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君宝(大结局)
作品:《穿越射雕:我以太极镇五绝!》 武当山巅,云雾缭绕。沈夜在一处峰台上停下,此地背靠天柱主峰,面向一片开阔山谷,视野极佳。他没有言语,只是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双手搬运山石,用最朴素的方式,开始搭建一座道观。
郭襄起初还想帮忙,但很快就放弃了。她发现沈夜的每一个动作,无论是砍伐树木,还是垒砌石墙,都蕴含着一种奇异的韵律。那不是武功,却比任何武功都更接近于“理”。她便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将这份韵律记在心里。
数月之后,一座简朴的道观落成。它没有雕梁画栋,只有青石为基,原木为梁,屋顶铺着青瓦。观门之上,悬着一块沈夜亲手雕刻的木匾,上书三个字:紫霄宫。
开宗立派,没有繁琐的仪式,没有广邀宾客。就在这清晨的薄雾之中,沈夜看着郭襄,平静地开口。
“从今日起,你为我武当首徒。”
郭襄敛去平日的跳脱,对着沈夜,郑重地行了拜师大礼。
“弟子郭襄,拜见师父。”
自此,武当一脉,正式创立。
沈夜开始向郭襄系统地传授太极拳。他没有再演化华山之巅那天人合一的景象,而是从最基础的桩功开始。
“站在这里,不要动。”
沈夜让她双脚开立,身体下沉,双手在身前环抱。
“师父,要站多久?”郭襄才站了一会儿,便觉得双腿酸麻,气息不稳。
“站到你感觉不到自己在站立为止。”沈夜的回答简单明了。
郭襄依言而行。她将过去所学的剑法,还有从各路江湖人士那里学来的驳杂武功,尽数抛在脑后。她的心,前所未有的空明。
日复一日,她从站桩中,学会了沉静。
然后,沈夜开始教她拳架。
“慢。”
这是沈夜说得最多的一个字。
“揽雀尾,不是用手去做,是用你的身体去画一个圆。”
“单鞭,不是用劲力去抽打,是让你的气,从脚底走到指尖。”
郭襄的剑法,曾以轻灵迅捷见长。此刻,她却要将每一个动作都放慢,去体会那股在体内缓缓流转的,无形无质的东西。
起初,她很不适应。可渐渐地,她从这种慢中,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那不是摧毁敌人的力量,而是与周遭一切和谐共生的力量。
光阴流转,春去秋来。
数年光阴,弹指而过。
这一日,郭襄在紫霄宫前的平台上独自练拳。她的动作依旧很慢,但举手投足之间,已带着一种圆融自如的气度。她的剑,就放在一旁的兵器架上,许久未曾动过。她发现,当自己真正理解了太极的理之后,万物皆可为剑,亦可皆不为剑。
她收了拳,气息悠长,脸上不见一丝汗水。
“师姐。”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弟子走过来,恭敬地行礼。
“今日山下送来的米粮,已经入库了。”
“辛苦了。”郭襄点了点头,她的性情,早已不复当年的浮躁。
这几年,武当之名,已在江湖上慢慢传开。但沈夜立下的规矩,收徒不重筋骨,只重德性与悟性。故而数年过去,紫霄宫内,算上郭襄,弟子也不过寥寥十余人。
他们每日的生活,便是练拳,静坐,听师父讲解天地自然之理。
整座武当山的气象,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山间的走兽,见到人也不再惊慌逃窜,甚至有胆大的灵猿,会跑到紫霄宫外,学着弟子们的模样,笨拙地比划拳脚。檐下的飞鸟,筑巢安家,清晨的鸣叫,与弟子们的吐纳声,构成了一曲祥和的乐章。
天下,也早已承平。当年襄阳城下的那场惊世之战,成了说书人口中最精彩的传奇。许多厌倦了江湖纷争的武人,会慕名来到武当山。他们不求拜师,只为在紫霄宫外,寻一处安静的地方,听一听那清晨时分从观内传出的讲经声,求一份内心的安宁。
沈夜盘坐于观前的青石之上。他看着云海翻涌,看着弟子们在晨曦中演练着太极拳。他知道,自己当初播下的那颗种子,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这一日,午后。
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独自攀上了通往紫霄宫的最后一段山路。这条路,寻常香客都需数个时辰才能走完,而这少年,却是一步一步,异常坚定地走了上来。
他看起来约莫十五六岁年纪,面黄肌瘦,浑身上下沾满了尘土与草屑。他的嘴唇干裂,显然是许久未曾喝水。唯独那双眼睛,在看到紫霄宫的轮廓时,亮得惊人。
正在山门前清扫落叶的郭襄发现了他。她看着少年狼狈的模样,动了恻隐之心,连忙放下扫帚,从观内取来一碗清水。
“小兄弟,你从何处来?到此何事?”
少年接过水碗,没有立刻喝,而是先对着郭襄鞠了一躬,才将碗中的清水一饮而尽。
他喘息稍定,没有回答郭襄的问题,而是转身,对着紫霄宫的方向,端端正正地跪下,恭恭敬敬地叩了三个响头。
“我听闻山上有神仙,传授天地至理。”
少年的声音因为虚弱而有些沙哑,但吐字却异常清晰。
“我自幼孤苦,愿来求道。为自己,求一条活路。也为天下人,求一份公道。”
郭襄听着这番话,心中一动。这番言语,完全不像是一个十几岁少年能说出来的。她仔细打量着眼前的少年,从他那瘦弱的身体里,感受到了一股不屈的意志。
“你在此稍等。”
郭襄说完,便转身入内,将此事禀报给了沈夜。
片刻后,她引着少年,走到了紫霄宫后院,沈夜静坐的青石之前。
少年再次跪倒在地。
沈夜缓缓睁开了双眼。他看着跪在地上的少年,没有动用任何武学探查的法门,只是那样静静地看着。他从那双清澈而执拗的眼眸中,看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看到了纯粹的善,也看到了深藏的坚韧。
霎时间,山风停歇,松涛静默。天地之间,仿佛只剩下这一师一徒的初见。
沈夜的声音,平和而悠远,仿佛从亘古传来。
“你叫什么名字?”
少年抬起头,挺直了自己瘦弱的脊梁,用尽全身的气力,清晰地回答道。
“我叫,张君宝。”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