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你的意见很重要
作品:《想干就干,重生就要过得顺心如意》 林向东的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窗沿,内心仿佛有两股力量在激烈拉扯。
一股力量,是来自重生者灵魂深处的呐喊:“快!必须快!抓住每一个时间窗口!这是你重来一次最大的优势!错过这次资本助推,你可能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同样的规模!萧望说得对,市场不等人!”
另一股力量,则是今生积累的谨慎与对核心关系的珍视:“风险!巨大的风险!如果萧望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张利民这条线一旦被资本污染,后续的麻烦将无穷无尽。信任建立困难,崩塌却只在一瞬间!”
林向东闭上眼,前世几次关键的失败场景历历在目。
有一次,就是因为太过追求速度,引入了错误的投资人,导致最终项目失控,团队分崩离析。
还有一次,则是因为过于保守,错失了融资的最佳窗口,被竞争对手后来居上,最终惨淡收场。
“快”与“稳”,如同天平的两端,如何才能平衡?
接受投资,可能获得飞速发展,但也可能引狼入室,破坏最核心的盟友关系。
拒绝投资,固然能保持现状的“纯洁”,但也可能错失奠定胜局的关键时机,被其他资本扶持的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要知道,黄蓝红大战前,可不仅只有它们三家。
只是其他平台都被甩在后面,被市场无情淘汰。
深吸一口气。
林向东的眼神逐渐从挣扎趋于清明。
他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个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
为什么一定要在“全盘接受”和“彻底拒绝”之间做选择?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这一个亿,而在于如何安全地拿到这一个亿,并且确保这笔钱的使用,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不会成为威胁到与张利民关系的隐患。
萧望承诺不干预经营,这是他的诚意,但口头承诺远非铁壁铜墙。
他需要的是制度性的保障和更清晰的边界。
一个初步的构想,开始在他脑中成型:
第一,成立新的控股公司:不以“瑞东便利店”这个直接与张利民关联的实体作为融资主体,而是成立一个新的上层公司,将瑞东便利店作为其全资或控股的核心子公司之一。
这样可以在法律层面建立一个缓冲带。
第二,设计特殊的股东协议: 在投资协议中,不仅要明确萧望不干预经营的承诺,更要将其书面化、条款化。可以设置极其苛刻的“保护性条款”。
例如,任何涉及公司战略方向、核心团队变更、重大资产处置的决策,必须得到林向东的一票同意权。
甚至可以约定,萧望的股份不具备投票权,仅享有财务收益。
第三, 对赌与回购条款: 可以接受相对较高的估值,但同时也设定明确的、可实现的业绩对赌目标。
如果达成目标,萧望获得高额回报,合情合理。
如果未达成,林向东团队有权以约定价格回购萧望的股份。
这既能展现自信,也能为自己留一条“净化”资本的后路。
第四, 与张利民、王瑞坦诚沟通: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他必须将萧望的投资意向、自己的顾虑以及构思的防范方案,毫无保留地告知张利民和王瑞。
这不仅是对兄弟的尊重,更是将潜在风险摆在明处,共同面对。
如果张利民对此表示强烈反对,或者担忧,那么即使再需要钱,林向东也会毫不犹豫地拒绝萧望。
想通了这一点,林向东感觉胸中的烦躁消解了大半。
他不再纠结于“要”或“不要”,而是转向思考“如何要”。
他回到办公桌前,迅速在电脑上建立了一个新的文档,开始草拟谈判要点和协议框架的核心思路。
他既要借助萧望的资本力量实现“快”速扩张,又要用缜密的商业设计和坦诚的团队沟通,筑起一道“稳”固的防火墙,守护住他与张利民之间那份最珍贵的“信”任。
……
林向东特意约了张利民吃饭。
林向东没有绕圈子,直接而坦诚地将萧望提出投资的事情,以及其中巨大的利弊,摊开在了张利民面前。
“……利民,情况就是这样。”林向东语气平稳,但眼神认真,“一个亿的资金,能让我们在极短时间内,把瑞东便利店的招牌插遍全省甚至全国的高校。这是我们快速建立起护城河,拉开与所有潜在竞争对手距离的黄金机会。”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指出了那隐藏在巨大机遇下的隐忧:
“但弊端也同样明显。我们几个,包括我在内,都太年轻了。突然涌入的巨额资金,过早到来的‘成功’,很容易让人迷失。我担心晓杰他们,包括我们自己,会不会因此变得盲目,忘乎所以,甚至……骄傲自大,忘了我们最开始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金钱,有时候是最考验人心的东西。”
张利民安静地听着。
“融资”这个词,他并不陌生,在家族耳濡目染下,他理解其基本的商业逻辑。
但亲自参与其中,感受其背后的权衡与抉择,对他而言是第一次。
他抬起头,看向林向东,眼神里带着认同:“东哥,你考虑得很周全。这确实是把双刃剑。”
林向东点了点头,随即抛出了最关键的问题:“所以,利民,我想听听你的想法。这件事,你怎么看?我们是接,还是不接?”
“我?”
张利民明显愣住了。
他张了张嘴,一时间却不知该如何回答。
一种熟悉的、近乎本能的茫然感笼罩了他。
从小到大,他人生的轨迹几乎都是被安排好的——读哪所小学、进哪个初中、甚至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家里都有无形的框架。
唯一一次由着性子做出的决定,就是坚持要来云海大学,来这个远离家族中心的渤海学院,过一段“普通人”的生活。
在重大决策上表达自己的主见?
这对于习惯了被动接受的张利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
他习惯于分析和理解,却不习惯于决断,尤其是这种可能影响团队未来的重大决断。
看着张利民怔住的样子,林向东没有催促,也没有任何不耐烦。
他坐在张利民对面,目光温和而充满鼓励:
“对,就是你,利民。你不是我们团队的旁观者,你是我们核心的一员。你的想法很重要。”
林向东语气坚定,“不要有任何负担,就把你心里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无论我们最后做出什么决定,接还是不接,结果都由我们大家一起承担。”
这番话像是一把钥匙,轻轻打开了张利民封闭的内心。
他感受到的是一种被尊重、被需要的感觉,这与家族里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