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陛下,太子殿下他……真乃神人也!

作品:《大唐:摊牌了,这太子我不当了!

    甘露殿。


    烛火通明,李世民烦躁地在殿内来回踱步。


    他的面前,站着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以及刚刚从东宫赶来的长孙无忌。


    气氛凝重如铁。


    “蝗灾之事,诸位爱卿怎么看?”


    李世民的声音嘶哑,充满了疲惫。白日里被儿子气的肝疼,晚上又接到了河北道大旱并蝗灾的急报,这位铁血帝王也感到了一丝力不从心。


    户部尚书率先出列,面带愁容。


    “启禀陛下,蝗灾初起,若不及时遏制,蔓延开来,后果不堪设想。臣以为,当立刻开仓放粮,调拨钱款,命河北道各州府全力捕杀,同时安抚灾民。”


    这是最常规,也是唯一的办法。


    魏征立刻附议。


    “臣附议。同时,请陛下降下罪己诏,以安天心。蝗灾乃上天示警,必是朝中有奸佞,或为政有失德之处,陛下当躬身自省!”


    李世民的眼角抽了抽。


    又是罪己诏。魏征这老头,三句话不离劝谏和自省,有时候真想把他嘴给缝上。


    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后者上前一步,谨慎地说道。


    “陛下,开仓放粮乃是权宜之计,蝗虫不除,终是心腹大患。然捕杀之法,耗费人力物力巨大,且收效甚微。至于罪己诏……或可安抚民心,但于蝗灾本身,并无益处。”


    “克明(杜如晦的字)所言极是。”房玄龄接口道,“如今国库并不充裕,若蝗灾扩大,赈灾将是巨大的负担。我等需想出一个……治本之法。”


    治本之法?


    谈何容易。


    自古以来,蝗灾便是无解的天灾。


    李世民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将目光投向了一直沉默不语的长孙无忌。


    “辅机,你怎么看?你刚从东宫回来,承乾他……如何了?”


    提到李承乾,李世民的语气复杂,既有怒其不争,又有一丝为人父的关切。


    长孙无忌闻言,身子一震。他出列,神情古怪,欲言又止。


    “陛下……”


    “有话直说!”李世民不耐烦地说道。


    长孙无忌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巨大的决心。


    “陛下,臣在东宫时,曾与太子殿下谈及蝗灾之事。”


    此言一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人都露出了诧异的神色。跟一个被禁足、嚷嚷着不当太子的殿下谈国事?


    “哦?那逆子怎么说?”李世民挑了挑眉,语气中带着一丝讥讽,“他是不是又说自己德不配位,所以上天降下灾祸了?”


    长孙无忌摇了摇头,表情变得无比严肃。


    “不。殿下说……蝗虫,可食。”


    “什么?”


    李世民怀疑自己听错了。


    房、杜、魏三人也是一脸愕然。


    长孙无忌硬着头皮,将李承乾的原话复述了一遍。


    “殿下说,蝗虫富含……一种叫‘蛋白质’的东西,营养丰富。只需火烤一番,撒上茱萸末,便是一道美味,嘎嘣脆。”


    甘露殿内,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用看疯子一样的眼神看着长孙无忌。


    蛋白质是什么鬼东西?


    还火烤蝗虫?


    这是人能想出来的办法吗?


    “胡闹!”


    魏征第一个跳了出来,吹胡子瞪眼。


    “赵国公!您也是国之重臣,怎能将太子殿下的疯言疯语拿到朝堂之上!蝗乃不祥之物,食之恐遭天谴!此等妖言,岂能乱我君心!”


    房玄龄和杜如晦也面露难色,显然觉得此事太过离奇。


    李世民的脸黑得像锅底。


    他就知道!那个逆子,果然是疯了!不但自己疯,还要把自己的舅舅也带疯!


    “辅机!”李世民咬着牙说道,“你是不是也被那逆子气糊涂了!”


    长孙无忌满头大汗,却坚持道。


    “陛下!臣尚未说完!殿下除了说蝗虫可食,还提到了应对旱灾之法!”


    他连忙将“土豆”和“地瓜”的事情也说了出来。


    “殿下说,有两种作物,一名‘土豆’,一名‘地瓜’,皆是耐旱高产之物。一亩之产,可抵粟米数亩。若能寻来推广,天下或再无饥馑之忧!”


    如果说“火烤蝗虫”是疯言疯语,那这“耐旱高产作物”的说法,就像是一道微弱的光,照进了众人绝望的心里。


    房玄龄和杜如晦眼神一亮。


    “土豆?地瓜?”杜如晦喃喃自语,“老夫博览群书,从未听闻此二物。”


    房玄龄则更为务实,他看向李世民,拱手道。


    “陛下,太子殿下之言,虽听来匪夷所思。但蝗灾之事,或可一试。臣以为,可秘令河北道总管李绩将军,寻一小部灾民,试食蝗虫。若真能果腹且无害,便是我大唐之幸!”


    “至于那土豆、地瓜,可命鸿胪寺与国子监,详查西域商贾与古籍,看有无相关记载。纵是希望渺茫,也当尽力一试!”


    房玄龄的话,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执行方案。


    魏征还想反驳,说这是拿灾民的性命开玩笑。


    李世民却抬手阻止了他。


    李世民的心,乱了。


    他看着长孙无忌那不似作伪的严肃表情,又看了看房玄龄和杜如晦眼中的那一丝期盼。


    他的脑海里,浮现出白日里儿子那平静得有些过分的脸。


    一个真正疯癫的人,能说出如此条理清晰的“疯话”吗?


    火烤蝗虫……


    土豆……地瓜……


    这些陌生的词汇,像魔咒一样在他脑中盘旋。


    沉默良久,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决断。


    “准了!”


    “此事,列为最高机密!秘旨传给李绩,让他小心行事,规模务必控制在百人以内,一旦有任何不妥,立刻停止!”


    “另外,命孔颖达,召集国子监、弘文馆所有博士,给朕查!把所有能找到的农学典籍、异闻杂记、西域图志,全都给朕翻个底朝天!三日之内,朕要知道,这世上,到底有没有土豆和地瓜!”


    “是!”


    众臣领命。


    一场围绕着太子“疯话”的秘密行动,就此展开。


    两天后。


    两份加急密报,一前一后,摆在了李世民的御案之上。


    一份,来自河北道。


    李绩在密报中用一种极其震惊和激动的语气写道:他遵从圣旨,找了百名几近饿死的灾民,将捕来的蝗虫去掉头尾翅膀,用火烤熟。灾民们起初宁死不食,但在一名悍卒带头吃下并安然无恙后,终于开始尝试。


    结果……


    所有人都震惊了。那被视为天罚的蝗虫,竟真的香酥可口,堪比肉食!百人试食,无一中毒或不适,反而精神大振!


    消息一出,当地灾民竟开始主动捕蝗为食!蝗灾之危,竟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得到了缓解!


    李世民拿着这份密报,手都在颤抖。


    他还没从这份震惊中回过神来,第二份密报也到了。


    来自国子监祭酒孔颖达。


    孔颖达在奏折中说,经过两日不眠不休的查证,终于在一本前朝商人所著的《西域闻杂录》的角落里,找到了一段记载。


    书中描述,在极西之地,有一种植物,根茎结果,其果名为“阳芋”,又称“地蛋”,形貌与太子殿下所言“土豆”极为相似。其文描述:植于沙地,不畏干旱,一株可得数斤,煮食、烤食皆可,味甘而美,可作主食。


    奏折的最后,孔颖达用颤抖的笔迹写道:“此物若真,乃社稷之幸,苍生之福!”


    啪嗒。


    李世民手中的毛笔,掉落在御案上,染黑了一片奏章。


    他呆呆地坐在龙椅上,脑中一片空白。


    两份密报,一份来自李绩,字里行间透着沙场宿将的震惊与狂喜;一份来自孔颖达,颤抖的笔迹泄露了当世大儒内心的骇浪。


    它们都在说同一件事。


    太子,是对的。


    大殿内,死一般的寂静。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四位大唐的擎天之柱,此刻都屏住了呼吸,目光死死地盯着御座上的皇帝。


    “陛下……”


    房玄龄的声音最先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此事……千真万确。”


    李世民没有回应。他缓缓站起身,一步步走下御阶,拿起那两份薄薄的,却重如泰山的奏报,反复看着。


    “阳芋……地蛋……不畏干旱,一株数斤……”


    他喃喃自语,像是在念诵着某种神谕。


    魏征的脸色苍白如纸,他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他一生以规劝君王、匡扶社稷为己任,可今天,他发现自己坚守一生的常识,被一个他怒斥为“疯癫”的少年,击得粉碎。


    食蝗为粮,闻所未闻。


    沙地神物,见所未见。


    这已经超出了“奇谋”的范畴,近乎于“神迹”。


    “辅机。”


    李世民忽然开口,声音沙哑。


    “你见到承乾时,他……是何模样?”


    长孙无忌躬身,神情复杂地回忆道:“回陛下,殿下当时……正躺在软榻上,研究一张‘逍遥椅’的图纸。说起这些时,神情淡然,仿佛只是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淡然?


    微不足道?


    李世民的身躯猛地一震,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能解国之大难的经天纬地之才,在他口中,竟是随口一提的小事?


    他猛地转身,遥望东宫方向,眼神中第一次出现了不是对儿子,而是对某种未知存在的……敬畏。


    “陛下!”杜如晦激动地上前一步,“臣请旨,立刻派遣使团,携重金前往西域,寻找‘阳芋’!此乃国之重器,万万不可耽搁!”


    “不必了。”


    李世民摆了摆手,打断了他。


    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他一字一句,沉声说道。


    “传朕旨意。”


    “朕……要亲自去东宫,问问太子。”


    “那‘阳芋’,究竟种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