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帝定朝会公罪证,心谋报社扩版图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朱厚照拿起案上的罪状册。


    指尖划过 “周寿虚报赈灾粮” 的条目,纸张被蹭得沙沙响。


    他抬眼看向刘瑾。


    眼神锐利如刀。


    “明天朕要开大朝会。”


    刘瑾愣了一下。


    随即眼睛亮得像燃着的炭火。


    连忙躬身:“陛下英明!大朝会上当庭揭发,定能让满朝文武都看看外戚的嘴脸!”


    朱厚照嘴角勾起冷笑。


    将罪状册扔在案上。


    “这些罪证,你当庭说出来,能保证句句属实?”


    刘瑾 “噗通” 跪倒在地。


    额头重重磕在青砖上,声响震得暖阁都颤了颤。


    “奴才保证!若有一条虚假,任凭陛下砍了奴才的脑袋!”


    他抬起头。


    脸上沾着灰尘,眼神却格外坚定。


    “所有证词都有人证画押,地契有丈量记录,旧案有顺天府公章,周寿送礼的账簿连日期都记得清清楚楚,绝无半分虚言!”


    朱厚照靠回龙椅。


    手指叩了叩案边。


    “好!朕要的就是你这股底气。”


    他顿了顿。


    声音里带着赞许。


    “二十天查齐这么多罪状,没辜负朕对你的栽培,也没辜负东厂的牌子。”


    刘瑾连忙磕头谢恩。


    “奴才不敢居功!都是陛下领导有方,东厂的番子们也敢拼命!”


    朱厚照摆了摆手。


    “起来吧,回去再把罪状顺一遍,别明天朝堂上漏了关键的,丢了朕的脸。”


    刘瑾连忙爬起来。


    拍了拍袍角的灰。


    “奴才遵旨!这就回去再过三遍,保证连一个字都错不了!”


    他又躬身行了个大礼。


    才轻手轻脚地退出暖阁。


    青袍下摆扫过门槛时,还忍不住回头望了眼案上的罪状册,嘴角藏不住笑意。


    暖阁里只剩下朱厚照和张永。


    炭火噼啪作响,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朱厚照拿起茶杯喝了口。


    突然像是想起什么,看向张永。


    “对了,张大伴,大明报社在京师的运营,现在怎么样了?”


    张永连忙上前一步,躬身回道。


    “回陛下,报社现在挺好的,每天能印两千份报纸,卖三文钱一份,除去纸张、油墨和报童的工钱,基本上能做到收支平衡。”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百姓都爱买,尤其是登了陛下开常平仓、查苛捐的消息后,每天一早报童的报纸就被抢光了,还有些商户想让报童在铺子门口卖报,愿意给点茶水钱。”


    朱厚照挑了挑眉。


    放下茶杯。


    “哦?还有商户愿意搭茬?你说说,京师现在有名的商户,都有哪些?”


    张永想了想,掰着手指说道。


    “粮行里,王记粮行最大,老板王老实,在京郊有三个粮仓,常平仓开了后,他还主动降价,百姓都夸他实在;绸缎庄是瑞祥号,老板张启年,江南有他的织坊,宫里的娘娘们都爱买他家的料子;还有瓷器铺的福兴斋,老板李满仓,景德镇有窑口,卖的青花瓷又便宜又好看,寻常百姓也买得起。”


    “除了这些,还有城西的万通票号,存钱取钱的人络绎不绝;城南的老韩家铁匠铺,打出来的农具又结实又好用,京郊的农户都来买;还有顺天府的李记杂货铺,针头线脑什么都有,生意也红火。”


    朱厚照静静地听着。


    手指在案上轻轻敲着,没说话。


    张永见他不吭声,又补充道。


    “这些商户都有不少家底,王记粮行光粮仓就值几万两,瑞祥号的织坊听说雇了上百个织工,万通票号的银子更是堆成了山。”


    朱厚照 “嗯” 了一声。


    目光望向窗外,眼神渐渐变得深邃。


    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案上的罪状册上,却没映亮他的思绪。


    张永站在一旁。


    见陛下迟迟没回话,心里犯了嘀咕,却也不敢多问,只能悄悄抬眼打量着朱厚照的神色。


    暖阁里静悄悄的。


    只有炭火燃烧的噼啪声和朱厚照指尖敲案的轻响。


    朱厚照的脑子里正翻涌着念头。


    报社现在收支平衡,是好事,可总这样下去,也成不了气候。


    朕要让报纸不仅能传消息,还能做更多事。


    北直隶那么大,除了京师,保定、河间这些地方的百姓,不也想知道朝廷的事?不也想知道哪里的粮便宜、哪里的农具好?


    要是把报社扩大到北直隶,每个府都设个分点,每天印上万份报纸,那影响力可就大了。


    可扩大规模要钱啊,纸张、油墨、雇人,哪一样不要钱?朝廷的银子要办军需、要赈灾民,不能都投在报社上。


    张永刚才说那些商户有钱,还愿意跟报社搭茬……


    要不要招商引资?让那些商户出钱入股报社,报社给他们登消息,帮他们卖东西。


    王记粮行想卖粮,就登 “王记粮行平价售米”;瑞祥号想卖绸缎,就登 “瑞祥号新到江南丝绸”。


    这样商户能赚钱,报社能筹钱扩大,百姓能知道哪里买东西实惠,一举三得。


    可这招商引资的法子,以前没人做过,那些商户会不会愿意?会不会觉得是朝廷想抢他们的钱?


    还有,怎么定规矩?商户出多少钱能登多少字?怎么保证消息是真的,不骗百姓?


    要是搞不好,反而砸了报社的招牌,还惹得商户不满。


    朱厚照的手指敲得更重了。


    眉头也微微皱了起来。


    先从京师的商户试起?找王记粮行或者瑞祥号的老板聊聊?


    还是先让张永去探探口风,看看他们愿不愿意出钱?


    扩大到北直隶也不能急,先在保定设个试点,看看反响,好就继续推,不好再改。


    报社要是能成气候,以后不仅能传消息、帮商户,还能帮朕查民情 —— 哪里有苛捐、哪里有贪腐,报纸上登出来,朕一看便知,比东厂的暗探还快。


    朱厚照的眼神渐渐亮了起来。


    嘴角也悄悄勾起。


    这事儿可行,得好好琢磨琢磨具体的法子。


    张永见陛下终于有了表情,心里松了口气,却还是不敢说话,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


    朱厚照转过头,看向张永。


    刚想开口问问商户们对 “登消息” 的态度,又突然停住了。


    还是再想想,等明天朝会处置了周寿,震慑了外戚和文官,再腾出手来办报社的事也不迟。


    他摆了摆手,语气随意了些。


    “知道了,你先下去吧,让朕一个人静静。”


    张永连忙躬身应道。


    “奴才遵旨。”


    他轻轻退到暖阁门口,掀开门帘时,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 —— 陛下正盯着窗外,手指还在案上轻轻敲着,不知道在琢磨什么大事。


    暖阁的门缓缓关上。


    将炭火的暖意和朱厚照的思绪都关在了里面。


    朱厚照拿起案上的茶杯,喝了口凉茶。


    眼神越发坚定。


    周寿的事明天了结,报社的事,很快就能提上日程了。


    他仿佛已经看到,北直隶的各个府城都贴着《大明报》,百姓们围着报纸议论纷纷,商户们借着报纸生意兴隆,而他的新政,也借着报纸传遍四方,深入民心。


    手指在案上又重重敲了一下。


    朱厚照的嘴角,终于露出了一抹笃定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