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京市,祁家
作品:《年近半百,重生后老娘不伺候了》 许母心里门儿清,几个儿媳妇心里的小九九她都瞧得明白,尤其是周凤仙,一门心思就想生儿子,这些年没少在这事上钻牛角尖。
许母自己生了五个儿子,就这么一个宝贝闺女,反倒觉得闺女最贴心懂事,见不得周凤仙总拿生儿子说事,更见不得她耽误孙女前程。
周凤仙被婆婆当众数落,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心里不自在,却又不敢顶撞。
这时,许英急忙看向周凤仙,小脸上满是恳切。
“妈,你放心,我读书绝对不会耽误家里的活!放学回来我就下地,割野草,绝对不偷懒,你就让我和妹妹去读书吧!”
许婷也眼巴巴地望着母亲,紧紧攥着姐姐的衣角。
周凤仙被两个闺女看得心头不是滋味,再加上公婆在场,不好再硬顶着,心里却打着主意。
等回头私下里再好好劝劝俩丫头。
老五在一旁听着,对许满读书的事倒是挺痛快。
“爸妈,满子的学费不用你们出,我就这一个闺女,砸锅卖铁也供得起。”
他这一说,几个哥哥也跟着表态。
老二接话,“爸妈,老五说得对,孩子们的学费哪能让你们来承担。”
老三跟着点头,“是啊,我们手里多少都攒了点,足够负担孩子们上学了。你们年纪大了,攒点钱不容易,还是留着自己养老实在。”
老四也附和,“就是,读书的孩子不少,真要都让爸妈你们掏钱,传出去别人该戳我们脊梁骨了,说我们当儿子的不孝顺。”
许父本想拒绝,许母却悄悄在桌下拍了他一下,开口。
“我们的话还没说完,这样,以后你们每个月多上交五块钱,就用作孩子们的读书费用。老二、老三、老五,你们家各一个孩子上学,老四家俩闺女,多出的费用就由我和你爸来补。我就是疼孙女多些,你们也别多心,有本事就多给我生几个孙女!”
李秀兰在一旁听得直撇嘴,心里老大不乐意。
凭什么每个月要多交五块钱?一年下来就是六十块,全花在孩子读书上,万一竹篮打水一场空,岂不是白供了。
她忍了又忍,还是忍不住开口。
“妈,那要是考不上高中,这钱还继续出吗?再说爸刚才都说学费他来出,怎么到头来还是得我们自己掏?”
这话一出,许母当即拉下脸。
“怎么着?你是觉得我们俩老的贪你们这五块钱?那我就给你算笔账!光是每个孩子一学期的学费就四块,还有书本费、学杂费,平日里家里做了肉,哪回没给孩子们分一份?这些难道都不要钱?”
“这么算下来,每个月花在他们身上的钱至少五六块,多出来的我都没跟你们计较,你倒先跟我算起账来?我看你就是想把这些钱省下来,补贴你娘家吧!”
李秀兰以前确实在补贴娘家这事上吃过亏,被婆婆戳中心事,顿时被捏住了把柄,脸涨得通红,再也不敢多言了。
老三见状赶紧拉了拉李秀兰的胳膊,转头对着许母陪笑。
“妈,您别生气,秀兰她不是这个意思。您又不是不知道她那脾气,说话没个把门的,就是个直肠子,脑子里想到啥就说啥,得罪了人自己都不知道。”
许母翻了个白眼,语气里带着不加掩饰的嘲讽。
“什么直肠子?我看就是心眼多,算盘打得比谁都精。”
这话一出,满屋子的人都低着脑袋不敢吭声,连大气都不敢喘,生怕婆婆的怒火下一秒就烧到自己头上。
读书的事总算定了下来。
许珍、许学明、许英和许婷直接去读初三,准备来年考高中。
至于许满,因为基础太差,就从初一开始读起,先把底子打牢。
许满一听自己要去读初一,顿时不乐意了,撅着嘴去找许英和许婷。
“我想跟你们一块读初三,到时候有不会的就找你们教我,这不就行了?”
许婷看着他,一脸无奈。
“满子,你以前在学校经常考倒数,你觉得你读初三能跟得上进度吗?别到时候天天考零蛋回家,浪费钱不说,这初三不就白上了?”
许满被说得没了底气,撅着嘴不情不愿,“那好吧。”
王金花听说自己的女儿要去上学了,心里美得不行,从床底下翻出那个锁着的钱匣子,小心翼翼地拿出两块钱递给许满。
“这两块钱你自己留着当零花钱,去上学可得好好读书,争取考上高中知道不?也让妈跟着扬眉吐气一把。”
许满手里攥着零花钱,眼里都放光,想也没想就点头。
“知道啦妈,我肯定好好学!”
说完就拿着钱跑去跟哥哥姐姐们炫耀了。
与此同时,京市,祁家。
黄福艳下班回来,一进门就看到丈夫祁庆山坐在沙发上抽着烟。
她走过去在祁庆山身旁坐下,给他倒了杯茶水递过去,笑着问:“出什么事儿了?看你这脸色不太好。”
祁庆山从兜中掏出一封信,啪地拍在桌子上。
“你自己看吧。”
黄福艳脸上的笑容淡了些,拆开信一看,竟是封举报信,而且里面还提到了祁秋实。
她心里那点担心瞬间消散,反倒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幸灾乐祸,嘴上却装着担忧的模样,拍着祁庆山的胸口安慰。
“会不会是秋实得罪了什么人?有人故意陷害他?”
祁庆山脸色铁青地哼了一声。
“他都下放到那山旮旯里去了,谁还能跑到云城那种穷乡僻壤去陷害他?怕不是吃饱了没事做!当初把他下放,就是想磨磨他那臭脾气,现在倒好,都有人把举报信写到京市来了。要不是我及时拦下来,被其他领导看到了,还不知道要怎么笑话我教子无方!”
黄福艳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的惋惜。
“秋实就这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倔得像头驴。不然当年也不会放着你给他铺好的路不走,非要选择下放去那鬼地方。说实在的,他从小在家里吃喝不愁,到了那地方日子怕是也不好过,不然也不会想着找别的出路。”
她眼珠转了转,话锋一转。
“你看这信里说,他跟当地村里一个离婚女人关系不浅,那女的还是当地大队长的女儿,他这是打算吃软饭了?这说出去,多丢你的脸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