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流民计画重启
作品:《苟秦》 第189章流民计画重启
“主公,杜司马到了!”略阳公府,苟政日常办公的澄心堂内,已经接替郑权成为苟政侍卫头子的李俭,沉着禀道。微趣暁说王 更欣最哙
“请他进来!”埋头批复着军政事的苟政,头也没抬。
直到左司马杜郁,快步入内参拜。经过在郡县与司马勋那一番麋战,通过一系列的表现,杜郁不只洗刷掉自己身上“杜洪之弟”的污渍,还进一步得到苟政认可,真正身苟氏集团的高层。
回长安之后,杜郁这个司马也变得名副其实来,甚至更进一步成为右司马,
不过是新建制的都督府司马。但是,这并不防碍杜郁作为关中高门士族的代表,
参股就职苟氏集团,并真正参与到关中军政的决策中来。
“不知明公召属下,所谓何事?”行礼毕,杜郁态度躬敬地请示道。
看着杜郁,苟政拿出一道公文,开门见山道:“弘农太守苟威来书,言一支近万人的秦雍流民,西归来投,已行至新安,并遣使至陕县,请求援济::.,
闻言,杜郁两眼一亮,笑道:“恭喜明公,此必为公明德照人,民心所向,
千里来归啊!”
苟政笑了笑,对杜郁这并不高明的恭维不置可否,直接道:“公文上言,新安流民众状态十分不妙,彼等关西士民,历经艰险,远归不易,我自当迎候。
孤意以德茂作为代表,前往新安,察看归众状况,将他们顺利妥当带回来!
哦,对了,那流民众中,有一个名为王堕的豪右领袖,据闻此为德茂娘舅。
彼等初来,对孤必定有所迟疑,德茂此去,也正可他们的疑虑,使彼等放心西归。”
苟政言罢,杜郁稍作思索,抬眼警了苟政一下,而后拜道:“诺!明公,若如书中言,属下只身前往,恐怕无法将人带回,还需一些粮料支持。”
对此,苟政显然早有考虑,拿起一道盖好他印鉴的令文,交给杜郁,
道:“你执此书,到了弘农,直接找苟威,让他从弘农调派一批口粮,接待这股秦雍士民众!
此事刻不容缓,德茂这边上路吧。到了新安,告诉那些士民,就说孤对其西归,喜闻乐见,欢迎他们还乡!”
“诺!”闻言,接过苟政手令,直接去了,丝毫不见拖泥带水。零点墈书 首发
杜郁去后,苟政又对李俭吩咐道:“元朴,去看看郭长史可在衙中,把他找来,另外,再派人去唤屯骑校尉郭将!”
显然,对西归的秦雍流民,苟政的态度是一贯的,先吸纳进来再说,并且,
来多少,收多少。哪怕进了关中,入主长安,整个关西的形势日益明朗,苟政依旧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根基力量的不足。
绝不只是军队,还包括足以供养当前关中苟军的人口基础,如果把西进之后,迁徙丶收编的屯民们都算上,到永和六年秋,也就十来万人,其中壮劳力比例还不高。
而若用十几方民,供养几方军队,哪怕已经在进行“半脱产化”,依旧是远远不足的。当然,眼下苟政维系着苟氏集团这一大摊子,靠的是从辖下诸郡士民吸血补充,尤其那些豪强右族势力。
但是这些个地方势力,在资源调用丶养分汲取方面,终究是有上限的,而不打破那种延续多年的丶既有生产组织格局,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之转化为供养苟氏集团运转的养料的。
因此,在安抚关西士民的同时,苟政也从来没有停下过如何增长内核力量的思考。而他能想到的办法,不外乎两点,一则通过强硬手段,比如攻伐丶胁迫,
从关西豪右手中擢取包括人口丶土地丶财产在内的资源。
这个办法,收益是可观的,不管是对杜洪集团,还是对高陆毛氏丶好时徐磋乃至梁州司马勋的击破,所获战利品都让苟氏集团一波肥。
但显然,这种办法是要看时机的,根本不能作为常规手段,否则,关西必然大乱,那些实际掌握着地方政权的豪强们,可不傻。
务求稳定,在“合作”的大局下,关中既有的盘子,自然不能肆意打破,那只能从其他方面挖掘潜力了。而在这一点上,苟政又大抵从两方面着手。
其一,还是内部挖掘,派人向逃遁山林丶丘壑间的关西百姓,进行宣扬丶招抚,并对一些流离散落的难民,重新归聚,安置屯田。
其二,目光自然而然投向关东了,对于正在中原及河北爆发的难民潮,苟政或许看不真切,但总是有所耳闻的。引关东难民丶秦雍流民来归,这是在短时间内,快速吸收丶壮大本部力量,最有效,也可行的办法了。
苟政,尤
其在乎那些西归的秦雍流民了,他是已经尝过甜头的,当初为了接引贾虎等流民军,他宁肯暂时停下西进关中的战略行动。在充实底蕴丶加固根基的事宜上,苟政从来都是舍得投入的。
别的不提,就说贾氏兄弟,以及“职关流民”,在攻取关中的战略进程中,
他们的贡献可是有目共睹的。′e/z-l^o·o_k\b,o\o/k/.¨c!o`m′以那批流民为基础组织而成的归义左右及归德三营,在关东及河东战场上,表现相当英勇。
战斗力形成很快,坚决而忠实,对苟政的权威丶名望相当认可与拥护,到了关中之后,随着苟军的节节胜利,也逐渐发展成为苟政的内核拥之一了。
毕竟,那些西归流民,是经历过关东大变乱洗礼的,而苟政把他们从炼狱中捞出,给了他们一个前途与希望,这种恩德带来的效益,足够让苟政享受很长一段时间。
而有归德丶归义三营将士与那批流民的表现在前,对于关东流民的吸纳事宜,苟政自然是重视的。哪怕在西征之前,苟政都曾让东垣令与职关镇将苏国,
二者配合,继续从河内丶职关接应西归流民。
后续也的确吸收了几千人,但随着健西征,河东大战,流民计画自然陷入停滞。等苟武击败荷健,枋头乱战爆发,从河内方向吸收流民,则彻底成为不可能,甚至河北流民西迁的路都被堵死了。
在这种情况下,河南地区同样混乱,但要稍微少一些来自赵魏军阀的直接干预。对于走河南线路的秦雍流民,苟政实则一直有所关注,但付出的实际行动,
实则很少。
过去半年,苟政几乎所有精力,都放在立足关中丶平定雍秦上,对关东诸事,实在无法兼顾,只能默默观察。如今,总算腾出手来,目光再投向东方的时候,恰逢王堕等豪强右族率流民西归,这自然触动到苟政的深谋远虑,再启流民吸纳计画,也顺理成章。
不过,在此之前,苟政首先得确认,关中与苟氏集团,拥有吸纳更多流民的能力与实力。须知,抚士民,来远人,可不是仅靠口头就行的,还需要付出真金白银,得有足够安置的钱粮物资。
关中地区,在连年的战乱中,早就残破不堪,人口锐减,到永和六年秋,整个雍秦诸州郡加起来,人口有没有一百万,都是存疑的。
在过去几年,夷夏士民的生产生活秩序,又遭到严重破坏,生产力急剧下降,物资水平则长期处在一个危险的水平上。这种情况,在苟政收取关中的这半年中,才得到真正的扭转与遏制。
因此,在当前的关中,作为历代王朝重要统治危机来源的土地矛盾,实则是很小的,甚至可以说不存在。八百里秦川沃野,就是处于一种地广人稀丶生产废弛的状态,就是再来个一百万人,填充进去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土地不值钱,值钱的是以人为本的生产力。当然,如果在这个阶段,真给苟政塞一百万流民,结果必然是把苟氏集团撑爆,因为眼下的关中大地,根本养不起那么多新增人口。
在流民的吸纳上,关键在于,有那样一批安置流民的钱粮,以及足够的行政组织能力。而在这两者之上,苟政统治下的关中,在经过半年的缓慢恢复过后,
还是具备一定可能的,至少就他所知,今岁秋收情况喜人。
很快,郭毅作为雍州长史丶京兆太守,平日里就在京兆府中的办事,受命之后,就很快来见,而负责渭南屯田事宜的屯骑校尉郭将,则要晚上一段时间。
等他赶到时,苟政与郭毅的会谈已基本结束,只稍警一眼,能见到苟政那强势的表情丶坚决的目光,而郭毅脸上,则带着少许的无奈与愁绪。
苟政唤郭毅来,自然是察问秋收情况,对苟政来说,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答案。今年关中大地,虽然人祸不断,但老天爷很给面子,不说风调雨顺,总归没有大的灾害。
也就导致,苟政创建了初步统治的关中,迎来了一场丰收,当然这个“丰收”是做横向对比的。但因为时局的缘故,渭河南北,农作物种植面积并不多,
再刨除一些因战乱丶兵藜丶维护等其他问题导致的毁坏,整体粮食产量上,显然是不会太高的。
但就郭毅的估计,秋收过后,雍州军民紧巴巴地过一个少死人的冬季,问题还是不大的。在秋收上,雍州刺史府在夏收的基础上,制定了一个更为简单粗暴的征粮计画,并分派给雍州与河东诸郡。
刺史府令,依照二十万斛总税粮来算,要求诸郡,向长安供粮,并将日期限定在冬十一月底。这实则是一种“抓大放小”的包税制,长安不管诸郡官长怎么办,按照规定粮税额度,限期把粮食送到即可,若是完不成,该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
比起羯赵时期的残酷剥削,苟政
这已经相当仁道了,但是可以想见的,在刺史府权威并不能真正复盖到治下诸郡的情况下,一场“征粮大会战”是避免不了的。
毕竟,对于许多地方豪强来说,夏收之时,他们已经交过一次“保护费”了,怎么秋收还要,没完没了?
粮食问题,关乎政权建设丶军民生存之根本,为此,苟政还把心腹主簿丶长安令杨闾派往诸郡巡视,劝慰士民丶察看收获的同时,也督促秋粮的收取丶入库。
或许会有一些麻烦与困难,但在苟政统率下的苟氏集团勃勃兴起之际,总是能够解决的。作为苟政军政府的民政一把手,郭毅这段时间,也极其难得地可以从他脸上看到笑容。
关于秋粮问题,他甚至已经开始计画如何分配丶安排使用了,当然,如果要做到复盖军政,绝对是不够的。
而在拮据尚未真正得到缓解的情况下,苟政这边却突然要求他,一定要调拨出一批粮料,用作秦雍流民的吸纳与安顿,并且一张嘴就是两万斛,还是第一批:::
郭毅自是万分为难,但他也是一个有见识的人,既能看出西归秦雍流民对苟氏集团的重要作用,也能感受到苟政坚决的态度,哪怕作为岳父,也不敢违逆。
但是,为了缓解刺史府这边的压力,直接开口,要求苟侍执掌的军辐府也要派粮,配合行事,对此,苟政在斟酌之后,同意了。
苟侍这个公府右司马丶建平将军,到如今负责的,依旧是从弘农时期,便开始成形的军辐营。等进入长安,军辐府已然升级成“军辐府”,并且成为一个相当庞大的军需转运供应系统。
要知道,河东的盐,各地的军屯,以及战场上包括兵卒丶壮丁在内的各种物资的缴获,最终可都掌握在军辐府里。可以说,苟侍执掌的军辐府,才是直接支撑苟氏集团的后勤保障。
而郭毅以雍州长史之职,掌握雍州郡事,名义上好听,但在当下这个阶段日子可比苟侍那边难过多了。
澄心堂间,只稍微察言观色的郭将,赶忙上前行礼:“明公,长史!”
郭将出身冯翊郭氏,是苟军西进关中后,第一个主动投效的关西士族。而就冲这个“第一”,也得到了苟政的认可与重视。
西进之后,并没有在战场上创建多少功勋,但苦劳却一点不少,从入长安后,就奉命于渭南平原,组织俘虏及流难民,进行屯田开垦,可谓卓有成效,靠着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关西右族的优势,甚至比那些有“河东经验”的军屯将吏,成果更佳。
因此,很快就被苟政委任为屯骑校尉,到八月,其下属管理的屯营已达五处,屯民两万馀人。
“免礼!”看着郭将,苟政伸手示意,也不罗嗦,直接问道:“郭校尉,眼下渭南屯田,已开垦复耕多少田亩?”
闻问,郭将不假思索,答道:“禀明公,自夏而秋,沿河田亩,已恢复九万馀亩,新垦五万亩!”
“很好!”对此,不管是苟政还是郭毅,都露出了笑容。苟政则直接吩道:“接下来,会有一批流民,整编之后,该有大几千人,全部交给你,再调拨一批牛马丶工具,继续开垦,扩大渭南屯田!”
“明公,渭南屯垦,固然缺乏牛马丶工具,但更缺供养屯民之口粮!”郭将眉头锁起,沉声表示道。
“粮食问题,找郭长史!”苟政摆手道,这下又轮到郭毅眉头紧锁。
随着苟政下定决心,吸纳秦雍流民的计画再度激活,王堕等右族为首的这批流民,就是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