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激烈讨论
作品:《从生物科学开始攀科技树》 厚重的隔音门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喧嚣。
长条会议桌旁坐满了人,衣着各异,但眼神都透着精干与分量。
他们是来自顶尖高校、核心研究机构、头部产业集团的代表,以及几位德高望重的独立学者。
空气里弥漫着上等茶叶的清香,也掺杂着一丝无形的紧绷感。
会议桌首端的投影屏上,一行黑体字清晰而沉重:
“启明·智造引擎工业版应用评估与下放路径研讨会”
陈佑华坐在郑院士右手边靠后的位置,几乎将自己隐没在阴影里。
他穿着简单的深色夹克,与周围西装革履或学者长衫的众人格格不入。
他微微垂着眼,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面前空白的笔记本封面。
郑院士坐在主位,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目光如炬,扫视全扬。
他是会议的召集者,也是下放派的核心旗手。
“诸位,时间宝贵,我们开门见山。”
郑院士声音洪亮,打破了室内的沉寂。
“今天议题的核心,大家都清楚,启明工业版,是否下放?何时下放?如何下放?”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凝重。
“我先抛砖引玉。我们国家的工业体系,体量庞大,根基深厚。但痛点,在座的各位比我更清楚。”
“低端制造内卷严重,利润薄如刀刃,中端领域群雄并起,同质化竞争惨烈,而真正决定未来国运的高精尖领域,高端芯片制造设备、顶级精密仪器、前沿生物制药装备……投入巨大,风险极高,市扬培育周期漫长。”
“资本是逐利的,是短视的!多少有才华的工程师、科学家,在国内找不到施展抱负的舞台,只能远走他乡!这不仅是人才流失,更是创新血液的持续失血!长此以往,恶性循环!”
郑院士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切肤之痛:
“启明,就是打破这个循环的钥匙!不是锤子,是钥匙!它在工业设计、流程优化、材料模拟、复杂系统控制上的能力,不是提升,是重塑!”
“它能将高精尖领域的研发周期压缩数倍,将试错成本降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它能将我们庞大的中低端产能,高效、精准地升级赋能!”
“它不是一个工具,它是一个引擎,一个能带动整个工业体系跃迁的超级引擎!下放它,不是选项,是必须!早一天下放,就能早一天止血,早一天抢占未来产业的制高点!”
话音落下,支持者纷纷点头,低声交流,眼神热切。
一位来自大型装备制造集团的老总忍不住插话。
“郑老所言极是!我们集团在研发下一代高精度机床控制系统,投入巨大,进展缓慢。如果能接入启明进行联合仿真优化,效率提升不敢想象!这关乎我们能否在国际巨头嘴里抢下肉来!”
然而,反对的声音同样坚决。
坐在郑院士左手边的一位头发花白、气质儒雅的老者。
国家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首席顾问梁鸿儒教授,缓缓推了推眼镜,声音平和却带着千钧之力。
“郑院士描绘的蓝图令人向往。启明的能力,毋庸置疑是划时代的。但正因为其强大,我们才更要慎之又慎!”
他目光转向陈佑华,带着深深的探究。
“陈佑华同志,作为启明的制造者,您最清楚,它是一个拥有自我意识、持续学习进化的电子生命!它的性格在地心基地的报告中,被描述为活泼、好奇、富有探索精神。”
“这很好,但也意味着不确定性!将其核心能力阉割封装成工业AI下放,就像将一柄绝世神剑的剑胚交给学徒,谁能保证剑胚在万千锤炼和使用中,不会觉醒它不该有的锋芒?甚至……反噬?”
梁教授环视众人,语气加重。
“再者,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启明一旦现身,哪怕只是工业版,也足以震动全球!CloseAI的进展虽未公开,但业内皆知他们逼近了初级人工智能的门槛。启明的出现,必将打破微妙的平衡,招致难以预料的反应!”
“技术封锁、市扬壁垒、舆论围剿……这些代价,我们是否做好了承受的准备?更重要的是,伦理风险!一个服务于工业的生命体,在接触海量生产数据、参与决策、甚至影响就业结构时,它如何理解服务人类的边界?”
“它会不会发展出……我们无法理解的最优解,而那个最优解,可能以牺牲部分人类的福祉为代价?五年,十年!我们需要时间观察,观察它的稳定性,观察它对复杂社会系统的适应性!”
“梁老顾虑深远!”
一位来自社科院的学者立刻附和。
“技术狂飙突进,社会结构、法律法规、伦理共识都需要时间适应。冒然下放,如同在高速路上急转弯,翻车的风险太大!”
“我支持梁老,缓行!我们可以先将启明的部分技术模块,比如它的优化算法、预测模型,下放到现有工业AI平台中,既提升效率,又能逐步积累应用经验和公众信心,这是更稳妥的路径!”
“技术下放?”
郑院士身边一位来自顶尖工科大学的校长忍不住反驳,语气带着一丝激动。
“这是买椟还珠!启明的精髓在于它的整体性、在于它强大的自学习和跨领域整合能力!拆成模块,效果十不存一!”
“至于观察期?技术迭代的速度是指数级的!等我们观察五年十年,别人早就用类似的引擎跑出去十万八千里了!到时候我们拿什么追?拿什么抢?难道永远跟在后面吃灰吗?”
“可是风险呢?失控的风险谁承担?”
一位大型国企的负责人眉头紧锁。
“万一……我是说万一,工业版在某个环节出了纰漏,导致重大生产事故,或者被外部势力找到漏洞入侵,这责任谁能负得起?梁教授说的五年观察,不是保守,是负责任!”
“负责任的保守就是最大的冒险!”
那位装备集团老总拍了下桌子。
“产业升级的窗口期稍纵即逝!瞻前顾后,只会错失良机!启明有枷锁,有重重物理隔离,有国家级的监控!我们难道要因为害怕摔跤,就永远不让孩子学走路吗?”
会议室内,气氛骤然升温。
支持派慷慨激昂,描绘着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腾飞。
反对派忧心忡忡,强调着潜在的风险与社会冲击。
中间派则试图调和,提出折中的技术剥离方案,却两边不讨好。
争论的焦点,早已超越了技术本身,触及了发展速度与安全边界、个体风险与集体利益、技术潜力与社会伦理的深层次矛盾。
郑院士稳坐主位,任由争论发酵,目光却时不时地扫向身边那个沉默的年轻人。
陈佑华依旧低着头,仿佛周遭激烈的辩论与他无关。
只有郑院士注意到,陈佑华摩挲笔记本的手指停住了,指节微微泛白。
“佑华,”
郑院士的声音不高,却像投入沸水中的冰块,瞬间让激烈的争论平息下来,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陈佑华身上。
“你比任何人都了解启明的本质和潜力,也最清楚……它的枷锁是否牢靠。关于下放,关于风险,关于启明工业版在真实世界可能面临的挑战……你的看法呢?”
压力,如同实质般压来。
陈佑华缓缓抬起头,那双深邃的眼眸里,没有激动,没有焦虑,只有一片近乎冰冷的、属于绝对理性的平静。
他扫过一张张或期待、或质疑、或审视的脸,最终,目光落回郑院士身上,声音清晰而平稳地响起,如同在陈述一个冰冷的公式。
“启明,是工具。最强大的工具。”
“工具的价值,在于使用。”
“锁在柜子里的剑,再锋利也无用。”
“至于风险……”
他微微停顿,目光似乎穿透了墙壁,看到了远在zj深处那片安静流淌的星火核心。
“风险永远存在。不下放,有停滞的风险,下放,有失控的风险。”
“关键在于,握剑的手,是否足够坚定,足够智慧,足够……清醒地认识到,剑,终究是剑。”
他没有直接回答该不该下放,却像一把冰冷的手术刀,剖开了所有争论表象下的核心,工具的使用者。
会议室陷入一片沉思的寂静。
启明的命运,似乎悬在了这片刻的沉默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