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暖阁论道明察院,帝令传讯安民心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坤宁宫暖阁里,铜炉中新添的银丝炭正热烈燃烧。
橘红色的火舌舔着炉壁,将满室烘得暖融融的。
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松木香。
屠滽跟着李东阳跨过门槛。
指尖还残留着宫道寒风的凉意。
可一进暖阁,那点冷意便瞬间被暖意裹住。
连带着紧绷的神经都松了几分。
朱厚照正坐在靠窗的蟠龙椅上,手里捧着一卷都察院官员名册。
见两人进来,便放下名册,目光落在屠滽身上。
眼前的人穿着藏青色都御史官袍,腰束玉带。
虽鬓角染了些霜白,却身姿挺拔,眼神清亮,透着一股刚正不阿的锐气。
倒与履历里写的“守正不阿”半点不差。
“臣屠滽,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屠滽连忙躬身行礼,袍角扫过地面,发出轻微的窸窣声。
语气里带着几分难掩的恭敬。
这是他第一次单独面圣,心里难免有些紧张。
“免礼,赐座。”
朱厚照的声音温和,却带着帝王特有的威严。
他指了指李东阳身旁的紫檀木椅。
“刚从内阁过来?路上冻着了吧,先喝杯热茶暖暖身子。”
张永连忙端来一杯刚沏好的雨前龙井。
茶汤清亮,冒着袅袅热气。
屠滽双手接过茶杯,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
心里的紧张又消了几分。
他轻轻抿了一口,茶香在舌尖散开,冲淡了一路的寒气。
李东阳在一旁笑着开口。
“陛下,屠大人已经听臣讲完考成法了,对都察院的新定位,也有了些想法。”
朱厚照点点头,目光重新落在屠滽身上,语气郑重。
“屠卿,朕找你来,不是要跟你说官话套话。”
“朕想问你,你觉得都察院该是什么样的?”
“是天天盯着朕今天吃了几道菜、逛了几次御花园,还是去查百姓的苦、去揪贪腐的官?”
这话问得直接,屠滽心里一震,放下茶杯,挺直腰板回道。
“回陛下,都察院本该是‘为百姓发声、为大明除蛀’的部门!”
“不是给陛下找茬的工具,更不是官员混日子的安乐窝!”
他想起之前在右都御史任上看到的奏报。
山东百姓因苛捐冻饿,都察院却无一人弹劾。
通州粮商囤粮抬价,言官们只敢在奏折里含糊其辞。
这些画面让他语气更坚定。
“臣以为,都察院的笔,该写百姓的难;都察院的脚,该踩州县的土;都察院的嘴,该骂贪腐的官!”
朱厚照听到这话,眼睛瞬间亮了,猛地一拍扶手,声音里满是赞许。
“说得好!这才是朕想要的都察院!”
“之前刘宇在任时,都察院成了什么样子?”
“奏报里全是‘陛下不该办武科’‘陛下不该推新条例’,百姓的苦、基层的乱,半个字都不提!”
“朕把你调来掌都察院,就是要你把这股歪风扭过来。”
“让都察院的人记住,他们拿的是朝廷的俸禄,护的该是百姓的安宁,不是文官集团的特权!”
屠滽躬身道。
“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上任后第一事,就把考成法在都察院铺开,让每个言官都清楚,以后得凭实绩说话,再想靠‘怼皇帝’混日子,绝无可能!”
“臣还想从民生督查入手,先查京师周边的苛捐杂税,把那些私收‘冬防捐’‘过路费’的差役抓出来,给百姓一个交代,也让都察院的人看看,什么才是该干的事!”
朱厚照看着他热血沸腾的样子,嘴角勾起笑容,却故意放缓语气,带着几分“敲打”的意味。
“屠卿,朕知道你正直敢为,但整顿都察院,光有热血不够。”
“那些言官里,有跟着刘宇混日子的,有抱着‘文官体面’不放的,还有背后靠着权贵的,你动他们,可是会得罪人的,说不定还会有人在背后给你使绊子,你怕不怕?”
屠滽愣了一下,随即挺直胸膛,眼神里没有半分退缩。
“陛下,臣不怕!”
“臣从成化二年入仕,就没怕过得罪人!”
“当年在四川查茶马互市弊政,得罪了当地藩王;在吏部驳回内降官,得罪了宫里的宦官,臣都没退过半步!”
“只要能为百姓办事,能还都察院一个清白,就算得罪再多权贵,臣也认了!”
他这话掷地有声,暖阁里的空气仿佛都凝了几分。
李东阳在一旁看着,眼里满是欣慰。
果然没看错人,这屠滽,既有能力,更有风骨。
朱厚照听完,哈哈大笑起来,起身走到屠滽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
“好一个‘不怕得罪人’!朕要的就是你这股劲!”
“你放心,朕给你撑腰!”
“不管你得罪了谁,只要你是为百姓、为大明,朕就站在你这边!”
“锦衣卫、东厂,你要调就调;户部、刑部,你要配合就跟他们说,谁敢不配合,你直接来找朕!”
这番话像一股暖流,瞬间涌遍屠滽全身。
他眼眶微微发热,再次躬身行礼,声音带着几分哽咽。
“臣……臣谢陛下信任!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别动不动就死而后已。”
朱厚照笑着扶起他。
“朕还要看你把都察院整顿好,看你带着都察院办更多民生实事,你得好好活着,把这些事都办成了!”
他转身回到龙椅旁,拿起案上的都察院官印,递到屠滽手里。
“这枚官印,明天你就带去都察院,正式上任。”
“朕给你三个月时间,先把考成法落地,把京师周边的民生问题查清楚,三个月后,朕要听你的答卷。”
屠滽双手接过官印,冰凉的玉印握在手里,却感觉沉甸甸的。
这不仅是一枚官印,更是陛下的信任,是百姓的期待。
“臣遵旨!三个月后,臣定给陛下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屠滽领命告辞,走出暖阁时,宫道上的灯笼已经亮了。
橘黄色的灯光映着积雪,泛着温柔的光。
他攥着官印,脚步比来时更坚定。
心里已经开始盘算。
明天上任后,先召开都察院全体官员会议,把考成法讲清楚。
再派御史去查城西的冬防捐和朝阳门的过路费,第一把火,必须烧得旺!
暖阁内,李东阳见屠滽走了,笑着对朱厚照道。
“陛下,屠滽这股劲头,定能把都察院整顿好。”
朱厚照点点头,语气却多了几分凝重。
“整顿都察院是一方面,安抚百姓更重要。”
“之前朕出宫听百姓抱怨粮价、苛捐,心里一直记着,得让百姓知道,朕不是不管他们。”
他转头对张永道。
“张永,你现在去大明报社,传朕的旨意,让他们明天刊发两条消息。”
张永连忙躬身应道。
“奴婢遵旨!陛下请吩咐,是哪两条消息?”
“第一条,就说京师民生问题,朕已经知道了,户部正在开常平仓平价售粮,苛捐杂税也在严查,用不了多久,就能给百姓一个交代,让百姓放心。”
朱厚照语气郑重。
“第二条,说都察院原左都御史刘宇,因操控奏折、欺压下属,已被朕贬去哈密卫充军;新任左都御史屠滽,履历也要附上,让百姓知道,朕找了个正直的人来管都察院,以后都察院会为百姓办事。”
他顿了顿,补充道。
“屠滽的履历,要写得详细点,把他巡按四川革弊政、拒收金宝、谏止僧官的事都写上,让百姓知道,这是个办实事的官,不是只会说空话的人。”
张永连忙掏出小本子,飞快地记下,笔尖划过纸页,沙沙作响。
“奴婢记住了!这就去大明报社,让他们连夜排版,明天一早准能刊发,贴满京师的大街小巷!”
朱厚照摆摆手。
“去吧,路上注意安全,别耽误了。”
张永躬身告退,快步走出暖阁,心里清楚。
陛下这两条消息,一是安民心,让百姓知道陛下关心他们的苦。
二是树信心,让百姓相信新的都察院能为他们做主,这可是关乎京师稳定的大事,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暖阁里只剩下朱厚照和李东阳,炭火依旧旺着,映着案上的都察院名册。
朱厚照拿起名册,翻到屠滽的名字那一页,指尖在上面轻轻摩挲。
“李首辅,你说,明天百姓看到报纸,会是什么反应?”
李东阳笑着回道。
“陛下,百姓定会高兴!”
“他们知道陛下记着他们的苦,又有屠滽这样的官来管都察院,心里定能踏实不少。”
朱厚照点点头,望向窗外的夜色,眼神里满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