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报传民生安民心,贤吏训话整察院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正月初十的清晨,京师还裹在淡淡的薄雾里。


    街面上却已热闹起来。


    卖早点的铺子支起了油锅,“滋啦”声里飘着油条的香气。


    挑着菜筐的小贩踩着积雪,吆喝声清亮。


    最惹眼的是街角的报童,手里举着还带着油墨香的《大明报》,踮着脚高声喊:“卖报!卖报!陛下亲批消息,京师粮价要降啦!都察院换新官啦!”


    张记早点铺的老板张老三正揉着面团。


    听见吆喝声,手里的动作顿了顿。


    连忙掏出两文钱:“小娃子,给我来一份!”


    报童跑过来,把报纸递给他,还特意指了指头版:“大叔,您先看这个,陛下说要开常平仓,一斗米只卖三十文!”


    张老三展开报纸,虽识不得几个字,却能看清“常平仓”“平价售粮”几个加粗的大字。


    旁边还围着几个吃早点的客人。


    其中一个识字的秀才连忙凑过来,大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京师粮价上涨,朕已知悉,着户部即刻开常平仓,以三十文一斗售粮,惠及百姓;苛捐杂税如‘冬防捐’‘过路费’等,均属非法,着锦衣卫、刑部严查,凡私收者,严惩不贷!”


    “好!好啊!”


    张老三听完,激动得拍了下案板,面团都震掉了一块。


    “我就说陛下心里有咱们!前几天买米还七十文,这一下就降了快一半,以后不用饿肚子了!”


    旁边的客人也跟着附和:“可不是嘛!那‘冬防捐’我上个月也交了五十文,说是修城墙,结果城墙没见动,钱倒不知道去哪了,现在陛下要查,真是大快人心!”


    几个挑夫放下担子,围在报纸旁,你一言我一语,脸上满是笑意,连身上的寒气都仿佛散了不少。


    报童又跑到另一条街,卖给挑夫王二一份报纸。


    王二不识字,拉着旁边卖菜的李老太,让她给念念。


    李老太戴上老花镜,慢悠悠地念完民生消息,又往下念:“都察院原左都御史刘宇,因操控奏折、欺压下属,贬往哈密卫充军;新任左都御史屠滽,成化二年进士,巡按四川革弊政,拒收金宝,谏止僧官……”


    “换官就换官呗,只要能给咱们办事就行。”


    王二听完,挠了挠头,满不在乎地说。


    “之前那个刘宇,我听人说天天在衙门里喝酒,啥实事都不干,换个新的也好,就是不知道这个屠大人,是不是真像报纸上说的那么好。”


    “管他是谁,只要能让粮价降下来,能把那些收苛捐的差役抓起来,就是好官。”


    李老太也点点头,把报纸还给报童,拿起菜筐里的白菜。


    “咱们小老百姓,就盼着能安稳过日子。”


    街面上的百姓大多和王二、李老太一样,对“都察院换官”的反响平平。


    他们更关心粮价能不能真的降下来,苛捐能不能真的禁了。


    至于谁来管都察院,只要能办实事,是谁都一样。


    只有几个读书人凑在一起,讨论着屠滽的履历,说他“守正不阿,是个好官”,但也只是随口聊聊,很快又转回“常平仓啥时候开”的话题上。


    辰时三刻,屠滽穿着崭新的都察院左都御史官袍,手里捧着那枚冰凉的玉印,走进了都察院大门。


    和前几天的冷清不同,今天的都察院门口站着不少官员,从监察御史到经历司主事,都穿着官袍,躬身迎接。


    只是脸上的表情却有些复杂——有好奇,有忐忑,还有几分藏不住的不安。


    屠滽没理会他们的殷勤,径直走进正堂,将玉印放在案上。


    玉印与桌面碰撞,发出“咚”的一声轻响,瞬间让喧闹的正堂安静下来。


    “都坐吧。”


    屠滽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今天叫大家来,是有几件事要跟大家说清楚,以后都察院该怎么干,咱们得立个规矩。”


    官员们纷纷坐下,低着头,没人敢说话。


    屠滽拿起案上的考成法细则,扬了扬:“陛下推行的考成法,想必大家都听说了,从今天起,都察院正式施行。”


    “我念几条,大家记清楚——每季度,民生督查十件,必须有百姓签名、州县官回执;吏治弹劾五件,必须有完整证据链,不能凭空捏造;边防巡查三次,要跟边军核对情况,不能走马观花。”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堂下的官员,语气更重:“实绩达七成以上,升俸一级;达三成以下,降职调往地方;不足一成,罢官永不录用。以后都察院的官,不再是‘混日子’的官,得凭实绩说话!”


    这话一出,堂下的官员瞬间炸开了锅。


    “大人,十件民生督查也太多了,咱们之前一季度也就办个两三件……”


    “是啊大人,有些州县偏远,来回就要半个月,哪能办那么多事?”


    “那降职罢官也太严了,万一要是遇到难缠的地方官,办不成事怎么办?”


    屠滽冷冷地看着他们,等议论声小了些,才开口:“多?之前刘宇在任时,你们一季度连两三件实事都办不成,天天递上去的奏折,不是说陛下‘不该办武科’,就是说‘不该推新条例’,这些事能当饭吃?能让百姓不饿肚子?”


    “偏远州县就不能去了?百姓在偏远州县就不用办事了?至于难缠的地方官,你们可以报给我,报给陛下!陛下说了,锦衣卫、东厂都能配合咱们,谁敢阻拦,就查谁!”


    官员们被怼得哑口无言,一个个低下头,脸色煞白,像霜打的茄子。


    他们之前跟着刘宇,早就习惯了敷衍塞责,现在突然要办这么多实事,还要被严格考核,心里满是抗拒,却又不敢反驳。


    有个年轻的监察御史,偷偷抬头看了屠滽一眼,见他眼神冷厉,又赶紧低下头,小声跟旁边的人说:“都怪那个刘宇!要是他之前好好干,咱们也不用现在受这份罪,现在倒好,他被贬去哈密卫,苦日子全留给咱们了!”


    旁边的人也跟着点头,眼里满是怨怼:“可不是嘛!他在任时天天逼着咱们写假折,现在出事了,倒好,拍拍屁股走了,留下烂摊子让咱们收拾!”


    屠滽把他们的抱怨听在耳里,却没说话。


    他知道,这些官员心里有怨气,得慢慢疏导,现在最重要的是立规矩,让他们知道,都察院再也不是之前那个“混日子”的地方了。


    “好了,该说的都说清楚了。”


    屠滽站起身,拿起案上的考成法细则。


    “这份细则,每个衙门发一份,你们回去好好看看,明天早上,把你们各自的季度工作计划报上来,我要一份一份看。”


    “要是有人想敷衍,想蒙混过关,别怪我不留情面!都察院要的是办实事的官,不是只会说空话的官!”


    官员们连忙起身,躬身应道:“下官遵旨!”


    一个个低着头,快步走出正堂,脚步匆匆,像是怕多待一秒就要被责罚似的。


    很快,正堂里就只剩下屠滽和他的贴身小厮。


    屠滽走到案前,拿起都察院近半年的工作计划表。


    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核查驿站”“巡视漕运”等条目,却没一条提到“民生督查”“吏治弹劾”,而且很多条目后面只写了“已完成”,却没有任何凭证,显然是敷衍了事。


    他皱了皱眉,把计划表扔在案上,对小厮道:“去把经历司主事叫来,让他把近半年的所有奏报、凭证都抱来,再准备一份空白的季度计划表,我要重新捋一捋,看看都察院到底该干些什么实事。”


    小厮连忙应道:“是,大人!”快步跑出正堂。


    屠滽坐在案前,看着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那枚玉印上,泛着淡淡的光泽。


    他深吸一口气,心里暗暗下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