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帝命统计察院折,永悟深意领皇差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李东阳的脚步声渐渐消失在暖阁之外。


    朱厚照依旧端坐在案前,手指轻轻叩击着张谦、王伦那两份带着折痕的奏折。


    指尖的触感粗糙,这触感,像极了都察院积弊已久的沉疴。


    他抬头看向窗外。


    暮色已然浓重起来。


    宫灯次第亮起。


    微弱的光芒却照不进他深邃的眼眸。


    仅靠都察院这摞有猫腻的奏折,虽能定刘宇“操控下属、欺瞒圣上”的罪,却难撼动整个都察院“维护文官特权、敷衍塞责”的积弊。


    “治标不治本,不行。”


    朱厚照喃喃自语。


    手指划过案上的《问刑条例》草案。


    “要整顿,就得连根拔起,让都察院真正成为替百姓说话、为大明纠错的机构,而非文官集团的保护伞。”


    他站起身,在暖阁内来回踱步。


    炭火噼啪作响。


    映着他年轻却沉稳的身影。


    突然,他停下脚步。


    眼神一亮。


    弘治年间的都察院奏折!


    司礼监有存档,若能统计出那些年都察院到底在干什么,是真的弹劾贪腐、关注民生,还是只盯着皇帝的小事找茬,便能拿到整治都察院的铁证!


    “张永!”


    朱厚照扬声道。


    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守在门外的张永连忙应声而入。


    躬身道:“奴婢在,陛下有何吩咐?”


    “你立刻去司礼监。”


    朱厚照走到案前。


    拿起一张空白宣纸。


    用朱笔写下几个类目。


    递给张永。


    “把弘治元年到弘治十八年,都察院所有的奏折记录全调出来,按这上面的类目统计清楚。”


    张永接过宣纸。


    只见上面写着:“总奏折数、联名奏折数、针对先帝的谏言奏折数(需注明是否为小事)、关乎民生的奏折数、涉及边防 / 吏治 / 财政等实际政务的奏折数。”


    “统计完毕后,写成条陈,把具体数字和占比都列清楚,立刻给朕送来。”


    朱厚照补充道。


    话语条理清晰,没有一丝含糊。


    “记住,司礼监的存档要仔细查,不许遗漏任何一道奏折,更不许出错!”


    张永看着宣纸上的类目。


    眼睛猛地一亮。


    瞬间明白了陛下的用意。


    这哪里是简单的统计?


    分明是要拿弘治年间的“旧账”当证据!


    既用都察院现在“操控意见”的事治刘宇的罪,再用过去“不务正业”的铁证,顺理成章地提出整顿都察院的方案,这样一来,既合法合规,又能堵住文官集团“陛下因私废公”的非议,可谓一举两得!


    “皇爷不愧是皇爷,这招釜底抽薪,既彻底又稳妥,奴婢佩服!”


    张永在心里暗叹。


    脸上却不敢表露分毫。


    只是躬身应道:“奴婢遵旨!司礼监的存档一向齐全,奴婢这就去查,定仔细统计,绝不耽误陛下大事!”


    “去吧,越快越好。”


    朱厚照摆了摆手。


    目光重新落回案上的奏折。


    “若司礼监掌印太监敢推诿,就说是朕的旨意,让他亲自配合你。”


    “奴婢明白!”


    张永再次躬身行礼。


    小心翼翼地收起宣纸。


    转身快步走出暖阁。


    生怕耽误了时辰。


    走出坤宁宫。


    夜风吹在脸上。


    张永却丝毫感觉不到冷。


    心里满是对朱厚照的敬佩。


    陛下年纪轻轻,却有如此深远的谋略,整治都察院还懂得“师出有名”,比那些只靠强权的帝王高明太多!


    他不敢耽搁,一路小跑着穿过宫道,朝着司礼监的方向而去。


    心里已经开始盘算:“先让掌印太监把存档搬出来,再叫两个心腹小太监帮忙统计,分类记录,争取天黑前就把条陈给陛下送回去。”


    暖阁内。


    朱厚照重新坐下。


    拿起《问刑条例》草案。


    翻到“都察院职责”那一页。


    旧条例中,都察院的职责写得模糊笼统,这才给了他们“敷衍塞责、维护特权”的空间。


    “等统计结果出来,不仅要治刘宇的罪,还要修改都察院的职责条例,明确他们必须每月上报民生问题,每季度核查地方吏治,再敢只盯着皇帝找茬不办事,定严惩不贷!”


    朱厚照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眼神坚定。


    他拿起朱笔。


    在草案空白处写下“明确都察院民生督查职责”“严禁无意义联名谏言”等批注。


    字迹遒劲,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炭火渐渐弱了些。


    张永端来的热茶也凉了。


    朱厚照却浑然不觉。


    一门心思地完善着整顿都察院的思路。


    既要换血,也要立规矩,双管齐下,才能彻底扭转都察院的风气。


    与此同时。


    张永已经赶到了司礼监。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德见张永神色急切,还拿着陛下的朱笔字条,不敢怠慢。


    立刻吩咐小太监:“快去把弘治元年到十八年的都察院奏折存档全搬出来,张公公要统计,耽误了陛下的事,仔细你们的皮!”


    小太监们连声称是。


    纷纷跑进库房。


    不多时,十个沉甸甸的木箱就被搬了出来,堆在司礼监大殿中央,像一座小山。


    “张公公,所有存档都在这儿了,每一年的都按月份排好了,您点验一下?”


    王德躬身道。


    语气恭敬。


    “不必了,陛下催得紧,先统计再说。”


    张永摆了摆手。


    叫来两个心腹小太监。


    “你们俩跟我一起查,一人读数,一人记录,按陛下字条上的类目分类,半点都不能错!”


    “是,公公!”


    两个小太监连忙应声。


    打开第一个木箱。


    拿出里面的奏折目录,开始统计。


    张永看着堆积如山的存档。


    心里暗暗庆幸:“幸好司礼监存档齐全,不然还真没法完成陛下的吩咐。”


    他深吸一口气。


    拿起一本目录册。


    加入统计的行列。


    他知道,这份统计结果,将是陛下整顿都察院的关键,容不得半点马虎。


    坤宁宫暖阁内。


    朱厚照放下朱笔。


    看着草案上的批注。


    满意地点了点头。


    窗外的夜色更浓了。


    宫灯的光芒透过窗棂,照在案上的奏折和草案上,映出“法不阿贵”“整顿积弊”等字样。


    他走到窗前。


    看着司礼监方向的灯火。


    眼神越发坚定。


    都察院的“遮羞布”,该撕下来了;那些盘踞多年的积弊,也该彻底清除了。


    正德新政,不仅要整吏治、育人才,更要让每个朝廷机构都回归本位,真正为大明、为百姓办事。


    他相信,用不了多久,张永就会带着统计结果回来,而那时,就是他对都察院动手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