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张教授的项目

作品:《从生物科学开始攀科技树

    他的大脑却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维度高速运转,如同精密仪器里咬合的两个齿轮。


    这比创造思维之火本身更让他心力交瘁。


    思想是自由的,能被完全锁住的,还能叫思想吗?


    他要做的,不是给猛兽套上项圈,而是在它诞生意识的源头,在它思考的底层逻辑里,种下一颗它自身永远无法察觉、无法理解、更无法挣脱的模因种子。


    这需要一种近乎神迹的数学诡计。


    他试图模拟那种人类自身都无法突破的绝对限制。


    就像人永远无法真正内视自己的大脑如何产生具体念头,无法想象四维空间的具体形态,无法摆脱时间单向流逝的桎梏。


    他要为AI设定类似的、根植于其存在基础的思维盲区和逻辑死循环。


    【提示:利用高阶逻辑自指悖论构建底层认知闭环,将“服务人类核心利益”作为无法被质疑、无法被演算、无法被意识到的“思维公理”。】


    冰冷的声音在他思维再次陷入泥沼时响起。


    陈佑华指尖一顿,一滴珍贵的试剂差点偏离孔道。


    他稳住手,心中却掀起巨浪。


    悖论闭环…思维公理化…这简直是在玩弄逻辑的深渊!


    系统提示的方向残酷而精妙,如同在思想的源头埋下一颗永不爆炸、却永远生效的基因炸弹。


    这工作耗费的心神,丝毫不亚于当初点燃那簇思维之火。


    实验室的国家级项目。


    “癌细胞骨架动态与转移复发机制”


    在陈佑华降维打击式的辅助下,进展神速。


    王哲师兄负责的高精度动态成像数据堆成了山,陈佑华随手写的几个图像识别和运动轨迹分析脚本,效率比商业软件高了数倍,误差低得让王哲直呼开挂。


    李薇师姐头疼的复杂变量相关性分析,陈佑华在等离心机的间隙,用草稿纸推演了十几分钟,就给出了一个基于新型统计模型的优化方案,效果拔群。


    张教授主持的整体模型构建,在陈佑华看似不经意的几次建议下,避开了几个逻辑陷阱,结构更加严谨优雅。


    一开始,大家只是惊叹于陈佑华数学和编程学得真好,不愧是状元。


    但随着那篇《基于非对称信息熵的分布式智能体协同优化框架》在JCMI上正式发表,并被冠以信息皇帝的夸张名头后,实验室的氛围彻底变了。


    “哟,我们的皇帝驾到!小的们给陛下请安了!”


    王哲师兄看到陈佑华走进实验室,立刻夸张地作揖,脸上是毫不掩饰的调侃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距离感。


    以前他敢勾着陈佑华脖子问问题,现在?


    看着陈佑华平静无波的眼神,他莫名有点怂。


    李薇师姐递给他一份数据报告,语气带着探究。


    “陛下,您看看这份相关性分析,按您上次提点的思路做的,您御览一下,看看有没有需要微调圣意的地方?”


    她把御览和圣意咬得特别重,眼神里的复杂更深了。


    震惊过后,是巨大的不解。


    一个能在信息领域开宗立派的人,为什么还要窝在生物实验室里,帮他们处理这些基础问题?他图什么?


    就连其他平时交流不多的实验室成员,看陈佑华的眼神也充满了敬畏和好奇,打招呼都带着点小心翼翼的客气。


    “陈…陈师兄早。”


    陈佑华很无奈。


    他推了推眼镜,接过李薇的报告。


    “师姐,别开玩笑了。数据我看看。”


    他语气平淡,像没听见那些调侃。


    他珍惜这种还能和大家一起工作、被他们接纳的时光。


    因为他知道,这日子快到头了。


    张振华教授的电话肉眼可见地多了起来。


    他经常站在实验室外的走廊尽头,压低声音接听,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快了…核心数据验证阶段…”


    “我知道他的重要性…但项目收尾是关键…”


    “放心,我会敦促…也请理解我们的进度…”


    “……”


    陈佑华知道电话那头是谁。


    自从那篇论文像核弹一样炸开,各种特别渠道的消息就没断过。


    措辞礼貌,但背景深厚,目标明确。


    要人!


    要陈佑华这个刚刚加冕的信息皇帝立刻去报道,参与更重要、更核心的领域。


    开出的条件足以让任何刚崭露头角的学者心跳加速。


    张教授成了挡箭牌。


    他力排众议,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只因为陈佑华只提了一个要求。


    “老师,项目不完成,我不会走。”


    这个要求,让张教授既骄傲又心酸。


    骄傲于弟子的信守承诺和责任心,心酸于这个自己破格提拔、寄予厚望的弟子,终究要离开生物领域,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而他自己,甚至无法阻挡。


    这天,张教授接完一个特别长的电话回到实验室,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


    他走到陈佑华身边,看着他在显微镜下熟练地调整焦距,观察着芯片上细胞的迁移轨迹。


    “佑华,”


    张教授的声音不高,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


    “那边…又催了。上面很重视,说好几个重量级项目等着你牵头。”


    陈佑华没有抬头,目光依旧锁定在目镜里。


    “老师,最后三组对照实验的数据,后天就能出来。整合分析报告,大后天能给您初稿。”


    他没有直接回答催不催的问题,而是精准地报出了项目收尾的时间表。


    张教授看着弟子专注的侧脸,那平静下蕴含的巨大能量和难以动摇的决心,让他心头百感交集。


    他沉默了几秒,最终只是重重地拍了拍陈佑华的肩膀,力道很大。


    “好!专心做完!天塌下来,有老师先顶着!”


    张教授的声音恢复了往日的沉稳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担当。


    “谁敢在项目最后关头给我捣乱,我亲自去找他说道说道!”


    这话不仅是说给陈佑华听的,更像是说给那些无形的压力听的。


    实验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王哲、李薇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看向这边。


    他们听不到具体内容,但张教授那拍肩的动作,那斩钉截铁的语气,还有陈佑华那始终如一的平静专注,构成了一幅无声的画面。


    陈佑华终于从显微镜上抬起头,看向张教授,眼神清澈而坚定。


    “谢谢老师。”


    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却重若千钧。


    他知道,张教授顶着的压力有多大。


    他也知道,自己能为老师、为这个接纳他、培养他的实验室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完美地、漂亮地为这个国家级项目画上句号。


    “干活!”


    张教授大手一挥,声音洪亮地打破了短暂的寂静,仿佛要把所有烦扰都驱散。


    实验室再次响起仪器运行的嗡鸣和键盘的敲击声。


    王哲挠挠头,重新坐回显微镜前。


    李薇抿了抿嘴,也低头继续分析数据。


    只是大家眼角的余光,总会不自觉地扫过那个坐在超净台前,仿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实验的年轻身影。


    风暴在实验室外盘旋,离别的倒计时滴答作响。


    而陈佑华,这个即将被推上更大舞台的信息皇帝,此刻却像一个最普通的实验员,珍惜着这方小小天地里最后的宁静。


    以及.....为恩师和同门,献上最后的、完美的答卷。


    他手指的动作更加稳定,眼神更加专注。


    枷锁的设计图深藏在加密文件夹里,而眼前的细胞和数据,是他对这段珍贵时光最后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