业,明公若再度擅发大兵,只恐朝野非议
专“朝廷”桓温低声呢喃了句,抽动的嘴角,略带几分讥消,几分蔑视,还有几分不满。
“将军们怎么看?”迅速收回心情,面色如常道。
朱序一拱手,朗声道:“既平蜀,再攻秦,此应有之义。殷公伐中原,桓公克秦关,两路齐进,东西呼应,共成大业,朝廷有何理由拒绝?
羌胡区区数万乌合,尚敢西进,荆州带甲十万,何虑苟政不平?”
振武将军毛穆之感受到桓温投来的目光,微微思吟,拱手道:“只要能取胜,纵然朝廷不满,亦无可奈何。
只是入关之路多险,苟军必有防备,这两年荆州虽勤练兵马,却无取关中之通盘计划,贸然行动,只恐庙算不足,形势不利。
而况,末将认为,姚襄不足信,亦不可靠,其西进受阻于潼关,是必然之事,而我军若动,反会吸引苟军,成为其针对防御目标.”
“毛将军不愧将门英才,此言甚有见地!”闻其言,桓温不由抚掌赞道。
毛穆之父,乃名将毛宝,被庾亮坑死那位。
“明公谬赞!”毛穆之拱手,道:“不过,末将仍认为,眼下攻秦,确是良机,朝廷那边,或可再去一道奏章。
苟政藏匿玉玺,不臣之心已着,朝廷也必难容之,公若进兵,朝廷未必如此前那般阻拦!”
对此,桓温眼中闪过一道疑思,又看向其弟丶镇蛮督护桓冲:“幼子,众人皆劝我进兵,你以为如何?”
闻问,桓冲稍显尤豫,但见兄长那饱含深意的眼神,心中暗叹,拜道:“关中占山河形势之险,如欲取之,必以十万兵,多路并举,里应外合,方可功成。
荆州眼下兵备不足,梁州元气未复,益州萧敬文未平,南蛮又有骚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