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司礼监内查旧档,数据惊心揭积弊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司礼监大殿内,气氛压抑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十个朱漆木箱整齐地堆成小山状,箱盖大敞着,露出里面码放得规规矩矩的奏折。那些泛黄的纸页上,清晰地印着“都察院”的朱红印记,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被尘封的历史。
这堆积如山的奏折,承载着都察院十三年的“政绩”,如今却被集中于此,等待着被重新审视。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德垂手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喘。
他深知此次统计奏折之事非同小可,关系重大,稍有不慎,便可能惹来大麻烦。
他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张永的神情,试图从那紧绷的脸上看出些许端倪。
张永蹲在箱前,手指飞快地翻着奏折目录。
他的眼神专注而锐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那目录上的字迹密密麻麻,仿佛是一张巨大的网,将都察院十三年的种种行为都罗列其中。
两个心腹小太监趴在案上,一人执笔记录,一人核对着数字。
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格外清晰,在这寂静的大殿内回荡。
每一个数字都像是一记重锤,敲打着人们的心。
“弘治元年,都察院共上折八十七道,其中联名折三十五道,针对先帝‘御膳过丰’的谏言折就有十二道!”小太监高声念着,语气里满是不可思议。
他实在难以想象,都察院竟会将如此多的精力放在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这十二道谏言折,究竟有多少是真正为了国家社稷,又有多少只是为了迎合某种风气呢?
张永接过目录册,翻到弘治元年三月那一页。
果然看到一道“弹劾先帝御膳增设鹿肉,靡费钱粮”的奏折。
他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气得冷笑一声:“先帝勤政爱民,一道菜都要被弹劾,真正的民生疾苦却不见一字!”
在他看来,先帝一心为国,勤勉政事,却遭到如此无端的指责,而那些真正关系到百姓生死的问题,却无人问津。
他随手拿起一本弘治三年的奏折,翻开一看,竟是都察院十名御史联名弹劾“先帝召见外戚过频,有违祖制”。
同一时期,山东旱灾的奏报在户部堆积了半个月,都察院竟毫无动静。
这鲜明的对比,让张永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
他无法理解,都察院的言官们为何会对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此热衷,而对百姓的苦难却视而不见。
“继续查!别漏了任何一道!”张永将奏折扔回箱里,语气带着压抑的怒火。
他深知,这些奏折背后隐藏着的问题远比表面看到的要严重得多。
如果不彻底查清,就无法给陛下一个满意的交代,也无法还大明一个清明的吏治。
从清晨到午后,时间在大殿内悄然流逝。
大殿内的阳光从东窗移到西窗,地上的阴影拉得老长。
小太监的嗓子都念哑了,案上的记录纸却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
这些数字,不仅仅是简单的统计,更是都察院十三年来失职的铁证。
“公公,统计完了!”终于,执笔的小太监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
他的脸上露出疲惫的神情,但更多的是完成任务后的释然。
“总奏折一千二百八十七道,联名奏折五百一十三道,针对先帝的谏言折八百四十二道,民生折四十七道,实际政务折三十六道!”
这一连串的数字,如同重磅炸弹,在大殿内炸开。
张永抢过记录纸,反复核对了三遍,确认数字无误后,倒吸一口凉气。
近十三年,都察院竟把七成精力用在“怼皇帝”上,联名折占了近四成,可关乎百姓死活的奏折,连四成都不到!
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比例,也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现实。
他指着“八百四十二道针对先帝的谏言折”,声音发颤:“这里面有多少是真正的朝政弊端?怕是大多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吧!”
在他看来,都察院的言官们已经偏离了自己的职责,将精力放在了无关紧要的地方。
他们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忘记了百姓的疾苦,只顾着在皇帝身上挑刺。
“可不是嘛!”核账的小太监点头,“刚才看到一道折,竟弹劾先帝‘御花园种牡丹过多,耗费人力’,同期河南蝗灾,都察院连一道问询折都没有!”
这道奏折,就像是一个讽刺的笑话,揭示了都察院的荒谬和失职。
在百姓遭受蝗灾之苦的时候,他们却在关心皇帝御花园里的牡丹,这是何等的讽刺!
“混账!”张永猛地一拍案几,案上的墨锭都被震落。
他的愤怒已经达到了极点,无法再压抑。
“拿着朝廷的俸禄,住着官府的宅院,却把心思全用在挑皇帝的错处上,百姓在水深火热里挣扎,他们视而不见,这哪里是言官?分明是搅屎棍!”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都察院言官们的鄙夷和愤怒。
王德在一旁吓得脸色发白,连忙劝道:“张公公息怒,陛下让您统计,就是要查清真相,定会给大明一个公道的。”
他深知张永的脾气,也明白此事的重要性。
他希望张永能够冷静下来,以大局为重。
张永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明白,现在不是发怒的时候,得赶紧把数据整理成条陈,呈给陛下。
只有陛下掌握了这些真相,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整顿都察院,还大明一个清明的吏治。
他取来一张干净的宣纸,工工整整地写下统计结果。
每一项数字后面都用红笔标注占比:“总折一千二百八十七道;联名折五百一十三道,占四成;针对先帝折八百四十二道,占七成;民生折四十七道,占三成六;实际政务折三十六道,占二成八。”
这些数字,清晰地展示了都察院十三年的工作情况,让人一目了然。
写完后,他又在旁边加了一行批注:“针对先帝折多为琐事,如御膳、赏花、召见外戚等,关乎边防、吏治、灾荒的实际政务折少之又少。”
这行批注,进一步强调了都察院存在的问题,为陛下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王德,帮我找个锦袋,装这条陈!”张永将宣纸折好,递给王德,语气急切。
他深知陛下还在暖阁等着,时间紧迫,不能有丝毫耽误。
“陛下还在暖阁等着,耽误不得!”
王德连忙找来一个明黄色的锦袋,将条陈装好递给他。
张永揣进怀里,又摸了摸,确认不会掉出来,才快步走出司礼监大殿。
他的步伐坚定而有力,仿佛带着一种使命感。
殿外的阳光有些刺眼,张永却顾不上遮挡。
他一路小跑着穿过宫道,脑子里全是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
八百四十二道针对先帝的奏折,四十七道民生奏折,这就是都察院十三年的“政绩”!
他无法想象,如果这样的机构继续存在下去,大明的吏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百姓的生活又将陷入怎样的困境。
他想起陛下要整顿都察院的决心,心里越发坚定。
“这样的机构,早就该治了!不然大明的吏治永远清明不了,百姓也永远过不上好日子!”
路过御花园时,正好看到几个太监在修剪花枝。
张永忍不住想起那道弹劾先帝种牡丹的奏折,气得啐了一口:“一群吃饱了撑的言官,正事不干,就会鸡蛋里挑骨头!”
在他看来,这些言官们就像是一群无知的苍蝇,只知道在皇帝身边嗡嗡叫,却对国家的大事一无所知。
修剪花枝的太监不明所以,吓得连忙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们不知道张永为何会如此愤怒,也不敢过问。
他们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希望不要惹上麻烦。
张永没有停留,继续朝着坤宁宫跑去。
怀里的条陈像一块烙铁,烫得他心口发疼。
他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些真相呈给陛下,让陛下早点动手,整顿这个烂到根里的都察院。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都察院被整顿后的景象,大明的吏治将变得清明,百姓的生活也将越来越好。
坤宁宫的轮廓越来越近,暖阁的宫灯已经点亮。
那温暖的灯光,仿佛在召唤着他。
张永深吸一口气,加快了脚步。
他知道,一场针对都察院的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