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讲座
作品:《从生物科学开始攀科技树》 厅很大,像个小型剧扬。
前面是宽大的舞台,挂着巨大的白色投影幕布。
观众席的座椅是深红色的软座,带着高靠背,坐起来还算舒服。
他扫视了一下,径直走向前排偏中的区域,选了一个位置坐下。
这里离讲台很近,能清晰地看到演讲者的表情和动作细节,视野也正对投影幕布的中心。
最关键的是,这个角度,讲台上的人目光平视前方时,容易直接锁定他。
时间还早,报告厅里人很少,只有零星的几个学生和老师模样的坐在后面几排。
他拿出笔记本和笔,安静地坐着,闭目养神,在脑海里最后一次梳理着今天讲座可能涉及的关键脉络。
临近讲座开始时间,陆陆续续有人进来。
陈佑华睁眼观察。
座位最终坐了大概三分之二左右,后面空了不少位置。
报告厅显得有点空旷。
他对此并不意外。
生物学,尤其是基础研究方向的,在当下确实不算热门。
普通人更关心的是能快速变现的专业,是薪资和钱景。
什么“生命奥秘”、“未来潜力”,在大多数人眼里,远不如一份高薪工作来得实在。
他们不是天才,理解不了探索未知本身带来的巨大价值,更无法忍受那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的研究道路。
陈佑华心里没什么波澜,只是觉得,人各有志,资源集中在真正愿意投入的人身上,未必是坏事。
下午三点整,张振华教授准时走上讲台。
他看起来五十多岁,头发梳理得很整齐,穿着合身的深色西装,没打领带,显得既正式又不失亲和力。
他调试了一下麦克风,声音清晰而平稳地响起。
“各位老师,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们聊聊细胞里那套精密的骨架系统。
以及它如何像一个无形的命运之手,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细胞的未来。”
讲座开始了。
张教授的讲课风格正如传闻中那样,由浅入深,条理清晰,极富魅力。
他没有一上来就堆砌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从细胞需要维持形状、需要运动、需要分裂这些基本生命活动讲起,引出细胞骨架存在的必要性。
他先简要介绍了细胞骨架的三大主要成分。
微管、微丝、中间纤维。
配合着精美的动画PPT。
他展示了这些蛋白纤维如何在细胞内动态地组装、解聚,形成瞬息万变的网络。
接着,他深入核心。
动态调控,他解释了驱动这些动态变化的工程师们。
各种结合蛋白、成核因子、切断蛋白。
最后,他升华到讲座的核心主题,细胞骨架动态调控如何影响细胞命运决定。
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骨架如何发生特征性的崩解和重组,成为细胞走向死亡的形态学标志。
他还提及了最新的研究热点,骨架的动态变化如何通过机械信号传导,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参与细胞分化或生存抉择。
整个讲座,张教授逻辑严谨,语言生动。
既有扎实的理论高度,又能用通俗的比喻和直观的动画让复杂的机制变得易于理解。
他时不时穿插一些前沿的研究进展和自己实验室的发现,既展示了深度,又激发了听众的兴趣。
报告厅里很安静,大部分人都听得相当专注,后排偶尔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陈佑华坐在那里,同样全神贯注。
张教授讲的每一个概念、每一条通路、每一个调控机制。
他早已在过去的三个月里反复咀嚼、深入理解,甚至在某些细节的钻研深度上,他自信已经不逊于一般的研究生水平。
张教授提到的那些关键文献,他不仅读过,还反复推敲过其中的实验设计和数据解读。
但他依然听得很认真。
他认真听,不是因为他不懂,而是为了捕捉张教授独特的思考角度、对关键问题的阐述方式、以及他个人对某些科学争议点的倾向性看法。
他手中的笔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个关键词。
并非记录讲座内容,而是标注下张教授某些表述的侧重点。
或者自己脑中瞬间联想到的、可以进一步深挖或提问的点。
这种已知状态下的聆听,更像是一种高强度的思维演练和临扬感的积累。
时间在张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中流逝。
投影幕布上的画面从精密的分子结构图切换到动态的细胞迁移视频,再切换到复杂的信号通路网络。
报告厅里弥漫着一种专注求知的氛围。
陈佑华坐在前排的软座上,像一个沉静的影子,融入其中。
却又清晰地知道自己为何在此,以及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
讲座的核心内容在深入浅出中结束。
张教授做了简短的总结,强调了细胞骨架动态调控在生命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在疾病发生、治疗中的巨大潜力。
然后,他看向台下,脸上带着鼓励的微笑:“时间关系,今天的讲座内容就到这里。
接下来是提问环节,欢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提问交流。”
报告厅里响起礼貌的掌声。
陈佑华放下笔,目光沉静地看向讲台。
他知道,自己等待的时机,终于到了。
至于提问什么,并且怎么样才能引起张教授的注意?
他内心里已经早有安排。
他没有着急着一上去就提问。
而是等张教授先提问了两个人之后,他才开始举手。
这很有赌的成分。
但是他还是想着让两个人的提问与他的提问能形成强烈的反差。
心里默默念了句对不起了,两位兄弟。
当第二个人提问结束后。
陈佑华举起了手。
而教授的眼睛,也瞬间望向了他。
两人眼神对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