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国库没钱?那就让钱生钱!
作品:《大唐:摊牌了,这太子我不当了!》 “这日子,指定是没法过了!”
丽正殿内,李承乾的哀嚎声,几乎能穿透宫墙,传到太极殿去。
他瘫在逍遥椅上,眼神空洞,生无可恋。
曾经,东宫是他的镀金笼子,一个可以混吃等死的安乐窝。现在,这里成了他的“无期徒刑”办公室。
短短半日功夫,来自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以及河北道各州府的文书,就像雪片一样飞了进来,在他的书案上堆起了一座小山。
每一份文书,都代表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殿下,博州请求紧急调拨三万石粮食,当地粮仓已见底。”
“殿下,邢州上报,发现疑似瘟疫前兆,请求太医署增派医官和药材。”
“殿下,工部呈报,初步勘探,若要大规模兴修水利,预计需要白银五十万两,民夫二十万。”
“殿下,兵部询问,监督‘工程营’的兵力如何调配,从何处抽调?”
王德在一旁,战战兢兢地念着文书摘要,每念一条,李承乾的脸色就更黑一分。
他感觉自己不是太子,是个被榨干最后一滴价值的社畜。
“停!”李承乾有气无力地抬了抬手,“别念了,脑仁疼。”
他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古代皇帝大多短命了。就这工作量,铁打的人也扛不住啊!
他只想退休,为什么就这么难?
就在他万念俱灰之时,殿外传来通报。
“启禀殿下,陛下驾到!”
李承惯一个激灵,从椅子上弹了起来。
又来?还让不让人活了?
他赶紧躺了回去,摆出一副“我已经累死了,有事请烧纸”的颓废模样。
李世民龙行虎步地走了进来,身后依旧跟着那三位“哼哈二将”——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
看到堆积如山的文书和李承乾那副要死不活的样子,李世民心中一阵暗爽,但脸上却是一副关切中带着威严的表情。
“承乾,看来这‘总制’之位,你当得还习惯?”
李承乾翻了个白眼,有气无力地说道:“回父皇,儿臣快驾崩了。您要是心疼儿臣,就赶紧把这破差事收回去,让儿臣安安静静地禁个足。”
“胡闹!”李世民沉声喝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你身为太子,为国分忧乃是本分!这些,只是开始。”
他走到书案前,随手拿起一份户部呈上来的总账,眉头立刻紧紧地锁了起来。
“玄龄,国库现在,到底还有多少钱?”
房玄龄苦着脸出列,躬身道:“回陛下,自开国以来,用兵不辍,百废待兴,国库一直不甚充盈。如今若要全力赈济河北,实在是……捉襟见肘。臣与户部核算过,就算砸锅卖铁,最多也只能挤出十万两白银,这还是算上了内帑的钱。距离五十万两的缺口,相差甚远。”
此言一出,甘露殿内气氛瞬间凝重。
钱!
一切问题的核心,又回到了这个最俗气,也最致命的字眼上。
没有钱,再好的方略,也只是纸上谈兵。
杜如晦叹息道:“臣等也商议过,无非是几个老办法。其一,加征赋税,但大灾之年行此举,无异于火上浇油。其二,向天下豪商、世家募捐,但收效甚微,且有损朝廷颜面。其三,便是裁撤部分军备,但北方突厥虎视眈眈,此举亦是动摇国本。”
每一个方案,都被他们自己否定了。
李世民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戎马一生,打下了这偌大江山,难道如今要被区区几十万两银子给难住?
他猛地转过头,目光如炬,死死地盯住了那个躺在椅子上装死的李承乾。
“逆子,你搞出这么大的阵仗,现在没钱了,你说,该怎么办?”
李承乾心中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
好家伙,我给你打工,现在连启动资金都要我自己想办法?还有没有天理了?还有没有王法了?
他很想说一句“我不知道,别问我”,但看着李世民那“你要是说不出来今天就弄死你”的眼神,他知道,今天这关是躲不过去了。
他烦躁地抓了抓头发,后世那些金融知识在他脑子里乱飞。发债?印钞?IPO?
不行,太复杂了,跟这帮古人解释不清,而且容易玩脱了。
必须想个简单粗暴,他们能听懂,又能立刻见效的办法。
“唉……”李承乾长叹一声,慢悠悠地坐了起来,脸上写满了“你们这帮人真麻烦”的不耐烦。
“缺钱是吧?多大点事儿。”
他随口一句话,让李世民君臣四人差点一口气没上来。
几十万两的巨大窟窿,在你嘴里,就成了“多大点事”?
“父皇,儿臣问您,这天底下,谁最有钱?”李承乾问道。
李世民想了想,答道:“除了国库,便是那些传承百年的世家大族,以及……长安城里那些富得流油的豪商巨贾。”
“那不就结了。”李承乾一摊手,“找他们‘借’啊。”
“借?”长孙无忌皱眉道,“殿下,此事说来容易,方才杜仆射也提过,向他们募捐,他们一个个都哭穷,如何肯借?”
“募捐是情分,借钱是本分。性质不一样。”李承乾撇了撇嘴,开始了他的“忽悠”大法。
“咱们不叫借,咱们换个好听的名字,叫‘共渡国难,有利可图’。”
“父皇可以下旨,以朝廷的名义,发行一种……嗯,就叫‘大唐兴业债券’好了。”
“债券?”又是一个新词,四人面面相觑。
“对,就是一张盖着玉玺大印的凭证。”李承乾解释道,“任何人,只要愿意出钱支持国家赈灾,就可以来买这张凭证。比如,他出一千两银子,我们就给他一张面额一千两的债券。这债券上白纸黑字写清楚,三年之后,他可以凭这张债券,来国库兑换一千一百两银子。若是买的多,比如一万两,那三年后,就还他一万一千五百两。”
“这……这不是朝廷在跟百姓借高利贷吗?”魏征要是还在场,估计已经跳起来了。
杜如晦也算得飞快,立刻指出了问题:“殿下,如此一来,朝廷岂不是要凭空多付出一大笔利息?国库的负担岂不是更重了?”
“眼光放长远点,杜大人。”李承乾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你现在连饭都吃不上了,还考虑以后会不会消化不良?”
“这叫‘以未来的钱,办现在的事’。我们现在用这笔钱,把河北道的水利修好了,把灾民安置妥当了,让他们重新开始耕种。三年后,河北道恢复元气,甚至比以前更富庶,朝廷收上来的税,难道还填不上这点利息吗?”
“这叫盘活!懂吗?盘活!”
李承乾越说越顺口,仿佛自己真是个金融奇才。
“而且,这不仅仅是借钱这么简单。”他看了一眼已经陷入沉思的房玄龄,决定再加点猛料,好让他们赶紧拍板,放自己去睡觉。
“你想想,谁会来买这个‘债券’?都是有钱人。他们一旦买了,就等于把自己的身家,跟咱们大唐的国运绑在了一起。他们会比谁都希望大唐好,比谁都希望河北道能尽快恢复。因为只有朝廷有钱了,才能还他们的本金和利息。这样一来,他们不就从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变成了咱们的‘利益共同体’了吗?”
“这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轰!
这番话,如同九天神雷,在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四人的脑海中轰然炸响!
他们被彻底镇住了。
如果说,之前的“以工代赈”是经世济民的阳谋,那这个“兴业债券”,就是操控人心的无上妙法!
他们原先想的是如何“取”,如何从百姓口袋里拿钱。
而李承乾想的,是如何“引”,如何引导天下的财富,为国所用!
他不仅解决了钱的问题,还顺手解决了一部分世家豪族与朝廷离心离德的大问题!他用一条看不见的利益链条,将所有人都牢牢地绑在了大唐这条船上!
房玄龄的双手在微微颤抖,他看着李承乾,眼神中充满了狂热的崇拜。
“神乎其技!神乎其技啊!化万民之私,为国家之公!殿下此策,足以载入史册,为万世帝王所效法!”
杜如晦更是激动得老脸通红,他一把抓住长孙无忌的胳膊,语无伦次地说道:“赵国公!你听到了吗?利益共同体!我怎么就没想到!我怎么就没想到啊!太子殿下……不,太子殿下真乃神人也!”
长孙无忌被他晃得头晕,但心中的震撼丝毫不比他们少。他看着自己的外甥,只觉得他越来越陌生,越来越高深莫测。这等翻云覆雨的手段,真的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能想出来的?
李世民站在原地,久久没有说话。
他的内心,早已是惊涛骇浪。
他再一次,被自己的儿子刷新了认知。
他原以为,自己已经站在了帝王心术的顶峰。可今天,李承乾给他上了一课。他让李世民明白,最高明的统治,不是靠威逼,不是靠恩赐,而是靠利益。
这一刻,李世民心中最后一点因为儿子“不务正业”而产生的芥蒂,彻底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这样的麒麟儿,这样的治世之才,无论如何,都必须,也只能,坐在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上!
他缓缓走到李承乾面前,看着那张还带着一丝不耐烦的年轻脸庞,第一次用近乎平等的语气,郑重地问道。
“承乾,此策……你有几成把握?”
李承乾打了个哈欠,随口答道:“只要宣传到位,再找几个‘托儿’带头,十成十。”
“托儿?”李世民又听到了一个新词。
“就是找几个自己人,先带头买,营造出一种‘再不买就亏了’的火爆气氛。”李承乾解释道。
李世民瞬间秒懂。他环视了一圈殿内的三位重臣,目光最后落在了最富有、也是自己最信任的妹夫——长孙无忌身上。
长孙无忌正沉浸在对外甥的震惊中,突然感到一阵恶寒。他一抬头,就对上了皇帝陛下那意味深长的眼神。
李世民的嘴角,勾起了一抹和煦(阴险)的笑容。
“辅机啊。”
长孙无忌的心猛地一沉,有种不祥的预感。
“你,身为百官之首,朕的亲舅哥,太子的亲舅舅,在这个国难当头的时刻,是不是……该为天下臣民,带个好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