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品:《苟秦》 第231章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番苟大战,双方在战场上的直接伤亡,便超过十万人,如果把关中的叛乱,铁弗的南侵,氏军一路西进的抄掠侵害算上,造成伤亡是远超二十万。·2.8-看′书?网` ·更,新¢最~全^
徜若范围再扩大了些,由战乱引发的饥荒丶疾疫,以符氏为了西进在中原穷兵武丶培敛无度造成的兵灾,这场战场波及的人口,至少也有百万。
这样规模丶这等程度的战争,在整个北方都是极其罕见的,此前基本发生在河北魏赵交攻的战场上::
面对氏的全力挑战,以及关中的叛反连横,苟政这边前后动员军民达二十万人,若把弘农丶河东二郡内西迁的士民百姓算上,则还要更多。
从御寇到平叛,靡耗最多的,便是军需物资了,并且可以肯定地说,苟政把入关中以来所有的缴获丶积累给耗了个底掉,甚至为了募集粮草畜械,
又消耗了一波人望,毕竟想要从关中士民们手中掏出钱粮来,少不了一些粗暴过激的非常措施。
如此也就导致,本就艰难关中财政,再度雪上加霜,
当然,眼下的关中,还没有创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财政管理制度,整个苟氏集团都还处在供给制阶段,就财政状况而言实则并没有一个判断优劣的标准,但日子过得宽裕还是拮据,手中掌握的粮米布帛盐铁等资源多少,却是深有感触的。
而损失更为醒目的,则是庞大的伤亡了,自苟符双方开始角力以来,从新安到陕城,从职关到东垣,从河津到潼关,从蒲坂到龙门,大大小小的战斗,零零总总加起来,苟军这边死亡的将士达两万馀人。
其中大半都是苟氏魔下久历沙场丶训练有素的老卒丶精兵,若算上伤兵,则总体数量还要翻番,经过此次战争,苟军也算是伤筋动骨了。
当然,氏那边的死伤,要更为惨重,具体数字无法考据,但仅需看潼关丶蒲坂丶职关三关城下堆积如山的尸体,便可窥其貌了。
氏西征之初,南北两路将士兵马,及氏夏部民丶秦雍流民,加之强征丶裹挟的男男女女,(人口总计有三十馀万,但等到八月,苟政将随符氏西进的军民全部接收之后,满打满算,也就十四万人出头了:::::
若再加之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丶人心混乱,以及遭到严重破坏的生产力恢复苟氏的许多损失,根本难以用数字计量。比奇中闻徃 冕废跃独
很显然的一点,如果仅从眼前利益以及经济利益来计算,那么无论怎么算,苟政打的这一仗,都是亏的,亏得吐血。
但是,生死存亡丶前途命运之争,其重要意义与价值,又岂是些许物力与伤亡能够比拟的。一将功成,尚需万骨,何况一个政权的诞生。
从创立江山的角度来看待此事,那么那累累户骨丶滚滚血流,便筑成了苟氏集团的坚实根基。通过这场战争,苟政完成了对苟氏集团内部的一次集成,军中大大小小的山头,不说削除,总是趁机进行了相应的编练,个人权威进一步膨胀。
对关中,也再一次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清理,再一次树立威权。在集成关中资源的道路上,步伐走得更加坚实,同时,也为苟氏对关中统治的真正落地打下一个有利基础。
可以说,这一场战争,打垮了一个底蕴深厚丶潜力巨大的符氏集团,但一个明耀如日的苟氏政权,正在血与火的悲歌中冉冉升起,绽放照耀整个关西丶辐射天下的光芒
同时,别的不谈,仅从符氏的“户体”身上,苟政便能吸收大量的养分。十四万丁口,不论男女,都经过了战争的残酷筛选,方才生存下来,毫无疑问,都是适龄的青壮男女,都是极其难得的劳动力。
那些被俘的氏军将土,哪怕有很多人此前只是一些流民丶农民,在激烈战斗的洗礼过后,也都是素质极佳的兵源。至于那些氏集团的氏丶夏豪右,也是值得拉拢的。
他们中间,是有不少时代精英,对高级人才依旧稀缺的苟政来说,徜若能够善加吸收利用,必将有助于苟氏集团乃至整个关中集团势力的发展壮大。
当然,如果苟政想要彻底消化这些胜利果实中的甜点,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也将面对各种挑战,比如信任与忠诚问题,新旧融合问题,以及对眼下来说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在府库空竭丶物资奇缺的情况下,如何满足这凭空多出来的十几万张嘴!
而此番苟符大战的影响也显然远不止于此,放到天下大局,其战况进展也引人瞩目的,北至蓟城丶盛乐,南及建康丶江陵,西到姑臧,这些数得着的势力,莫不表示万分关切。
等健兵败,苟政大获全胜的消息向大江南北扩散开来后,苟政再一次文产
不口君时至当下,试问有识之土,又有谁能忽视丶敢忽视如今的苟政呢?一个
占据关中的军阀并不可怕,因为可能是名不副实,虚有其表。′w^a~n!g`l′i\s.o′n¢g\.+c·o^m·
但是,一个稳步讨平雍秦,接连击败内外反对的豪强丶挑战的敌人,渐成强秦之基的苟政,就不容小了。包括一向心高气傲丶雄才难制的桓温,
闻苟政击败荷氏丶兼并其众的消息后,都不由面色大变,对左右惊呼道:“苟氏势成,日后恐为我大敌!”
那大概是桓温第一次就苟政丶关中问题,召集僚属商讨,此前苟政虽然折腾出了一番事业,并让桓温正视,但绝不似此番苟大战后这般,直接把疑忌写在脸上,把惮虑挂在嘴上:::
而荆州集团的一干东晋精英们,其得出的结果,也仿佛是为了印证桓温的心理。出身士族的南臣普将们了,对苟政的印象,就没有好的。
大多认为,从苟政进关中后的一系列操作看来,绝非豪杰忠良,而是枭雄奸贼。虽假托晋臣,然对朝廷毫无敬畏之心,自立之志,割据之心,可谓显著::
顺带看,又政治正确般地“点”了殷浩,说殷中军自以为能驾驭豪杰,
驱猛虎为己用,早晚必受其祸,殷中军不察此威胁,桓公为朝廷顶梁之柱,
却不得不多做忧劳,加以防备。
而这所有的恶感,恐怕大部分都来源于一年前的县大战,荆州集团的文武们,未必支持丶同情司马勋,但苟政击破梁州普军的行为,也毫无疑问是对大晋朝廷的冒犯与不恭。
虽然大普的威严与体面,早就被北方胡羯扯下来肆意践踏,但苟政一直以“汉家”豪强的身份,打着普室旗号的情况下,也敢如此,那就是倒反天罡,岂能容忍。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对苟政不顾一切地嫉恶如仇,比如荆州大将邓遐丶扬武将军毛穆之,但也仅是从军事的角度提出,苟政崛起于关中,据关河之形胜,已成气候,外兵难进,如欲谋之,还当从长计议,不可掉以轻心类似的言论,大抵就是荆州集团这边对苟政最大的肯定了,也是所有攻击与针对的根本原因:苟氏集团实力到了,成气候了,对桓公丶对朝廷,都是严重威胁!
也是从此之后,以桓温丶桓氏为内核的荆州军政集团,开始大幅拔高关中苟氏的威胁等级,并为此采取一系列防备丶遏制措施,乃至是制定军事攻伐计画。
当生丶安率领氏残部,狼奔家突,南投荆州时,也受到了桓温的格外重视,特遣其弟鹰扬将军丶镇蛮护军桓冲前往迎接,将符氏部众安置于南阳,文引生丶安至江陵谒见桓温对于桓温而言,与苟氏集团有深仇大恨的符氏残部,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不只可以从其口中得知更多苟氏集团的军事情报,将来北伐,不论是打洛阳丶中原,抑或是打关中,都可驱为引路之爪牙。
至于收容符氏馀孽,是否会养虎为患,则显然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
桓温可不是殷浩,他自己就是头猛虎,南投氏众若不知好岁,或许首先便被桓温给吞了。
而到永和七年秋,至少在桓温都督之八州境内,荆州集团已经开始全面转入北伐备战之中,车船粮械储备转运,兵马士卒调动训练,也越发不知收敛,桓温本人也在为取北伐大权,准备着更充分且犀利的政治攻势。
即便,此时的殷浩,正志得意满,已经取得他主持北伐以来最大的胜利:收复中原。在殷中军的主持下,王师北进,横扫中原,北伐事业取得了有史以来关键且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在入秋之后,经过综合多方意见,与长久的观察,殷浩终于向普廷请命,发兵北伐,以西中郎将谢尚领军出历阳,北上豫州;以徐州刺史荀羡率军出广陵,收复徐州;就连殷浩自己,也自建康率水陆大军出,驻寿春。
在掌权一年半之久后,殷浩终于在北伐大业上,迈出了坚定且坚实的一步。而促其出兵的,毫无疑问与苟符大战有关。
一方面,苟政在御备符氏进攻时,暗遣人南下,给殷浩呈书,建议其出兵北伐,并在淮上大造中原混乱丶空虚,饱受胡蛮侵害,士民殷殷盼望王师北进,拯溺水火;
一方面,经过氏刮地三尺的充豫地区,乱象不断南传,影响也不断向南蔓延,淮南之地,流亡之难民,数以万计。同时中原郡县的一些豪强,在举事反氏之后,也多树晋旗,有积极分子也遣使到建康,希望朝廷派人北上,主持大局。
中原发生如此剧变,士民盼望之心如此切切,而朝廷这边,北伐呼声之高,也再难遏制。经过一番激烈的挣扎尤豫,又经过反复的商讨筹谋,以及复杂且冗长的准备之后,殷浩出兵了。
殷浩的位置不好坐啊,最难的地方就在于,要在北伐与压制桓温两者之间,维持一个平衡,这显然是需要高水准的政治格局丶军事能力的。事实上,若非王谢等士族门阀的背后支持,殷浩或
许早就被桓温给赶下台去了。
但不管如何,殷浩此番北伐,已成既定事实,并且进展相当顺利。当王师北进,中原各郡,几乎望风而降,豫州张遇丶徐州周成丶青州段龛,包括突然冒出来的已丧其主的羯赵充州刺史刘启,皆选择投降。
进入八月之后,虽然几路普军的主力,依旧大部分滞留于淮上,但朝廷的威严与光辉,已然播散于整个中原。最明显的一个标志,便是督护戴施,
被任命为濮阳太守,引兵渡淮,北上兖州。
此时,殷浩突然发现,北伐似乎真的没有想象中的困难与危险::
而对殷浩出兵且颇有建树的举措,除了那些心向北伐的仁人志土,东晋这边,最高兴的,大概莫过于桓温了。一直以来,桓温之所以按捺不动,还是有些忌惮下游之师,如果殷浩死当乌龟,一直按不动,不论他如何攻计丶谩骂,恐怕都难起效用。
但殷浩这一动,情况可就不一样,但有差池,可以做的文章可就多了。
为此,桓温甚至停止了引师渡江东下,催逼朝廷的计画,那样毕竟风险太大,有损于名望。
在殷浩主持的北伐“节节胜利”之时,桓温这边也做着两手准备。若殷浩北伐出现重大挫折,那自无需多说,趁机将其赶下台,掌握北伐大权,将师出有名,再无阻碍。
若是殷浩运气好,继续维持住局面,那么他将暂时搁置中原战略,而引师向西,就象当初平成汉那般,先定关中.
当然,早已看透了殷浩虚实的桓温,在这方面有着充足的自信,殷浩维持不住。以中原之骚乱,形势之复杂,非英雄果锐之大能可以平定,在桓温眼中,殷浩显然不具备这种能力。
而北伐局势的发展,也确如桓温所预料的那般,在建康一干名士,忙着为殷浩“歌功颂德”之时,在中原地区,也开始意外频出了。
从整体而言,是晋军长久不曾兵临中原,在接管与绥靖上,没有经验,
弓发了诸多与中原地方势力的对抗。最显著的一桩,便是晋位为安西将军的谢尚,与投降的豫州刺史张遇之间的冲突。
当谢尚拒绝张遇继续镇守许昌的请求,并表现出一定的蔑视态度时,张遇的军阀思想属性立刻爆发,在投降迎接王师不足一月之后,再度反叛,亲手斩下许昌城头的普旗,然后遣使西进,向声威大振的苟政投降。
在濮阳太守戴施引军入充州后,也碰到了一股强横的势力,湛头的姚羌集团,战略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