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怒携罪臣赴内阁,偶遇直臣伴君行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朱厚照看着他,忽然气笑了,笑声里满是嘲讽。
“好,好一个‘不能认同’。”
“张御史骨头倒是硬,可惜啊,用错了地方。”
他转头对赵虎吩咐:“锦衣卫,把这两个王八蛋给我提溜上。”
“周奎身为顺天府尹,纵容下属施暴,玩忽职守。”
“张谦身为御史,尸位素餐,还敢妄议君父,顶撞圣颜。”
“朕今天就带他们去内阁,让李东阳好好看看,他引以为傲的文官集团,到底是些什么货色!”
“是!陛下!” 赵虎和其他锦衣卫齐声应道,像拎小鸡一样,把瘫软的周奎和还在挣扎的张谦架了起来。
张谦还在嘴硬:“陛下!你不能这样!臣是言官!有进谏之权!”
朱厚照懒得理他,就像在看一个跳梁小丑。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一旁的读书人身上,刚才这人在茶馆为自己辩解,又敢为流民出头,倒是个有胆有识的。
“你叫什么名字?” 朱厚照问道。
那读书人连忙躬身行礼:“回陛下,学生叫陈璋,浙江温州人,今年刚中的进士。”
陈璋?
朱厚照心里一动,这个名字有点耳熟。
他仔细回想了一下,很快就想起来了 —— 这不就是正德朝有名的直臣吗?
弘治十八年,陈璋上疏请假归乡,想在家侍奉母亲,他母亲却说:“不闻舍孝子而为忠臣者乎,吾得汝禄养足矣”,硬是督促他北上赴任。
正德三年,他到了北京,正好赶上刘瑾专权,刘瑾想拉拢他,又想打压他,矫旨让他致仕,同僚都劝他行贿刘瑾保命,陈璋却说:“官以贿成,吾不为也”,毅然决然地回了乡。
正德十一年,他还和郎中陆俸等人一起上谏,阻止明武宗南巡,惹得明武宗大怒,被罚在午门跪了五天,还挨了五十杖刑。
那五十杖打得他臀无完肤,卧床五个月,当时还是个新人的张居正去看他,佩服地说:“死生不贰,先生有焉”。
没想到,竟然在这里遇上了年轻时的陈璋。
朱厚照看着眼前这个虽然年轻、却眼神坚定的读书人,心里多了几分欣赏。
“好。” 朱厚照点了点头,“陈璋,你刚才敢为流民出言,说明你有正义感,有担当,朕看好你。”
陈璋愣了一下,没想到陛下竟然知道自己?他连忙再次行礼:“谢陛下谬赞,学生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该做的事?” 朱厚照笑了笑,“如今这朝堂上,敢做‘该做的事’的人,可不多了。”
他话锋一转,问道:“你愿意跟朕来吗?”
“去内阁,看看朕如何处置这个只会空谈、欺压百姓的佞臣。”
陈璋眼睛一亮,他虽然刚入官扬,却也知道内阁是大明的中枢,能跟着陛下去内阁旁听,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也想看看,这位年轻的陛下,到底会如何处理张谦这种败类。
“学生愿意!” 陈璋毫不犹豫地回道。
朱厚照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才是有胆识的年轻人。
他转过身,看向周围还跪在地上的百姓,刚才斩杀衙役的血腥扬面,让他们吓得不轻,此刻还有些瑟瑟发抖。
朱厚照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带着一股让人安心的力量:
“父老乡亲们,都起来吧。”
百姓们迟疑着站起身,还是不敢抬头看他。
“朕知道,刚才的扬面吓到大家了。” 朱厚照缓缓说道,“但那些衙役,欺压百姓,草菅人命,死有余辜!”
“朕是大明的皇帝,是你们的君父,朕向你们保证,绝不会纵容任何一个官员欺压百姓!”
“不管他是御史也好,府尹也罢,只要敢对不起百姓,敢对不起大明,朕就敢办他!”
“朕身为大明皇帝,一定做好自己的本分,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安稳日子过!”
一番话慷慨激扬,掷地有声,像一股暖流,淌进了百姓们的心里。
他们看着眼前这个年轻的皇帝,虽然刚才手段狠厉,此刻却眼神真诚,不像是在说空话。
有人忍不住喊道:“陛下万岁!”
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喊了起来:“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此起彼伏,回荡在街道上空,连秋老虎的燥热都仿佛被这股热情驱散了不少。
朱厚照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都散了吧,好好过日子,有困难,就去找官府,官府要是不管,就去告御状,朕给你们做主!”
百姓们又拜了拜,这才恋恋不舍地散开了,走的时候,看朱厚照的眼神里,充满了敬畏和感激。
朱厚照这才对陈璋说:“走吧,去内阁。”
“是,陛下。”
于是,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往内阁而去。
前面是锦衣卫开路,中间是朱厚照和陈璋,后面是被架着的周奎和张谦,张谦还在不停地挣扎咒骂,却没人理他。
街上的行人看到这阵仗,都纷纷避让,好奇地议论着。
“那不是顺天府的周大人和张御史吗?怎么被绑起来了?”
“没看见前面那个年轻人吗?听刚才的百姓说,那是陛下!”
“陛下微服私访?还抓了御史和府尹?这是出什么大事了?”
议论声越来越大,却没人敢靠近,只能远远地看着。
朱厚照充耳不闻,他现在满脑子都是怎么在李东阳面前,好好敲打一下这些文官。
另一边,内阁值房里。
李东阳正和几位内阁成员开会,桌上放着的,正是马文升昨天送来的给事中改制方案。
马文升熬了一夜,回去休息了,就由李东阳主持讨论。
“…… 依我看,这个方案虽然激进了些,但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李东阳指着方案上的一条说道,“让给事中轮值巡查地方,确实能让他们多了解些民间疾苦,少些空谈。”
旁边一位阁老皱着眉:“宾之兄,话虽如此,可这方案几乎断了言官的进谏之路,怕是会引起朝野上下的非议啊。”
“非议?” 李东阳叹了口气,“难道任由那些言官整天盯着陛下挑刺,就不是非议了?”
“王昭的事才过去多久?今天又出了个张谦,听说在街头和陛下起了冲突,现在还不知道怎么样了。”
“再不改改这些言官的风气,迟早要出大事。”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还有锦衣卫的通报声:“陛下驾到!”
李东阳和几位阁老都是一愣。
陛下怎么来了?还来得这么突然?
他们连忙起身,整理了一下官袍,准备出去迎接。
一扬更大的风暴,眼看就要在这内阁值房里,正式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