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张永传旨议新纲,帝叹懒政待礼官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坤宁宫到内阁的宫道上,积雪被踩得紧实。
张永提着袍角快步疾走,靴底碾过残雪,发出“咯吱咯吱”的急促声响。
他额角沁着细汗,连领口的盘扣都松开了两颗。
陛下要让内阁也搞工作计划表,这事关朝堂风气,半点耽误不得。
刚才走出暖阁时,他连喝口热茶的功夫都没顾上。
远远望见内阁衙门的朱漆大门,张永深吸一口气。
他理了理褶皱的官袍,快步迈了进去。
门房见是他,连忙躬身行礼。
“张公公,首辅大人在暖阁议事呢,小的这就去通报!”
“不用通报,我自己过去。”
张永摆了摆手,径直朝着暖阁走去。
刚到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杨一清的声音。
“都察院那套计划表太严了,要是咱们内阁也这么搞,以后怕是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
张永掀开门帘,暖阁里的热气夹杂着茶香扑面而来。
李东阳正坐在案前翻着漕运奏报,杨一清站在一旁,眉头皱得很紧。
“李首辅、杨大人,咱家奉陛下旨意,来给二位传句话。”
张永躬身行礼,声音还带着几分赶路的急促。
李东阳连忙放下奏报,起身让座。
“张公公快坐,喝杯热茶暖暖身子,看这满头的汗,定是急着赶路吧?”
杨一清也收起愁容,给张永倒了杯茶。
“陛下有什么旨意,竟劳烦张公公亲自跑一趟?”
张永接过茶杯,却没喝,放在案上道。
“陛下听说都察院搞工作计划表效果好,让屠滽大人抓得实,那些混日子的官都老实了,心里高兴,就想着让内阁也搞一份。”
“陛下说,参照都察院的格式,每季度要办的事、负责人、时限、核查标准,都写清楚,后天就要看到。”
“要是办得好,以后六部、大理寺都要学着搞。”
李东阳端茶的手顿了一下,指尖摩挲着茶盏边缘。
他心里暗叹:这陛下真是想一出是一出,前几天刚推考成法,现在又要搞工作计划表。
不过……转念一想,都察院这几天的变化有目共睹,那些言官确实比以前勤快多了,这计划表,倒真不是虚头巴脑的东西。
杨一清却先开了口,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
“张公公,内阁管的事可比都察院杂多了,上到朝堂礼制,下到地方赈灾,哪件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哪能像都察院那样,只盯着民生督查和弹劾?”
“要是定了时限没完成,岂不是要被陛下问责?”
张永笑了笑,回道。
“杨大人放心,陛下说了,不用像都察院那样卡得那么死,重点是‘写清楚要办什么’,免得事情堆着没人管。”
“比如‘推行考成法’‘核查江南赋税’,这些具体事列出来就行,至于那些临时的急事儿,不算在计划里。”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陛下还说,这计划表是帮内阁理头绪,不是给二位添堵,办得好,陛下还有赏赐呢。”
李东阳这才开口,语气沉稳。
“张公公,劳烦你回去禀告陛下,内阁定当遵旨,后天一早,定把计划表递到坤宁宫暖阁。”
“至于具体怎么拟,我和一清再商量商量,定不会让陛下失望。”
杨一清见状,也只能点头。
“既然首辅都应了,那咱们就琢磨琢磨,先把一季度的重点事列出来,比如考成法在六部的推行,还有漕运的整治,这些都是陛下关心的。”
张永见事情谈妥,心里松了口气,起身道。
“那咱家就不打扰二位议事了,这就回去给陛下复命。”
李东阳送他到门口,笑着道。
“张公公慢走,辛苦你了。”
张永摆了摆手,又快步朝着坤宁宫的方向走去。
这次脚步轻快了不少 —— 总算没辜负陛下的嘱托。
暖阁里,杨一清看着张永的背影,苦笑道。
“首辅,这下咱们的好日子也到头了,以后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把事拖几天再办了。”
李东阳拿起案上的都察院计划表副本,翻了翻。
“你以为陛下只是想让咱们列计划?他是想借着这计划表,把整个朝堂的‘懒政风’给扭过来。”
“都察院是试点,咱们内阁是榜样,要是咱们做得好,六部自然跟着学,到时候陛下的新政推行起来,就顺畅多了。”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坚定。
“你去把王鏊他们叫来,咱们现在就开个会,把一季度要办的事都捋一捋。”
“考成法的推行交给你,漕运整治让王鏊负责,地方赋税核查让梁储牵头,每一件都定好时限,别等后天急着赶工。”
杨一清叹了口气,却也没再抱怨。
“行,我这就去叫人,不过首辅,咱们可得把标准定得松点,不然真完不成,脸上可挂不住。”
李东阳笑着瞪了他一眼。
“放心,我心里有数,既不让陛下失望,也不让咱们太为难。”
与此同时,张永已经回到了坤宁宫暖阁。
朱厚照正坐在案前,手里拿着屠滽递上来的都察院督查进展,见他进来,连忙问道。
“李首辅那边怎么说?内阁同意搞计划表了?”
“回陛下,李首辅和杨大人都同意了,说后天一早就把计划表递上来。”
张永躬身回道。
“杨大人一开始还担心事多完不成,咱家跟他说了陛下的意思,他就应了。”
朱厚照满意地点点头,把进展报告放在案上,却轻轻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几分困惑。
“知道了。张大伴啊,你说朕待这些文官不薄吧?俸禄给得比前朝高,有功就赏,有名誉有地位,可他们怎么还想一个劲儿地不干事呢?”
“刘宇那样的就不说了,连有些平日里看着正直的官,也是能拖就拖,能混就混,这到底是为什么?”
张永连忙上前,语气里满是附和。
“陛下,这可不是您的问题,是这些文官懒惯了!”
“前朝的时候,孝宗爷仁厚,不怎么问责,他们就养成了‘混日子’的毛病,觉得只要不犯大错,就能安稳做官。”
“就说之前的都察院,刘宇逼着他们写假折,他们不敢反抗,陛下让他们办实事,他们又觉得麻烦,说到底,就是没把百姓的苦放在心上,没把陛下的嘱托当回事!”
他越说越激动,掰着手指数落。
“还有那些基层的差役,陛下早就废了冬防捐,他们还敢私收,不就是觉得百姓好欺负,朝廷查不到吗?这些人啊,就是欠收拾,得像屠大人那样,拿着考成法、计划表盯着他们,他们才肯动一动!”
朱厚照听着,心里的郁闷散了不少,忍不住笑了。
“你这话说得在理,就是欠收拾。等内阁的计划表搞好了,朕就让六部也学着搞,再让锦衣卫盯着,看他们还敢不敢懒!”
“要是再有人不干事,朕就把他们贬去边疆,让他们尝尝风餐露宿的滋味,看看还敢不敢混日子!”
张永连忙道。
“陛下圣明!这样一来,那些懒官肯定不敢再偷懒了,朝堂风气定能越来越好!”
朱厚照点点头,拿起茶杯喝了一口,刚想再说点什么,暖阁外就传来小太监的通报声。
“陛下,礼部尚书张升张大人求见,说有要事启奏!”
朱厚照愣了一下,放下茶杯。
“张升?他来干什么?礼部最近有什么急事吗?”
张永也有些疑惑。
“回陛下,礼部前几天刚递了春节礼制的奏报,没听说有别的急事啊,难道是地方上有什么祭祀的事要请示?”
朱厚照想了想,摆了摆手。
“让他进来吧,朕倒要看看,是什么要事。”
小太监领命而去,很快,就传来一阵沉稳的脚步声。
礼部尚书张升穿着一身紫色官袍,手里捧着一个锦盒,快步走了进来,脸上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笑意。
张永在一旁看着,心里犯了嘀咕 —— 张尚书平日里总是一脸严肃,今天怎么笑得这么开心?手里还捧着锦盒,难道是什么好东西要献给陛下?
朱厚照也注意到了张升的神色,还有那个锦盒,心里越发好奇:这张升,到底有什么要事?
张升走进暖阁,躬身行礼。
“臣张升,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厚照摆了摆手。
“免礼,张尚书,你今日来,有什么要事启奏?手里捧的是什么?”
张升抬起头,脸上的笑意更浓了,双手捧着锦盒,往前递了递。
“陛下,臣今日来,是为了陛下的大婚之事,这锦盒里,是臣筛选出的秀女名册,想请陛下过目,拿个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