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准备工作

作品:《从生物科学开始攀科技树

    在此之前,王哲为了准备实验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废了不少劲。


    在各个环节间穿梭,电话几乎焊在了耳朵上。


    “动物实验体?要猴子?三只?很急?”


    电话那头,熟悉的实验动物供应商老刘声音带着点惊讶,但没多问。


    “行!王博士,你运气好!刚到了一批健康的食蟹猴,品相不错!老规矩,流程我帮你加急走!下午就能送过去!”


    放下电话,王哲马不停蹄奔向医学院大楼。


    在略显古旧的解剖教研室走廊里,他找到了之前合作过的李教授。


    说明来意,李教授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沉稳平静。


    “给猴子做前臂截肢?为义体接口实验做准备?”


    李教授沉吟片刻,看向旁边两个跃跃欲试的高年级研究生。


    “小张,小王,你们俩手最稳,这活能接吗?要干净利落,术后护理也得跟上。”


    被点名的两个男生眼睛瞬间亮了,其中一个兴奋地搓着手。


    “李老师放心!王老师放心!保证完成任务!无菌操作,术后抗感染,我们熟!而且……”


    他压低声音,带着点年轻人特有的八卦劲儿。


    “是给网上的议论做准备吧?我们保证把猴子伺候好!”


    王哲看着两个充满干劲的医学生,心里那根紧绷的弦稍微松了松。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这是效率的关键。


    很快,三只懵懂的食蟹猴被小心翼翼地送进了医学院动物房的手术准备区。


    解决了实验体来源,更大的难题摆在眼前。


    机械臂。


    “什么?给食蟹猴定做适配前臂残肢的机械义肢?还要能实现基本抓握功能?就做几套?还要快?”


    电话里,几家大型机械臂公司的商务代表语气如出一辙,礼貌中透着为难。


    “王先生,不是我们不帮忙,实在是…开模成本太高,定制周期太长,这单量对我们来说……”


    一连被几家婉拒,王哲有点上火。


    他抓了抓本就凌乱的头发,正琢磨着要不要去找那些二次元平台上做机械设计的民间大神时。


    之前合作紧密的信号处理芯片公司老总亲自打了电话过来。


    “王博士,听说你找义肢公司碰壁了?别急!我帮你问了一圈!”


    老总的声音透着股江湖气。


    “这事儿包我身上!你们那个项目,现在可是风口浪尖!能帮上忙,是他们的荣幸!”


    果然,没过半小时,王哲的电话就被打爆了。


    几家规模中等但技术实力过硬的智能机械臂公司主动找上门,态度热情得让他受宠若惊。


    “王工!久仰大名!你们的项目可是声名远扬!了不起!”


    网友们不了解,但是他们这些专业人士肯定了解。


    一家公司的技术总监亲自带队视频连线,屏幕上直接展示出好几个设计草图。


    “您看,这是我们连夜赶出来的初步方案。方案A,轻量化碳纤维结构,仿生指关节,内置微型舵机…方案B,更侧重基础功能,结构简单可靠,成本也低…方案C……”


    看着屏幕上眼花缭乱、一个比一个精细的方案,王哲反而有点懵了。


    他赶紧摆手。


    “等等,各位老总,太感谢了!但我们这次…嗯,主要是概念验证,功能演示,要求没那么高!


    就要最基础、最稳定、能清晰展示抓握动作的那种,越简单越好,方案B就非常合适!”


    对方技术总监愣了一下,随即了然地点点头,爽快道。


    “明白!基础演示,稳定第一!那就按方案B精简版来。


    材料用航空铝,强度足够,重量也轻,我们优先排产,三天!三天后把样品送到你们实验室!”


    挂了视频,王哲还有点恍惚。


    这效率…这态度…他忍不住感叹,背靠大树好乘凉,项目出名了,连带着办事都顺畅了不少。


    不过他也清楚,人家这么给力,看重的不仅是这次合作,更是未来潜在的可能性。


    三天后。


    医学院那边传来消息,三只食蟹猴的手术非常成功,术后恢复良好,伤口愈合得不错,已经开始适应失去前肢的状态。


    与此同时,几套银光闪闪、结构简洁却透着精密感的铝制机械臂样品,也准时送到了实验室。


    王哲和几个工程师围着机械臂样品仔细检查。


    结构确实简单。


    一个用于连接残肢断面的基座,一段可调节长度的臂杆,末端是一个可开合的双指钳爪,由内置的小型舵机驱动。


    没有复杂的多关节,没有精细的触觉反馈,纯粹为了动起来这个最直观的目标。


    “够用了!”


    王哲拍了拍冰凉的金属臂,松了口气。


    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只,感受着那恰到好处的分量和灵活的开合机构。


    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摆在眼前。


    李薇拿着实验室最新制备的、包裹着特殊生物材料的微型神经接口元件,眉头微蹙。


    “接口和信号转换是关键,但我们目前还没有研究内嵌平台。”


    她指着机械臂基座和猴子残肢断面的位置。


    “这就意味着,接口元件和猴子的神经、血管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中,只能依靠严格的无菌敷料和外部固定来隔绝污染。就像……”


    她顿了顿,想了个王哲能秒懂的比喻。


    “就像你开发板上的芯片直接飞线连出来用,没有PCB板做载体和保护。


    环境太脆弱了,一点感染或者意外拉扯,整个实验就可能前功尽弃。”


    实验室里短暂地沉默了一下。


    大家都明白,这只是一个权宜之计的半成品演示,离真正可用的义肢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但时间不等人,舆论的浪潮更不等人。


    “顾不了那么多了!”


    王哲咬咬牙,眼神变得坚定。


    “无菌操作我们做到极致,固定做好,演示时间控制短!”


    “科学的进步一直伴随着各种牺牲,这次实验不仅是表演给网友们看,更是能让我们获得如何将实验室里的成果转化为实际工程的经验。”


    “实验演示过后,这三只猴子我们实验室收养了,不再进行任何实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