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燕军南下,苟氏政权

作品:《苟秦

    第232章燕军南下,苟氏政权


    姚羌之南徙,自然是一次破釜沉舟式的战略转移,而能迫姚弋仲父子舍弃经营了近二十年的头,可见河北之局势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到姚弋仲丶姚襄父子自觉不能久留的地步。°ˉd优>@[品¢小t3说2?网> :免2费??o阅}?3读′


    在苟大战的同时,河北这边,依旧战事不休,自夏及秋,并且依旧围绕着邺城丶襄国这两座城池而展开战斗。只不过,比起一年前,乃至半年前,那种动辑十数万大军的相互攻伐,魏赵之间逐渐变成小打小闹了。


    记住首发网站域名?


    频繁的战争,崩溃的秩序,以及大面积的弃耕丶抛荒,造成严重的人口损失,以至于,仅仅两年时间,饱受赵魏兵的冀州大地,便无法承载起大规模战事了。


    而在过去几个月“襄邮”纠缠之中,羯赵终于落幕了,石只连同一批襄国的羯赵遗臣,彻底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一手包办此事的,却不是亟欲屠灭石氏馀孽的再闵,而是那个在邺城被冉闵击败的赵将刘显。


    当初,刘显兵败,投降再闵,返回襄国之后,便把毫不尤豫地把石只干掉,并将其首级献与再闵。这个操作,显然不只是受冉闵之命,更主要的原因,或许在于刘显为防石只清算,而先下手为强。主臣关系,忠好转变,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原本没有多少名气的刘显,也靠看“灭赵之功”,受封于再魏,甚至闻名于史,毕竟曾几何时,羯赵也是脾睨北方丶制霸九州的一个强国。


    至此,在掌权邺城丶篡夺羯赵江山一年半载之后,再闵终于实现了对羯赵的完全胜利,虽然这个胜利,来得太晚,也来得突然,甚至是那般戏剧化。


    然而,再闵对此事,却很难高兴得起来,即便他的见识水平与政治属性再低,也不可能察觉不到河北形势发展的风向。


    别的不说,作为再魏国都的邮城,长时间处于遗粮状态,一应官兵士民无不挣扎于饥饿线,这就不是一个有前途丶有希望的政权的气象。


    也是在自襄国之战惨败而归后,察邮中饥谨,再闵方才想起已经战死于襄国的卢谌丶徐机等北士的劝谏,开始考虑士民百姓的吃饭问题。


    为解饥荒,除了继续派兵“借粮”就食之外,还下达政令,鼓励冀州百姓耕地种粮..然而,饥饿的时候,方想起种田,无异于远水救近火,且被战火茶毒了两年的河北地区,想要重新复垦复耕,又岂是容易的,至少绝不是困守邮城的再魏政权所能做到的。


    事实上,冉魏的沉沦,从襄国之败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从逃归邺城开始,冉闵每多坚持一日,每一次出人意料的胜利,都只是回光返照罢了。-d~i?n\g~x¨s,w?.·c_o′m`


    秋七月,“灭赵功臣”刘显静极思动,再度自襄国率领南下,意欲进攻邺城,消灭冉闵。结果毫无意外,猛虎就是猛虎,哪怕气若游丝,也不是区区刘显所能辱没的。


    在邺城郊外,刘显再度被冉闵击败,逃回襄国后,他的骚操作来了,直接称帝建国,设置百官,草头天子也是天子,当一天皇帝也是皇帝:::


    而到此时,即便再闵依旧牢牢坚持在邮城,即便河北诸都依旧有常山丶


    中山丶赵郡等郡县,依旧打着冉魏的旗号,但河北将归燕王,已是四海有识之士的共识了。


    也是基于这种认识,姚氏父子方痛下决心,舍弃旧巢,南渡大河,挺进中原。如果说,姚氏父子是狼,那么已然占据河北半壁的慕容兄弟就是虎,


    当猛虎张开血盆大口的时候,狼再狠,也得夹起尾巴灰溜溜逃离。


    在殷浩发大兵北伐中原,河南诸州郡望风而降时,在北方,慕容鲜卑也终于坐不住了。一直以来,燕王慕容伪对河北攻略,都是坐收渔利丶稳扎稳打丶逐步蚕食。


    基于此战略,在过去将近十八个月里,慕容鲜卑得以成功占领幽州及冀州东北部郡县,并且消化良好,土民依附。在中原丶河北州郡因赵魏交攻而形同地狱,百万士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偌大的河北,唯有燕王治下,才堪为人间乐土。


    到秋七月,如果没有殷浩北伐这档子事,慕容伪或许依旧会沿着既定的策略与节奏,有计划丶按步骤地讨平河北各地。


    但当殷浩一反常态,决议动兵,晋军重返中原之后,慕容伪也不得不提速了。中原之丧乱互耗,早已是民困兵乏,岂能抵挡有整个南国士民做支撑的晋军,慕容伤可不敢赌,殷浩与晋军究竟能否成功克定中原。


    而一旦晋军重返北方,并扎下根来,对他的慕容燕国可就是直接威胁了,徜若让晋军的触手延伸到河北,好不容易等到的“一家独大”的格局,


    立时就被打破,那么慕容就又要头疼了。


    慕容伪自有雄图大略,他的目标可不仅仅在于幽冀,也不只想当一个“河北王”,其志在于天下,而河北州郡,则被其视作进取天下的根本,


    绝不容晋军染指。


    虽然晋室的正朔大义名分,对北方豪强们来说就有如厕纸一般,随用随弃,但谁也无法保证,在特定的局势与环境下,这个“大义”是否会爆发出致命的威力。精武晓说罔 已发布蕞鑫漳截


    因此,晋军北伐之际,燕兵也紧随其脚步,南略冀赵,在殷浩的刺激下,燕王慕容伪大发兵马,开始加速鲸吞河北的进程。


    同样在七月,当苟决战丶晋军北伐丶再刘纠缠时,在慕容恪丶慕容评丶慕舆根等将师的指挥下,燕兵大肆南进,攻略常山丶中山丶赵郡丶安国等地。


    而结果,自是势如破竹,燕军兵锋所指,降者无数,尤其慕容恪所部,


    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而慕容恪又善抚士民,所略之地,很快就安定下来,


    为燕王慕容伪从容派人接收归治。


    在扫平常山丶中山各郡,平定渤海骚乱后,燕国大军,又快速南下,直奔鲁口(饶阳)。原羯赵幽州刺史王午正坚守于鲁口,去岁春,燕军第一次南下之时,便是从王午手中夺取幽州,致其南逃。


    在鲁口,王午借城壁之坚,顽固地与燕军对抗,慕容恪不愿耗费将士性命强攻,暂时陷入僵持!


    而对燕兵南下,反应最强烈的,却不是麻木不仁丶渐成家中枯骨的再闵,而是混头的姚羌。毕竟,冀北陆续沦陷,燕军已经打到鲁口,距离激头还有多远呢?


    从襄国之战丶石只灭亡后开始,姚弋仲便意识到,属于羯赵豪强们的时代,已经彻底远去了。与那些日渐麻木丶萎靡的河北军阀们不同,姚羌这边,还是有其大志,在河北局势大定的情况下,依旧还有强烈的挣扎意愿。


    就在七月底,老迈不堪的姚弋仲,拖着病体,召集魔下姚氏子弟以及混头集团的文武下属们,进行了一场关乎前途命运的商讨,最终决定,放弃瀑头,跳出河北这个火坑,率军民众南下,再图后计。


    于是在八月份的时候,姚弋仲尽起头两万馀家,悉众经清河丶平原南下,沿途抄掠财货丶收容流民土众多,至稿傲渡河时,已有近十方部众。


    稿傲西临大河之要冲,姚氏据此以立足休整,在这里,姚弋仲又面临看一个关键性的决择,何去何从。会逢普将戴施率众北上,在谋臣薛赞丶权翼的建议下,姚弋仲终决定遣使,向晋廷投诚。


    别的暂且不管,先扯一面普旗挂着再说,在普军挺进中原的大背景下,


    多少能争取一丝腾挪空间。而可以想见的是,实力犹存的姚羌,绝不是殷浩所能收服的,不到万不得已,姚氏父子也不会真正投靠晋室。


    而到此时,姚羌的前途如何,可谓一眼就能望到头,待在燕丶普这两强的夹缝之中,如不寻求突破,处境只会越发艰难,早晚被扼杀,除非愿意放弃独立自主,象在石虎时期那般,听调听宣,出人出力::::


    当回过头来,望向东方,关东形势之变化,让苟政看得都倍觉陌生。不过,关东的局势,仍不是此时的苟政所能干预的,很快他便收回视线,再度将注意力集中到对战后善后事宜上,大战之后的关中苟氏集团,有堆积如山的事务与问题,需要苟政解决处理。


    追剿敌寇,抚恤伤亡,收拾俘虏,清点缴获,叙功登记,诛斩贼盗,重塑治安,救济百姓,恢复生产:


    重重事务,一齐向苟政扑来,一时间也让苟政有些应接不暇,疲于奔命。不过,如今的苟氏集团,再不是当初的草台班子了,其魔下也网罗了不少人才,包括内政人才,在众僚臣的辅助下,至少所有事情都能一步步推动着往前走。


    当然,困难是在所难免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但在辉煌的军事胜利加持下,一切矛盾都处在可控范围之内,属于苟氏政权的秩序,正快速应用于整个关中。


    大战之后的关中苟氏集团,自信心与凝聚力,获得了空前的上升,上至文武将吏,下至士民黔首,不说忠诚有加,人心所向,至少愿意投靠苟氏,


    团结在苟氏旗帜下的士民百姓是越来越多的。


    在善后诸事的处置上,尤其能看出眼下苟氏臣属们的精神状态,不管是弘农丶河东战场,抑或处在后方的关中郡县,可谓是群策群力丶尽心尽力。


    此时的苟氏集团,已经越发具备一个新生政权蓬勃向上的朝气与锐气。


    就苟氏本身而言,只要梳理好内部事务,弥合各方面矛盾,那么苟氏将获得一个稳定且长足的发展上升期。


    通过苟大战这个“试炼场”的苟氏集团,在成为一个政权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这已经是一个经得起挑战丶扛得住


    风波的政权,而非那些昙花一现的军阀势力。


    曾经,苟政一直为时势所迫,恨不能抓紧一切时间与机会,寻求突破发展,但如今,募然回首,时间已桥悄然地站在了苟政这一边。


    秋八月,弘农县,苟政行营前移,驻扎于此,就近统筹弘农丶河东两郡善后事宜,以及各方军政事务。


    “鱼遵丶赵俱丶牛夷丶程肱丶胡文等,皆为关西士人,若得其投效,孤自当欣然纳之!


    雷弱儿丶梁安丶梁平老丶毛贵等虽为氏羌族裔,然属归化豪右,只要愿意归顺,孤也愿量才任用。


    然如略阳强氏丶李氏丶苟氏丶姜氏者,皆与健丶符雄兄弟有姻亲关系,这些人等,当如何对待?”弘农郡衙内,苟政拿着上报此番大战俘获氏豪强臣属的名单,以一种疑问的语气,喃喃自语。


    名单上所拟,皆是氏魔下的文武豪杰,这还是经过枋头之乱丶人才流失,是抛开洪那干人才辈出的子子孙孙,所得名录,还只是其中实力丶影响力较大的一部分。


    原本的世界线中,荷氏能够崛起,从这一个个名字,或许便能找到原因了,当真是人才济济,精英齐聚。欲取天下,兵马丶钱粮丶人心等等资源,


    都是根本,然而想要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实力,充分发挥其作用,还得靠人才。


    对氏魔下这些人才,尤其是那些能力出众的才土,苟政已是眼馋得紧张,恨不能立刻揽入毅中。然而,如何对待这些人,他的态度却相当谨慎。


    倒不是没有位置安排这些人,也不是完全顾及苟氏老人,而是一个“度”的问题。这批荷氏精英,与此前西归的王堕丶贾玄硕丶梁愣丶段陵丶辛牢等人不同,他们是主动来投,这些人属于战败被俘。


    虽然这个时代,降降叛叛属于常态,并不会有太多道德负担,但这些人,无一没有参与到苟的血腥战之中,要苟政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过,


    便积极招抚,心理上也需要一个转变的适应期。


    这两年半以来,苟政也算是风雨里闯,血火里蹭,刀兵铁血把他的心打磨得坚硬如铁,也加重着他的疑心,多少夜里,他睡觉都能睁着一只眼睛。


    而苟政也不相信,这些人能够真心归顺自己,尤其是那些与氏沾亲带故的氏族豪强。


    苟政的疑忌与尤豫,已经很明显了,听其言,已被倚为心腹的朱彤立刻拱手应道:“主公明鉴,自古成事之主丶立业之王,无不招降纳叛,就是生死仇,亦不乏施恩抚纳者,为何,盖欲广纳贤士,招抚人心。


    氏部属,皆出自雍秦,主公为雍秦之主,他们本应为主公之臣民,此前因符氏居中作梗,蛊惑其心,刀兵相向,今氏破灭,障碍已除,主公受纳其众,乃是顺时应民之举,彼等岂能不臣服?


    至于强氏丶李氏丶苟氏丶姜氏者,虽与符氏交结,却也是形势使然,彼在符氏魔下,符氏欲联姻,岂能反对?何况,宗族之存亡,子孙之祸福,岂受女子姻亲左右。


    被俘豪杰,多英勇智谋之士,主公如能善拣其人而用之,对十数万俘众,也是一份安抚。若主公仍以血战见疑,或可多加观察之后,再行量才录用。


    至于彼等是否心悦诚服,主公只需善抚其心,施恩播泽,时日一长,其将感恩戴德。何况,此战之后,主公声威大振,将来只会越发强大,但凡有志之士,安忍背离?


    主公若能归化降众,实力倍增,待得东争天下,又何惧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