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突然到访

作品:《从生物科学开始攀科技树

    现在是十二月中上旬,陈佑华与王哲、李薇敲定计划后,便将直播时间定在了元旦当天。


    实验室里,陈佑华深吸一口气,掏出手机,登录了那个粉丝量早已爆炸、私信塞满到根本看不过来的微博账号。


    他指尖悬在屏幕上片刻,最终还是按照计划,敲下了自己的第一条微博:


    @陈佑华V:大家好,我是陈佑华,神经链接义肢项目的负责人。基于对前段时间网络上关于项目相关讨论的关注,诚邀大家于元旦当日,观看我们对该项目第一阶段研究进展的汇报。届时将进行相关成果演示,敬请期待。


    ——Z大神经工程实验室


    微博发出,几乎是在瞬间,手机便开始疯狂震动,提示音连成一片。


    “沙发!”


    “前排合影!陈教授这是要搞大动作?”


    “哇,陈教授居然发博了!”


    “网上质疑不是基本都消停了吗?陈教授这态度也太坦诚负责了吧!必须支持!”


    “已加入元旦必看清单!期待!”


    “求问陈教授会亲自出镜讲解吗?想听大神讲技术!”


    “希望演示能直观一点,别太深奥看不懂啊…”


    “为了陈神,元旦宅家预订!”


    评论区的热情瞬间被点燃,点赞和转发数如同坐了火箭般飙升。


    陈佑华匆匆扫了几眼,还没来得及细看,手机的铃声便再次响了起来。


    这几天,这已经成了常态。


    他有些无奈地接通:“喂,你好?”


    电话那头传来流利但带着明显外国口音的英语。


    “您好,陈佑华教授。这里是《数学年刊》编辑部。我们非常荣幸能联系到您……”


    对方开门见山,表达了对他证明N-S方程工作的极大重视。


    热情邀请他将完整、规范化的证明版本提交到期刊发表,并承诺提供一切便利,包括加急处理和免除部分流程。


    陈佑华这才恍然想起,自己之前只是把手稿拍照上传了arXiv,确实没有向任何正规期刊提交过经过严格排版、补充细节的正式论文版本。


    要整理这份东西,从符号规范、引文补充到细节打磨,无疑是个极其耗费精力的细致活。


    “好的,我了解了,感谢贵刊的邀请,我会考虑尽快整理好正式稿件。”


    陈佑华公式化地回应着,心中盘算着这又是一件需要外包的麻烦事。


    看来又得麻烦启明了。


    应付完期刊编辑,他放下手机,揉了揉眉心。


    这一天天的,学术之外的事情比做研究还累。


    ..........


    接下来的日子,对陈佑华而言,竟意外地获得了一段难得的清闲。


    N-S方程已被征服,实验室里义体猴的训练在王哲和李薇的带领下稳步推进,数据一天比一天好看。


    他每天的主要工作变成了帮实验室打打下手,做做数据分析,或者饶有兴致地观察那三只戴着机械臂、在训练中不断进步的猴子,偶尔投喂点小零食,看它们笨拙又努力地用新手臂去够取。


    而这份平静却又被突然到来的两位意外来客打破。


    陈佑华打开实验室的门,看到门外站着的人时,着实吃了一惊。


    “郑院士?您怎么亲自过来了?”


    陈佑华连忙侧身让开。


    “有事你打个电话不就好了。”


    站在门口的正是郑院士,他精神矍铄,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身边还跟着一位气质沉稳、目光锐利的中年人。


    郑院士摆摆手。


    “好久没来看看你了,正好有点事,就顺道过来拜访一下,怎么,不欢迎我了这是?”


    “您说笑了,快请进!”


    陈佑华赶紧将两人迎进来,心中却有些疑惑郑院士口中的顺道和有点事。


    郑院士和那位中年人走进实验室,目光扫过那些精密的仪器和忙碌的研究员,最后落在正在观察笼前调试设备的王哲和李薇身上。


    那位中年人的视线尤其仔细,带着一种审视和评估的意味。


    陈佑华将他们引到自己的小办公室兼书房。


    一进门,那位随行的中年人目光落在书桌上堆叠的书籍、演算草稿和略显凌乱的书架上,眼中闪过一丝感慨,语气带着真诚的敬佩。


    “真是闻名不如见面。


    很难想象,解决了世纪难题的N-S方程证明,就是在这样一间朴实无华的书房里完成的。


    做纯粹的学术研究,远离喧嚣,看来确有必要。”


    陈佑华看向郑院士,眼神带着询问。


    “瞧我这记性,光顾着寒暄了。”


    郑院士笑着拍了拍额头,指着身旁的中年人介绍道。


    “佑华,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杨世海同志,我们国家核聚变工程项目的总工程师,工程院院士。”


    “杨总工,您好您好!”


    陈佑华立刻肃然起敬,上前一步,主动伸出手。


    他对这些扎根于国家重大工程、默默奉献的工程专家向来心怀敬意。


    杨世海也伸出手,与陈佑华有力地握了握,笑容温和而带着工程师特有的务实感。


    “陈教授,久仰大名了!一直想找机会拜访,又怕打扰你的研究。


    今天借着郑老的光,总算见到真人了。


    恭喜你解决N-S方程,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陈佑华苦笑了一下。


    “您二位院士联袂登门,这压力可给得太大了。


    我就是个做点基础研究的普通学者。”


    郑院士和杨总工闻言都笑了起来。郑院士打趣道。


    “普通学者?佑华,你太谦虚了。


    我看用不了几年,我们这些老家伙也得改口叫你陈院士了。”


    “郑老说的是,”杨世海笑着附和。


    “后生可畏啊。”


    陈佑华笑着摇摇头,没再继续这个话题。


    几人落座后,郑院士神色稍敛,进入了正题。


    “佑华,这次来呢,主要是杨总工这边,遇到了一些项目上的关键瓶颈,需要借助你的数学专长。


    特别是你在流体力学和复杂偏微分方程方面的深刻理解,他辗转找到我,想让我做个引荐。”


    陈佑华心中了然,N-S方程作为描述流体运动的基础方程,其应用范围极广,核聚变研究中涉及的高温等离子体约束和湍流控制,正是其核心应用场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