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阁老参议定良策,帝选贤才掌察院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坤宁宫暖阁内,炭火噼啪作响,将满室烘得暖意融融。


    李东阳刚坐下,目光便扫过案上的查案清单和调令草稿。


    很快,他理清了议事脉络。


    不等朱厚照开口,他便主动说道:“陛下,臣刚才在宫门外听闻要开常平仓平粮价,还重赏百姓举报苛捐,这两步走得极妙,既解了百姓燃眉之急,又能借百姓之力盯紧基层乱象。”


    朱厚照笑着点头。


    他将韩文写好的粮价整治方案推到李东阳面前。


    “李首辅看看,这是韩文刚拟的方案,你要是觉得有疏漏,尽管提。”


    李东阳拿起方案,逐字逐句细看。


    他的手指在 “锦衣卫陆炳带队暗访粮行”“线人提供囤粮地点” 的字样上停顿。


    “陛下,暗访粮行时,不妨让户部派两个熟悉粮价的主事跟着。”


    “锦衣卫擅长查案,但对粮行的‘暗语’和囤粮手法不熟悉,有户部主事配合,能更快摸清粮商底细,免得被粮商蒙骗。”


    韩文立刻附和。


    “李首辅说得对!之前臣还担心锦衣卫不懂粮行门道,有主事跟着,正好能互补!”


    朱厚照拍了拍案。


    “就这么改!韩文,你现在就加一条,让户部的周主事和吴主事跟着陆炳,下午一起出发暗访。”


    “臣遵旨!”


    韩文拿起笔,飞快地在方案上添补,笔尖划过纸页,留下清晰的墨迹。


    接下来讨论苛捐整治时,李东阳又提出补充。


    “陛下,张贴举报告示时,除了写清赏银,还得注明‘举报属实后三日内发赏’,免得百姓担心赏银兑现不了,不敢举报。”


    “另外,告示得用大字写,贴在菜市场、粮行这些百姓常去的地方,再让小吏念给不识字的百姓听,确保人人都知道。”


    欧阳铎连忙点头。


    “臣记下了!等会儿回去就改告示模板,让匠人连夜刻版,明天一早准能贴满京师。”


    君臣四人围着案几,你一言我一语,将粮价、苛捐、官吏敲诈的整治方案打磨得愈发周全。


    粮行暗访要分三路,一路查通州,一路查大兴,一路查京师城内。


    常平仓每日售粮限量,避免粮商趁机抢购。


    举报苛捐的赏银从户部专款里拨,由锦衣卫监督发放,确保落到百姓手里。


    约莫半个时辰后,方案终于敲定。


    韩文和欧阳铎拿起誊写好的正式方案,躬身向朱厚照行礼。


    “陛下,臣等这就去安排,三天后定给陛下交上满意的答卷!”


    朱厚照摆了摆手。


    “去吧,遇事多跟李首辅、陆炳他们商量,别单打独斗,百姓的事不能出岔子。”


    “臣谨记陛下教诲!”


    两人齐声应道,捧着方案快步走出暖阁,脚步轻快,显然对接下来的整治充满信心。


    暖阁内只剩下朱厚照和李东阳,气氛顿时松弛了不少。


    李东阳端起早已凉透的茶水,抿了一口,才缓缓开口。


    “陛下,臣今日进宫,除了听闻民生整治的事,还有一事要向陛下请教。”


    朱厚照正揉着发胀的太阳穴,闻言抬头。


    “李首辅但说无妨。”


    “陛下前几日说,都察院左都御史的人选已有定夺,臣今日来,是想问问陛下,人选是否已最终确定?”


    李东阳语气恭敬,眼神里带着几分期待。


    都察院刚经历刘宇的事,急需一位正直有能力的人掌舵。


    这事不仅关乎都察院的整顿,更关乎后续考成法的推行,李东阳心里一直记挂着。


    朱厚照听到这话,猛地拍了下额头,脸上露出几分懊恼。


    “哎呀!朕倒把这事给忘了!前几日忙着查刘宇的罪、推考成法,又出宫遇上民生的事,竟把定人选的事搁在了一边。”


    他说着,起身走到书桌前,拉开抽屉翻找起来。


    木质抽屉发出 “哗啦哗啦” 的声响。


    片刻后,他拿出一份折叠整齐的奏折,递给李东阳。


    “幸得朕之前让吏部整理了候选人的简历,这里面有个人,朕觉得很适合掌都察院。”


    李东阳连忙接过奏折,展开细看。


    只见首页写着 “右都御史屠滽履历”,下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


    “屠滽,字朝宗,号丹山,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祖籍汴京(今河南开封)。明成化二年进士,殿试位列二甲第三十七名,授翰林院编修。”


    “成化七年,试监察御史,外派巡按四川。到任后发现当地官吏借‘茶马互市’盘剥百姓,当即革除弊政,将多收的银两退还百姓,百姓为其立‘德政碑’。”


    “成化二十一年,占城王子古来率部归国,朝廷命屠滽前往处置。途中有官员送金宝贿赂,想让他偏袒己方,屠滽当场拒收,直言‘朝廷差事,岂容私贿’,最终公平处置,获宪宗帝嘉奖。”


    “弘治初年,两广瑶族叛乱,屠滽任总督两广军务,亲赴前线督战,不用严刑峻法,反而招抚叛乱首领,晓以大义,最终平定叛乱,保全数万百姓性命,两广百姓称其‘屠青天’。”


    “弘治九年,任吏部尚书,主持官员考察,不看关系背景,只重舆论口碑,将十几个民怨极大的贪官革职。当时有宦官想为亲信求官,递上内降诏书,屠滽直接驳回,主张‘按资历铨选,宁缺毋滥’,气得宦官告到孝宗帝面前,孝宗帝却赞他‘守正不阿’。”


    “弘治十二年,乌斯藏僧请求入宫为孝宗帝祈福,实则想索要赏赐,屠滽力谏,称‘僧人居深宫,于朝政无益,且耗费钱粮’,最终谏止此事,为朝廷省下数十万两银子。”


    李东阳越看越心惊。


    他的手指在 “革除弊政”“拒收金宝”“谏止僧官” 的字样上反复摩挲,脸上渐渐露出赞叹之色。


    “陛下,这位屠大人简直是为都察院量身定做的!”


    “巡按四川能革除弊政,说明他懂民生;处置占城事务能拒收贿赂,说明他清正;平定瑶族叛乱能招抚百姓,说明他有谋略;任吏部尚书能驳回内降、严惩贪官,说明他敢碰硬 —— 这样的人掌都察院,定能肃清积弊,推行好考成法!”


    朱厚照闻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朕也是看中他这几点!都察院需要的就是‘守正不阿、敢碰硬’的人,屠滽既有监察经验,又不怕权贵,正好能镇住都察院那些心思活络的言官。”


    “而且他任吏部尚书时注重舆论,正好能让都察院多听百姓声音,少盯着皇帝找茬,这不正是咱们推行考成法的初衷吗?”


    李东阳连连点头,心里彻底放下了心。


    “陛下英明!有屠大人掌都察院,再加上考成法,都察院定能回归‘弹劾贪腐、为民请命’的初心,再也不会出现刘宇这样的蛀虫。”


    “不过,屠大人现在任右都御史,升任左都御史,是否需要走吏部铨选的流程?”


    朱厚照摆了摆手。


    “特殊情况特殊处理!都察院不能一直没有主官,朕下一道特旨,直接任命屠滽为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吏部那边让他们补个手续就行。”


    “免得夜长梦多,让那些想钻空子的人有机可乘。”


    李东阳躬身应道。


    “陛下考虑周全!臣这就回内阁,派人去请屠大人来内阁,跟他说清楚任命的事,让他尽快熟悉都察院的情况,早日到任。”


    朱厚照点头。


    “好!你跟屠滽说,朕期待他能给都察院带来新气象,有什么困难,随时可以进宫找朕商量。”


    “臣遵旨!”


    李东阳捧着屠滽的履历,小心翼翼地折叠好,揣进怀里,仿佛那不是一份简历,而是都察院未来的希望。


    他躬身向朱厚照行礼告辞,转身走出暖阁,脚步比来时轻快了许多。


    都察院的人选定了,民生整治的方案也有了,大明的吏治整顿终于走上了正轨,他这位首辅,也能松口气了。


    走出坤宁宫,雪已经停了。


    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落在宫道的积雪上,反射出晶莹的光芒。


    李东阳回头望了一眼暖阁的方向,心里暗叹。


    陛下虽年轻,却有识人之明、治世之策,有这样的帝王,大明何愁不兴?


    他加快脚步,朝着内阁走去,心里已经盘算好了。


    回到内阁后,立刻让文书去右都御史衙门传讯,务必在今天下午把屠滽请来,好让他早日接掌都察院,开启新的整顿之路。


    内阁衙门的小吏见李东阳回来,连忙迎上来。


    “首辅大人,您回来了!刚才吏部派人来问都察院人选的事,您看……”


    李东阳笑着摆手。


    “不用问了,陛下已经定了人选,是右都御史屠滽大人!”


    “你现在就去右都御史衙门,告诉屠大人,就说老夫有请,让他即刻来内阁议事,有要事相商。”


    小吏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脸上露出惊喜之色。


    “是!小吏这就去!”


    他转身飞奔而去,脚步飞快,仿佛要把这个好消息立刻传到屠滽耳中。


    李东阳站在台阶上,看着小吏远去的背影,嘴角露出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