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御批条例定贪刑,帝提文武并进展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朱厚照从仁寿宫缓缓走出,彼时,晚风裹挟着细密的雪粒子,纷纷扬扬地飘落,轻轻打在他的脸上。


    然而,这彻骨的寒意却并未让他感到丝毫冷意。


    方才与母亲的一番交谈,消散了母子间长久以来的隔阂,此刻,他的内心满是温暖,仿佛有一股暖流在全身流淌。


    这温暖的情愫,让他在这冰天雪地之中,也能感受到别样的温馨。


    他迈着沉稳的步伐,朝着坤宁宫暖阁走去,心中满是踏实与欣慰。


    回到坤宁宫暖阁,屋内炭火熊熊燃烧,依旧旺盛得紧,将整个暖阁烘得暖烘烘的。


    张永早已在此等候多时,他心思细腻,办事周到,已然将内阁送来的《问刑条例》修订草案整齐地摆放在案上。


    旁边,还贴心地放着一盏温着的热茶,热气袅袅升腾,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


    朱厚照走进暖阁,看到这一切,心中对张永的周到安排颇为满意。


    他缓缓脱下身上沾染了寒气的外袍,动作从容不迫。


    张永见状,连忙上前接过外袍,动作熟练而恭敬。


    随后,朱厚照从张永手中接过热茶,轻抿一口,温热的茶水顺着喉咙流下,驱散了身上残留的寒意,让他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


    他这才在案前缓缓坐下,准备仔细翻看这份至关重要的草案。


    草案的纸张散发着淡淡的墨香,那墨香清新而雅致,仿佛还带着内阁大臣们书写时的专注与严谨。


    上面是李东阳工整的笔迹,一笔一划都透露出他的认真与负责。


    朱厚照逐字逐句地看着,上面详细记录着内阁商议的修订内容:贪腐五十两以上罚俸三月,五百两以上降职,五千两以上流放,一万两以上斩监候。


    与旧条例相比,此次修订确实严苛了不少,可见内阁在整治贪腐上下了不少功夫。


    然而,当看到 “文官贪腐数额较大但有地方政绩者,可酌情减刑一等” 这一条款时,朱厚照的眉头渐渐皱了起来,原本舒展的眉间,此刻紧紧蹙起,形成了一个明显的 “川” 字。


    他手指在条款上轻轻敲击,节奏不紧不慢,却透露出他内心的思索与不满。


    他在心里冷笑一声,暗自思忖:这又是文官们给自己留的空子,什么 “有政绩”,到时候还不是贪官们找借口脱罪的理由?


    这些文官,总是想尽办法为自己谋取私利,全然不顾朝廷的法纪和百姓的死活。


    “张永,拿朱笔来。” 朱厚照抬头说道,语气坚定,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决绝,仿佛已经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不合理条款。


    张永连忙取来一支狼毫朱笔,双手恭敬地递到朱厚照手里。


    朱厚照接过朱笔,毫不犹豫地在 “酌情减刑” 的条款上划了一道粗重的红线。


    那红墨透过纸张,几乎要将那行字完全覆盖,仿佛要将这一不合理的规定彻底抹去。


    紧接着,他在旁边空白处写下批注:“贪腐不论身份、不论政绩,数额超五万两即斩立决;勾结外臣、克扣军饷贪腐者,夷三族,绝不姑息!”


    他的笔迹刚劲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彰显着他整治贪腐的坚定决心。


    写完,他将朱笔重重搁在笔架上,动作干脆利落,掷地有声道:“贪腐就是贪腐,哪来那么多借口?只要敢伸手,就必须付出代价,必须一刀切,才能断了贪官们的念想!”


    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在暖阁中回荡,仿佛要向天下宣告他整治贪腐的决心。


    张永站在一旁,看着案上鲜红的批注,心中暗暗叹服。


    他深知,陛下治贪的决心,比先帝时还要坚决,这下贪官们再也没空子可钻了。


    朱厚照又翻了几页草案,目光在字里行间仔细扫视,见其他条款还算合理,没有出现类似的不合理之处,才缓缓放下草案。


    长时间地翻阅和思考,让他的眼睛有些发酸,他忍不住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动作中带着一丝疲惫。


    张永连忙上前,轻声道:“陛下,夜深了,要不先歇会儿,明天再和李首辅商议?”


    他的声音轻柔而关切,生怕打扰了朱厚照的休息。


    “不用,” 朱厚照摇头,语气坚定,“条例修订是大事,早一天定下来,就能早一天震慑贪官,不能耽搁。”


    他深知,贪腐问题一日不解决,大明的江山就一日不得安宁,他必须争分夺秒,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


    他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看似放松,脑子里却在飞速盘算着。


    除了条例,边防的军事人才也是个大问题,总不能一直靠老国公们撑着。


    如今,边疆战事频繁,蒙古、鞑靼时不时来犯,而大明的军事人才却青黄不接,这让他忧心忡忡。


    不知不觉间,窗外的天渐渐亮了,东方泛起了鱼肚白,天边的曙光渐渐照亮了大地。


    暖阁外传来宫女轻细的脚步声,那脚步声轻盈而缓慢,生怕惊扰了暖阁中的人。


    原来是到了该上朝的时辰,宫女前来提醒。


    朱厚照睁开眼,刚要起身,小太监就匆匆进来禀报:“陛下,李首辅已在暖阁外等候,说有《问刑条例》的事要和您商议。”


    “让他进来。” 朱厚照整理了一下衣襟,动作迅速而整齐,重新在案前坐好,等待着李东阳的到来。


    李东阳走进来,身上还带着清晨的寒气,那寒气仿佛也带着一丝紧张与期待。


    他躬身行礼后,目光下意识地落在案上的草案上,看到那道鲜红的划线和批注时,先是一惊,眼中闪过一丝诧异。


    随即,眼里露出赞同的神色,他深知陛下这一修改的深远意义。


    他走上前,指着批注道:“陛下的修改切中要害!旧条例的‘减刑漏洞’,正是这些年贪官们钻空子脱罪的根源,如此修改,才能彻底断了他们的侥幸心理,震慑天下贪官!”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敬佩与赞同,对朱厚照的决策佩服得五体投地。


    朱厚照笑了笑,那笑容中带着一丝自信与从容:“李首辅也觉得这条款不妥?朕就知道,你们内阁定是被那些保守派文官磨得没了办法,才留了这么个口子。”


    他目光锐利,仿佛能看穿一切,对内阁的处境也有所了解。


    李东阳有些不好意思地躬身:“陛下明鉴,内阁确实有顾虑 —— 怕过于严苛,会引发文官集团反弹,影响朝堂稳定。”


    他无奈地叹了口气,内阁在制定条例时,也不得不考虑各种复杂的因素和关系。


    “稳定不是靠纵容贪官来换的。” 朱厚照语气严肃,神情庄重,“贪官不除,边军寒心,百姓受苦,那才是真的不稳定!”


    他深知,贪官的存在就像一颗毒瘤,会侵蚀大明的根基,必须坚决铲除。


    两人就草案展开细谈,从 “贪腐证据如何认定” 到 “地方与中央贪腐量刑是否统一”,每一个细节都讨论得格外细致。


    他们各抒己见,争论声、商讨声在暖阁中此起彼伏,仿佛是一场智慧的交锋。


    说到边军贪腐时,李东阳突然道:“陛下,边军贪腐与地方贪腐不同,涉及军饷、武器,危害更大,臣建议在条例中增设‘边军贪腐专项条款’,并且让边军将领参与条款制定,他们更懂军中情况,能让条款更贴合实际。”


    他的提议新颖而务实,充分考虑了边军贪腐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朱厚照眼前一亮,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当即点头:“就这么办!让张懋、徐光祚两位国公也参与进来,明天让他们到内阁和你们一起商议,务必让专项条款严丝合缝,堵死所有漏洞!”


    他的决策果断而英明,展现出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和远见卓识。


    “臣遵旨!” 李东阳躬身应道,心里越发佩服陛下的果断 —— 只要是对大明有利的建议,陛下从不会犹豫。


    议完《问刑条例》,天已经大亮,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暖阁中,给整个房间带来了温暖和光明。


    暖阁外传来上朝的钟声,那钟声悠扬而洪亮,仿佛在催促着人们开启新的一天。


    可李东阳却没起身告辞 —— 他跟随陛下多年,深知陛下的行事风格,知道陛下定还有其他事要交代。


    果然,朱厚照话锋一转,看着李东阳道:“李首辅,朕还有个想法,想和你商量一下。”


    “陛下请讲,臣洗耳恭听。” 李东阳连忙道,目光专注地看着朱厚照,等待着他的下文。


    朱厚照站起身,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舆图前,他的身姿挺拔,仿佛一座巍峨的山峰。


    他指着北方的边防线道:“如今大明边患不断,蒙古、鞑靼时不时来犯,可咱们的军事人才却青黄不接 —— 老将们年事已高,年轻将领要么只会打仗不懂谋略,要么就是靠家世上位,没真本事。”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忧虑和无奈,对大明的边防形势深感担忧。


    他回头看向李东阳:“而国子监作为大明培养人才的地方,现在只教经史子集,培养的都是文臣,哪有什么军事人才?朕在想,能不能在国子监增设军事科目,文武并进,为大明培养既能文又能武的人才?”


    他的想法大胆而新颖,充满了对大明未来的美好憧憬。


    李东阳听到这话,先是愣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陷入沉思 —— 国子监自开国以来,就以培养文臣为主,增设军事科目,确实打破了百年常规。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涉及到诸多方面的改革和调整。


    可他转念一想,陛下说得没错 —— 大明现在缺的就是军事人才,若能从国子监开始培养,长远来看,确实能解决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这想法虽大胆,却切中了大明的短板。


    他皱着眉,手指无意识地捻着胡须,在心里盘算着增设军事科目的可行性 —— 师资从哪来?课程怎么设?会不会影响文科教学?


    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座大山,压在他的心头,让他不得不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