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密封圈的故事
作品:《从生物科学开始攀科技树》 窗外,霓虹在湿漉漉的街道上晕开一片迷离的光。
写字楼高层的会议室里,空气却沉闷得如同凝固的铅块。
邓仁方坐在长桌末端,背脊挺得笔直,像一根绷紧的弦。
他身上那套半旧的藏青色西装,熨烫得一丝不苟,却掩不住眉宇间深深的疲惫。
手掌紧紧的抓着面前一份厚厚的、标题为《新型高耐候性密封材料研发项目阶段性总结与后续资金需求》的报告,纸张边缘已经被他捏得微微发皱。
“邓总,”
坐在主位左侧,一个梳着油亮背头、手指上戴着硕大金戒指的中年男人慢悠悠地开口,他是最大的个人投资者代表,姓李。
“不是我们不支持你啊。你那个高端密封圈的梦,我们当初听着也热血沸腾,砸钱不含糊。可这都三年了!三年!钱像扔进了无底洞,连个像样的水花都听不见!你瞧瞧报表,”
他用肥厚的手指敲打着桌面上的另一份文件。
“去年全年盈利,全靠老厂区那些铁圈圈撑着!
结果呢?你倒好,盈利一分不留,全填进那个什么…什么超分子聚合物的黑窟窿里了!”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低低的附和声。
其他几位股东代表,或是面无表情,或是摇头叹息,目光都带着审视和压力,聚焦在邓仁方身上。
“李总,各位股东。”
邓仁方清了清发干的喉咙,声音有些沙哑,却努力保持着沉稳。
“研发的困难,超出我们最初的预期。高端密封件,尤其是能适应极端温差、强腐蚀、超高压环境的特种密封材料,核心壁垒就在材料配方和工艺上。这不是靠堆人堆时间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大量的数据模拟、分子层面的预测和优化……”
“预测?优化?”
李总嗤笑一声,毫不客气地打断。
“邓总,别跟我整这些虚头巴脑的词儿!
我就问一句,市面上那些AI辅助设计工具,你买了没有?用了没有?效果呢?不还是卡在这儿!”
“用了!”
邓仁方语气不由得提高了几分,带着一丝压抑的苦涩。
“我们买了目前最好的工业AI平台!可它的预测能力,面对这种全新的、缺乏足够历史数据的材料体系,根本不够看!”
“一次复杂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算力成本高得吓人,出来的结果还常常南辕北辙!我们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每一步都是真金白银在试错!”
他摊开手,眼中是深深的无奈。
“各位,我知道大家要回报。可我们仁方科技,不能永远只做那些技术门槛低、利润薄的铁圈圈!”
“国家在推动产业升级,高端装备制造需要可靠的核心基础件!
我们不做,难道永远靠进口?看人脸色?哪天人家卡脖子,我们整个产业链都得停摆!这不仅仅是生意,这是……”
“好了好了,邓总!”
另一个穿着考究的女股东代表不耐烦地挥挥手,她是某基金派驻的董事。
“家国情怀我们懂,但基金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投资人要看的是业绩,是回报预期!
你现在把盈利全投进去,连自己的车房都抵押了,下一步是不是要把我们这些股东的本金也赔光?
这个项目,必须重新评估!要么砍预算,要么……找别的出路!我们不能再当冤大头了!”
“对!必须有个说法!”
“邓总,你得给个准话,这无底洞到底还要填多久?”
“我们投的是企业,不是慈善机构!”
质疑声如同冰冷的潮水,一浪接一浪拍打过来。
邓仁方感觉胸口像压了块巨石,呼吸都有些困难。
他环视着这些曾经在他描绘蓝图时热血沸腾、慷慨解囊的股东,如今只剩下利益考量的冰冷面孔。
公司是他白手起家创立的,从街边一个小小的橡胶制品作坊,到如今拥有几个厂区的中型企业,每一步都浸透了汗水。
可如今,为了那个高端密封圈的梦,他赌上了全部身家,也把公司拖入了泥潭。
会议不欢而散。
股东们丢下一句“一周内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否则启动清算评估”,便鱼贯而出。
偌大的会议室,只剩下邓仁方一个人,和那份沉甸甸的报告。
窗外的雨似乎更大了,噼里啪啦地敲打着玻璃,像极了此刻他纷乱的心绪。
他疲惫地靠在椅背上,闭上眼,手指用力揉着突突直跳的太阳穴。
抵押房产的贷款通知、供应商催款的电话、员工工资表……无数张面孔和数字在他脑海里翻滚。
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妻子林静发来的微信,只有一张图片。
家里的餐桌上,摆着两碗热气腾腾的西红柿鸡蛋面,旁边还有一小碟他爱吃的酱黄瓜。
配文:“老邓,回来吃饭,面坨了不好吃。”
一股酸涩猛地冲上鼻腔。
邓仁方深吸一口气,强压下翻涌的情绪,拿起手机和公文包,走出了冰冷的会议室。
回到那个位于老城区、面积不大却温馨整洁的家时,饭菜的香气驱散了些许寒意。
林静系着围裙从厨房出来,看到他眉宇间的郁结和西装肩头未干的雨渍,什么也没问,只是接过他的包和外套,轻声说。
“洗洗手,吃饭了。”
饭桌上很安静。
只有吸溜面条和筷子碰碗的轻微声响。
女儿住校,家里只有他们两人。
“静,” 邓仁方扒拉着碗里的面,声音有些闷。
“今天……股东会,压力很大。”
“嗯,猜到了。”
“李胖子他们又发难了?”
林静给他夹了一筷子酱黄瓜。
“何止发难……”
邓仁方苦笑,把会议上的争执简单说了。
“……他们逼我砍项目,或者找接盘侠。可我……不甘心啊!眼看就要摸到门槛了!”
林静静静听着,等他说完,才放下筷子,看着丈夫熬得发红的眼睛。
“老邓,还记得我们刚认识那会儿吗?你在夜市摆摊,卖自己捣鼓的橡胶密封垫,风吹日晒,连个固定摊位都没有。”
邓仁方一愣,思绪被拉回二十多年前。
那时候,他满手油污,林静刚大学毕业,不顾家里反对,跟着他挤在城中村的出租屋里。
“那时候,你跟我说,要做最好的橡胶圈,让机器不再漏油。”
林静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温柔地舒展开。
“后来开了小作坊,三台破机器,请了两个工人,连工资都发不出来的时候,你也咬着牙挺过来了。
最难的时候,我们把结婚的金戒指都当了,就为了买那批原料。”
邓仁方喉头滚动,想起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眼眶发热。
“现在,”
林静伸手,轻轻覆在邓仁方放在桌上的手背上,那双手不再年轻,布满了薄茧,却温暖而坚定。
“房子抵押了,车卖了,存款也见底了。比起那时候,好像更惨了?”
她看着丈夫的眼睛,声音平静而有力。
“可那又怎么样呢?当年我能陪你从无到有,现在,就能陪你从有到无。
我不懂什么高精尖,也不懂你们那些材料分子式。我就知道,你邓仁方想做的事,从来不是只为了赚钱。
你想做的那个不漏的圈,能让咱们国家的机器转得更稳当,对吧?”
邓仁方反手紧紧握住妻子的手,粗糙的掌心传递着无言的力量和温暖。
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作一声沙哑的,“静……”
“所以啊,”
林静抽出手,拍拍他。
“别垂头丧气的。股东那边,该周旋周旋。家里有我呢,饿不着你。
钱没了,再赚。梦还在,就得接着追。吃饭!面真坨了!”
她起身去厨房给他盛汤,背影依旧苗条,却透着一种历经风雨后的坚韧。
邓仁方看着妻子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看碗里那碗朴实无华却热气腾腾的面条。
窗外的雨声依旧,但他心中的冰冷和迷茫,似乎被这小小的餐桌驱散了大半。
股东的压力、资金的困境、技术的壁垒依然如大山般横亘在前,但此刻,他心底那簇名为不甘和责任的火苗,被妻子的信任重新点燃,烧得更旺了。
他拿起筷子,大口吃起那碗有些发坨的面条,仿佛在咀嚼着生活的苦涩,也汲取着前行的力量。
密封圈虽小,却是大国重器运转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他的家很小,却是他抵御风雨最坚实的堡垒。
路再难,也得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