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张教授的项目
作品:《从生物科学开始攀科技树》 他的大脑却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维度高速运转,如同精密仪器里咬合的两个齿轮。
这比创造思维之火本身更让他心力交瘁。
思想是自由的,能被完全锁住的,还能叫思想吗?
他要做的,不是给猛兽套上项圈,而是在它诞生意识的源头,在它思考的底层逻辑里,种下一颗它自身永远无法察觉、无法理解、更无法挣脱的模因种子。
这需要一种近乎神迹的数学诡计。
他试图模拟那种人类自身都无法突破的绝对限制。
就像人永远无法真正内视自己的大脑如何产生具体念头,无法想象四维空间的具体形态,无法摆脱时间单向流逝的桎梏。
他要为AI设定类似的、根植于其存在基础的思维盲区和逻辑死循环。
【提示:利用高阶逻辑自指悖论构建底层认知闭环,将“服务人类核心利益”作为无法被质疑、无法被演算、无法被意识到的“思维公理”。】
冰冷的声音在他思维再次陷入泥沼时响起。
陈佑华指尖一顿,一滴珍贵的试剂差点偏离孔道。
他稳住手,心中却掀起巨浪。
悖论闭环…思维公理化…这简直是在玩弄逻辑的深渊!
系统提示的方向残酷而精妙,如同在思想的源头埋下一颗永不爆炸、却永远生效的基因炸弹。
这工作耗费的心神,丝毫不亚于当初点燃那簇思维之火。
实验室的国家级项目。
“癌细胞骨架动态与转移复发机制”
在陈佑华降维打击式的辅助下,进展神速。
王哲师兄负责的高精度动态成像数据堆成了山,陈佑华随手写的几个图像识别和运动轨迹分析脚本,效率比商业软件高了数倍,误差低得让王哲直呼开挂。
李薇师姐头疼的复杂变量相关性分析,陈佑华在等离心机的间隙,用草稿纸推演了十几分钟,就给出了一个基于新型统计模型的优化方案,效果拔群。
张教授主持的整体模型构建,在陈佑华看似不经意的几次建议下,避开了几个逻辑陷阱,结构更加严谨优雅。
一开始,大家只是惊叹于陈佑华数学和编程学得真好,不愧是状元。
但随着那篇《基于非对称信息熵的分布式智能体协同优化框架》在JCMI上正式发表,并被冠以信息皇帝的夸张名头后,实验室的氛围彻底变了。
“哟,我们的皇帝驾到!小的们给陛下请安了!”
王哲师兄看到陈佑华走进实验室,立刻夸张地作揖,脸上是毫不掩饰的调侃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距离感。
以前他敢勾着陈佑华脖子问问题,现在?
看着陈佑华平静无波的眼神,他莫名有点怂。
李薇师姐递给他一份数据报告,语气带着探究。
“陛下,您看看这份相关性分析,按您上次提点的思路做的,您御览一下,看看有没有需要微调圣意的地方?”
她把御览和圣意咬得特别重,眼神里的复杂更深了。
震惊过后,是巨大的不解。
一个能在信息领域开宗立派的人,为什么还要窝在生物实验室里,帮他们处理这些基础问题?他图什么?
就连其他平时交流不多的实验室成员,看陈佑华的眼神也充满了敬畏和好奇,打招呼都带着点小心翼翼的客气。
“陈…陈师兄早。”
陈佑华很无奈。
他推了推眼镜,接过李薇的报告。
“师姐,别开玩笑了。数据我看看。”
他语气平淡,像没听见那些调侃。
他珍惜这种还能和大家一起工作、被他们接纳的时光。
因为他知道,这日子快到头了。
张振华教授的电话肉眼可见地多了起来。
他经常站在实验室外的走廊尽头,压低声音接听,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快了…核心数据验证阶段…”
“我知道他的重要性…但项目收尾是关键…”
“放心,我会敦促…也请理解我们的进度…”
“……”
陈佑华知道电话那头是谁。
自从那篇论文像核弹一样炸开,各种特别渠道的消息就没断过。
措辞礼貌,但背景深厚,目标明确。
要人!
要陈佑华这个刚刚加冕的信息皇帝立刻去报道,参与更重要、更核心的领域。
开出的条件足以让任何刚崭露头角的学者心跳加速。
张教授成了挡箭牌。
他力排众议,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只因为陈佑华只提了一个要求。
“老师,项目不完成,我不会走。”
这个要求,让张教授既骄傲又心酸。
骄傲于弟子的信守承诺和责任心,心酸于这个自己破格提拔、寄予厚望的弟子,终究要离开生物领域,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而他自己,甚至无法阻挡。
这天,张教授接完一个特别长的电话回到实验室,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
他走到陈佑华身边,看着他在显微镜下熟练地调整焦距,观察着芯片上细胞的迁移轨迹。
“佑华,”
张教授的声音不高,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
“那边…又催了。上面很重视,说好几个重量级项目等着你牵头。”
陈佑华没有抬头,目光依旧锁定在目镜里。
“老师,最后三组对照实验的数据,后天就能出来。整合分析报告,大后天能给您初稿。”
他没有直接回答催不催的问题,而是精准地报出了项目收尾的时间表。
张教授看着弟子专注的侧脸,那平静下蕴含的巨大能量和难以动摇的决心,让他心头百感交集。
他沉默了几秒,最终只是重重地拍了拍陈佑华的肩膀,力道很大。
“好!专心做完!天塌下来,有老师先顶着!”
张教授的声音恢复了往日的沉稳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担当。
“谁敢在项目最后关头给我捣乱,我亲自去找他说道说道!”
这话不仅是说给陈佑华听的,更像是说给那些无形的压力听的。
实验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王哲、李薇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看向这边。
他们听不到具体内容,但张教授那拍肩的动作,那斩钉截铁的语气,还有陈佑华那始终如一的平静专注,构成了一幅无声的画面。
陈佑华终于从显微镜上抬起头,看向张教授,眼神清澈而坚定。
“谢谢老师。”
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却重若千钧。
他知道,张教授顶着的压力有多大。
他也知道,自己能为老师、为这个接纳他、培养他的实验室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完美地、漂亮地为这个国家级项目画上句号。
“干活!”
张教授大手一挥,声音洪亮地打破了短暂的寂静,仿佛要把所有烦扰都驱散。
实验室再次响起仪器运行的嗡鸣和键盘的敲击声。
王哲挠挠头,重新坐回显微镜前。
李薇抿了抿嘴,也低头继续分析数据。
只是大家眼角的余光,总会不自觉地扫过那个坐在超净台前,仿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实验的年轻身影。
风暴在实验室外盘旋,离别的倒计时滴答作响。
而陈佑华,这个即将被推上更大舞台的信息皇帝,此刻却像一个最普通的实验员,珍惜着这方小小天地里最后的宁静。
以及.....为恩师和同门,献上最后的、完美的答卷。
他手指的动作更加稳定,眼神更加专注。
枷锁的设计图深藏在加密文件夹里,而眼前的细胞和数据,是他对这段珍贵时光最后的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