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对抗开始,冉闵败亡

作品:《苟秦

    第269章对抗开始,冉闵败亡


    “谢尚这等高门名土,又是多年坐领一方的州伯,姚襄虽有薄名,岂能为其倾心相交?”听朱晃所言“谢姚之交”的故事,苟政不免怀疑。?我-的¨书!城+ ′追+醉`薪/蟑′結_


    此时,苟政脑海中,却也浮想起三年前的穀水之战,那是苟政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与姚羌有所交集。


    虽然当时并没有与姚襄所率羌骑真正交上手,但姚羌率众“扯呼”扬尘远去的背影与气势,苟政还是亲见识到了的。


    有一说一,穀水那场仗,还得感谢姚襄,若非他的“灵机一动”,苟政恐怕没法将苟雄及那批自荥阳战场西逃的百战将土救出。


    那儿乎奠定了苟军后续发展的基础,西归部众,但凡存活到当下的,都是关中集团的骨干军官。


    甚至于,徜若姚襄别无二心,能够全力配合冉闵剿杀苟氏兄弟,苟政及其率领的援军,能否生还,也是一个问题。


    时隔三年,对于当年往事,竟也有记忆犹新之感,也多有嘘。不知姚襄是否后悔当初的决定,苟政这边倒是对姚襄略有感慨,仅此而已。


    对苟政的疑问,朱晃解释道:“据闻,姚襄雄武多才丶博学善谈,谢尚欣赏其见识风度,因而折节相交。乃至于,谢尚返阳夏祭祖,也邀姚襄一同前往..姚襄返回稿途中,也是大肆宣扬此事,声名大增!”


    “嗬嗬,依孤看来,谢尚这是对姚襄有所求啊!”苟政淡淡一笑,稍作思量,抬眼问道:1“张遇那边状况如何?


    d


    朱晃道:“只知张遇仍坚持于许昌,谢尚虽屯军于陈县,却不敢再贸然进讨。不过,观晋军动态,张遇与晋军之间,恐怕还有一战。”


    “不错!”苟政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玩味道:“这位谢豫州丶大名士,只怕也没想到,区区张遇竟能给他带来如此麻烦,险些声名俱毁!”


    前者,晋军渡淮而上,北伐中原,可谓势如破竹,谢尚所部更是北伐的主力军,几乎直下豫州。


    然后,来自晋军将帅的骚操作来了,张遇初已投降晋廷,只想保留名誉丶地盘与部众,便能配合北伐。


    结果,殷浩与谢尚瞧不上张遇这样的粗鄙武夫,非但将其豫州刺史的头衔剥夺,谢尚还无丝毫安抚举措。


    手中有兵有人,有粮还有城,对晋廷本无多少好感与信任的张遇,感到屈辱之下,果断举兵,据许昌而反。


    谢尚闻之,连声果然,张遇贼子,果不当信任。,w′u+x?i¢a+n+g′l`i-.,c¢o!m`恼怒之馀,谢尚也率军北上,欲破许昌,攻灭张遇。


    结果,晋军前锋,在许昌城南,为张遇所败,死者三千馀人,士气大挫,谢尚也有些醒悟,不敢贸然再战,保存实力,退回了陈县。


    谢丶张两军,也从去岁秋冬,一直对峙到今春。不过,这数月间,双方形势却是越发偏向普军这边了。


    谢尚领军打仗或许乏善可陈,然其治军丶理政丶安民的才干,却不是张遇所能比的,再兼其声望与后方殷浩及建康的支持,豫州士民,纷纷向谢,


    而张遇只能缩守许昌,日益窘迫。


    显然,从殷浩丶谢尚开春后的动向来看,普军必有行动,并且大概率是冲着张遇去的。


    而从苟政的视角看过去,谢尚大概是顾忌张遇军的战斗能力,为求保险,还看上了稿的姚羌部队。


    如果是这样:


    思吟间,朱晃面上一个动容,又躬身禀道:“主公,还有一事,张遇于上月遣使北上降燕!”


    一闻此言,苟政眉头顿时便了起来,去年张遇反晋时,也不敢单独对抗晋军,正值苟政大破氏,声势大振。


    或许有点慌不择路,张遇遣其部将乐弘到长安,拜访投诚,希望能得到支持,共抗晋兵。


    不过,那个时候,苟政还有点自欺欺人的埋头发展的念想,且关中大战方休,军民疲嫩,苟政又忙着内部改革建制,不想与普廷彻底撕破脸皮,因而婉言拒绝,乐弘失望而归。


    当时的决策,自是因时制宜的选择,不过翻过年来,再去看待张遇的求援,不说应对决定错误,多少有些欠商榨。


    而对张遇来说,苟政既然不可靠,自然要另找援手与靠山,在眼下的北方,除了声势浩大丶横扫河北的慕容鲜卑之外,恐怕也没有其他的势力,能够帮助他,并与晋军对抗了。


    即便,燕军正一步步将他的“旧主”冉闵逼向绝境,即便到目前为止,


    燕王慕容伪仍以“晋臣”自居。


    当然张遇这样的军阀头子,有时候看问题反而能直触本质,他只看实力


    “可知燕军的反应?”想了想,苟政问道。


    朱晃摇头:“未可知也!”


    闻言,苟政也不失望,对初建的司军别部而言,岂能事事尽知,此番朱晃能带回这么多关东局势变化的情报消息,已经十分难得了。.w·o*d+e?s+c.w?..c\o\.


    因此,苟政结束谈话时,苟政一脸宽和笑意,并且毫不吝啬赞赏:“辛苦了!此番差事,完成得不错,甚至超出孤之预期,今后别部诸事,就拜托你了!


    定要将别部打造成我军的眼晴,孤能看得多远,看得多清楚,就看尔等的努力了!”


    “末将必竭忠尽力,不负主公所托!”闻言,朱晃心下激动,立刻拜倒,表说忠心。


    待朱晃退下,苟政仍坐在大案之后,闭目凝思良久,大脑疯狂转动,消化处理着朱晃此番带回的关东变局情报。


    良久,苟政睁开了眼晴,起身缓缓步至堂前,背着双手,目视庭院风景,直面清寒春风的吹拂。


    此时,所有沉重的疑虑都从苟政脸上消失了,对于关东的形势,他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考量,还得顺势而为,因时而变。


    “拜见秦公!”记室赵焕受召而来。


    赵焕乃苟政委任河内太守赵琨之子,当初苟政初定长安时,招贤纳士,


    与其父一道投奔而来,是关中土人中,最先吃苟氏崛起福利的那批人。


    如今,赵琨已贵为河内太守,主持二郡军政,赵焕也因为不错的刀笔,


    以及踏实的作风,一步步提拔为苟政身边的重要属,父子二人,并受看重。


    “赵焕,拟三道公文,做好记录!”苟政抬指,肃容吩咐道:“其一发往河东振武将军陈晃处,要求他加强职关方向防御,严防燕军来袭。


    其二发往河南太守杜郁处,让他派人南下许昌,与张遇取得联系,表以支持之意,若许昌难以支持,可率部向洛阳迁移。


    另外,关于豫州战况,罗文惠所部可适时动一动,不过目前河南兵力疲弱,还需审慎,以伊洛安全为重;


    其三发往河内:汝父赵琨处,让赵太守加快对河内丶汲郡二郡士民的西迁动员工作,自冀州西投之流离难民,全部迁往河东。


    总之,尽可能将山东之民,迁至山西安置,真到危急时刻,河内二郡可以放弃,不要舍不得,孤只会酬其得民之功,而不会问其失地之罪,此意定要写明!


    暂且如此,你稍加斟酌用词,交由程宪审核无误后,便快马发出吧!”


    苟政吩附间,赵焕手中拿看毫笔与木读记录看要点,待其讲完,立刻应道:“诺!”


    心中则微微一松,他父子二人同任苟政,投效以来,多经提拔,尤其是乃父赵琨,得以主持河内二郡事务,为此也深怀感激。


    不过,去年赵琨受命东去之时,父子二人也曾就此谈论过,河内之任,


    虽受重视,却也危机四伏。


    为了回报苟政对父子二人的恩遇,也为了赵家在关中集团的地位与发展,赵琨慨然赴任。半年来,赵焕身在长安,为此也常怀忧心,深恐其父有失。


    如今,有苟政这道命令背书,真有事,其父可操作的馀地就多了,可以灵活决定,而无需困于“守土之责”是一份保障.


    不管赵焕那欣喜的心理活动,苟政交待完后,则有“一念天地宽”之感。不管愿不愿意,与晋燕两强势力之间的对抗,就此正式开始了。


    可以想见的,关东局势走向将日趋明朗化,但随着普燕秦三方接触以及必将展开的冲突丶角力与对抗,接下来南北形势发展依旧复杂多变,难以预料,关东尤其是中原地区,还会混乱一阵子。


    而值此大争之世,显然不可能完全苟看发育,那失之被动,且对手也未必会放任,最典型的,氏西进放手一搏,就没跟苟政商量.:,


    但不论如何,苟政定下的发展基调不会变,稳守山河,巩固根本,至于其他,则因时顺势而动!


    于当前则是,关东越乱越好,乱则越久越好,那样苟政便可以获得更多恢复发展丶立法建制的时间,积蓄更为强大的力量,以应对各方挑战。


    苟政接下来一切主动性的决策与举措,大抵也围绕着这一点展开。


    为此,苟政脑海中甚至考虑起,对邺城的冉闵施以援手,让他不要那么快被燕军灭了。当然这闪逝的念头,迅速被掐灭,且不提与冉闵之间的深仇大恨,就此时的河北,苟政敢往山东派兵,那无异于送菜。


    如果想给燕国找麻烦,拖慢其扩张的脚步,冀州完全顾不上,青州鞭长莫及,并州那边倒是可以想想办法,哪怕已方暂且无法图谋,也不能让其轻易攻取::


    ::


    “来人,去将长史与辅弼将军请来!”又经过一阵细密的思考,苟政肃声道。


    屯垦,授田,军户府设置,以及新税法的确立(关中各地税田),称公之后,更多制度法律上的准备各项事务,都需加速推动了。


    虽然操之过急往往会产生后遗症,但对现下的苟政来说,时不我待!


    就和苟政估计的一般,面对燕军的再度南下,冉闵根本支持不住,其败亡之速,也远超旁人想象。


    事实证明,去岁冉闵能成功抵御燕军进袭,关键不在冉闵,问题出在燕军。此番燕军卷土重来,慕容准备充分,冉闵终难逃复灭结局,这不是个人武勇所能挽回的。


    困守邮城,孤立无援,粮草无继,军心丧尽,这等局面,再闵要是能撑过,那就没天理了。


    仅仅在朱晃还长安三日之后,便有消息自河北传来,枋头的别部密探,


    带来了最新的邮城战况:邺城破,冉闵死。


    在慕容恪大军面前,强悍无匹的冉闵,表现得有如一稚子,毫无抵抗能力。


    冉闵本欲率众坚守邺城,挫其锐气,以拖待变,而后查找破敌良机,一如十几年前羯赵伐燕遭遇惨败的棘城之战。


    然而,每一种战法与策略,都有相应实施的条件,冉闵想要复制当初的棘城之战,显然是痴心妄想,如今的邮城根本不具备那个条件


    慕容恪之围城,也没有消耗士卒性命强攻的意思,早已摸透邺城虚实的他,果断采取攻心之计。


    每日遣大嗓门的兵士,从四面八方高呼劝降,不时往城内发射劝降书信,更令人将蒸煮煎炸好的各类熟食运至邺城诸门,诱魏卒来投。


    只数日的时间,邺城军民,出城投降者,难计其数,杀之不绝,逼得再闵下令,将各城门用木石丶沙土封堵,方才稍抑叛逃。


    然而,城门堵了,还可以从城头缝绳而下::经过慕容恪几番手段,


    邮城很快就陷入彻底崩溃的边缘。


    就是这样,慕容恪仍没有听从下属将领的建议,选择强攻,一举而下,


    他甚至不想给冉闵任何反抗的机会:::


    到最后的时刻,冉闵命人,搬去碍物,再度率军而出,做最后的搏杀,


    直冲慕容恪中军,想要借此争取那一丝缈茫的反败为胜的机会。


    而最后追随冉闵发起这决死一击的魏卒,不足三千人,不过在冉闵的带领下,还是爆发出了绝境困兽该有的战斗力。


    然而,冉闵的这次拼命,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面对冉闵所率魏卒的疯狂进攻,慕容恪仅有几千“连环马”便将其攻势抵挡住了。


    其后,在各路燕军的合围之下,三千魏卒,被一一绞杀殆尽。在最后的战斗中,冉闵仍旧展现着其强悍武力,阵斩燕军三十馀人,力竭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