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脱不下的长衫

作品:《求求你别骂了,圈内都快没人了!

    和昨天面对卢奇文不同,《圆桌派》的嘉宾都是真正的文化大家,不是那种徒有虚名的名人。


    在他们面前,任何花拳绣腿都没有用,只有真正的学识和思考才能立足。


    但江离不害怕挑战。


    相反,他无比期待着这场思想的碰撞。


    挂断电话,江离点开节目组发来的电子邀请函,目光落在三位教授的照片和履历上。


    张磊的脑袋悄悄凑了过来,当他看清屏幕上那三张照片和下面密密麻麻的头衔时,倒吸一口凉气。


    “我……去!离哥,这三位是能凑一桌召唤神龙的级别啊!你……你这是要去跟三个学术界的神仙打架啊?你不慌?”


    “还好。”江离熄掉手机屏幕,神色平静,“道理就是道理,不会因为对方是教授就变了。”


    “可是人家都是专业搞学术的,你……”


    “我什么?”江离笑了,“我不也是读书人?”


    “这可不是一个级别的?”张磊瞪大眼睛。


    江离反问,“难道因为他们是权威,我就不能有自己的观点了?难道真理只掌握在权威手中吗?”


    “关键是人家的学识确实深厚啊。”


    “学识深厚,不代表观点就一定正确。”江离拍了拍张磊的肩膀,“况且,我去也不是为了辩论输赢,而是为了交流。真正的学者,应该欢迎不同的声音,而不是只听得到回声,不是吗?”


    张磊看着江离平静而坚定的眼神,忽然愣住了,半晌才憋出一句:“老江,我发现你变了。”


    “又怎么变了?”


    “以前的你,虽然也有自己的想法,但还是会顾忌一些东西,会藏着。现在的你……”张磊想了想,用力地点了点头,找到了一个词,“更纯粹了,也更锋利了。”


    江离笑了,目光望向窗外。


    “或许是因为见过了太多假的东西,所以更珍惜真的。而真的东西,是需要去捍卫的。”


    接下来的三天,江离把自己关在图书馆,重新梳理了一遍自己的观点,阅读了大量相关资料,包括鲁迅的原著、各种评论文章,以及近年来关于“孔乙己现象”的社会调查报告和网络讨论。


    他要确保自己在节目中的每一个观点都有充分的依据,每一个论述都经得起推敲。


    录制当天,江离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了央视演播厅。


    这是他第一次进入这样正式的录制环境。


    演播厅很大,灯光设备非常专业,圆桌的布置也很有文化氛围。


    化妆师给江离简单化了妆,工作人员又检查了一遍他衣领上的微型麦克风。


    随后,其他嘉宾陆续到场。


    京华大学博导,李默然教授第一个走了进来。


    老先生六十多岁,头发花白,眼神却不见丝毫老态,反而透着一种学者的锐利。


    出乎意料,他竟主动和江离握手:“你就是最近很火的那个大学生?”


    “是的,李教授,久仰您的大名。”江离微微欠身,双手握住那只温厚有力的手,态度恭敬,不卑不亢。


    “不错,年轻人有锋芒是好事。”李默然打量着他,笑了笑,“不过今天的圆桌可不是网络论坛,我们这些老家伙不会像那个演员一样好对付。”


    江离也笑了,目光清澈:“我正是希望能够接受真正的挑战,与各位前辈交流学习。”


    “哈哈,这就是网上说的那个‘打脸王’?”另一道声音传来,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张敬之教授走了过来,他气质儒雅,笑容温和,“闻名不如见面啊。”


    江离略微有些不自在:“张教授,您可别这么说,我只是习惯了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清北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王景山最后一个到场,他身材微胖,声音洪亮,带着一种不容置喙的权威感,“现在能做到实事求是的人不多了,大家都喜欢说漂亮话。”


    气氛瞬间微妙起来。


    主持人李飞舟适时地出现,一进门就笑着打圆场:“哎哟,今天这阵容可太有意思了!三位泰斗级教授,对一个大三学生,这是要现场开答辩会吗?”


    一句话,让紧绷的空气缓和下来,大家都笑了起来。


    简单的流程介绍后,导演在场外打了个手势。


    “3、2、1,开始!”


    “好,欢迎各位来到《圆桌派》。”李飞舟标志性的开场白响起,“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当代青年人为什么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


    他环视一圈:“这个话题的起因,是最近网上的一个讨论。很多年轻人抱怨找不到工作,但又不愿意做一些他们认为低端的工作,就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样,困在自己的长衫里。”


    “首先,我们想听听京华大学的博导,也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李默然教授的看法。”


    李默然身体微微前倾,声音沉稳:“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悲剧产物——读了书却向上无路、向下不甘,被‘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观异化,‘长衫’成了他区别于体力劳动者的最后身份象征。”


    “现在的情况其实有相似之处。我们的高等教育普及了,大学生数量激增,但社会能提供的,与他们期望相匹配的白领岗位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结构性的矛盾,让部分年轻人陷入了类似的上下两难。”


    李飞舟点点头:“您的意思是,这不是年轻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结构的问题?”


    “至少不全是年轻人的问题。”李默然给出了一个相对温和的结论,“我们不能让年轻人,为整个社会的结构性矛盾买单。”


    他话音刚落,张敬之便接过了话头,他的语气依旧温和,观点却截然相反。


    “但是李老师,我们也要承认,现在的年轻人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有些年轻人总是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觉得社会不公平,但却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愿意脚踏实地地工作。他们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外部环境,而不是反思自己的问题。这是否也是‘脱不下长衫’的原因之一?”


    李飞舟的目光转向了圆桌旁最年轻的面孔:“江离,你怎么看?作为年轻人的代表,你觉得张教授的这个批评,公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