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圆桌派》

作品:《求求你别骂了,圈内都快没人了!

    更有好事者,连夜加班加点,扒出了卢奇文过往在各种访谈、节目里卖弄学识的翻车片段,剪辑成了一个“卢学合集”,播放量一夜破千万。


    “原来这位文化人是惯犯啊,以前怎么没人发现?”


    “以前没遇到江离这种会‘随堂测验’的狠人!”


    “江离真的是宝藏青年,有颜值有才华有品格!”


    “最关键的是三观正,不是那种为了出风头的网红,他是真的有东西,而且敢说真话!”


    ……


    舆论仍在持续发酵,一些著名学者也下场了。


    某京大教授:“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学生还是名人,都有质疑和被质疑的权利。江离同学做得很好!”


    某著名学者:“文化不是装饰品,更不是炫耀的工具。真正的文化修养体现在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真理的追求上。某些人把文化当成人设,这本身就是对文化的亵渎!”


    某知名作家:“我在江离身上,看到了年轻一代的风骨。不媚上,不盲从,只问对错,这是真正的学术精神。”


    甚至,官媒都亲自下场,发表评论文章:《让质疑成为一种习惯》。


    文章直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独立思考和理性质疑的能力。不管是权威还是名人,都不应该成为质疑的禁区。江离同学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当然,逆风输出的也大有人在。


    某资深娱乐记者:“卢奇文老师在表演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一次失误不能否定他的全部。我们要给犯错的人改正的机会,而不是一棒子打死。江离虽然知识渊博,但在人情世故方面还需要学习。”


    某知名娱乐博主:“江离这样做是不是太过分了?卢奇文好歹是前辈,在台上这样驳人家面子,有些不合适吧?”


    某文化评论员:“年轻人应该有礼貌,即使发现错误,也应该私下提醒,而不是公开纠正。这样做显得没有教养,急于表现自己。”


    卢奇文的粉丝更是直接开喷:


    “江离就是想出风头,故意找茬。”


    “卢老师这么多年的贡献,难道因为几个小错误就要被否定吗?”


    争论中,一个意外的声音出现了。


    卢奇文本人发了一条微博:“感谢江离同学的提醒,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文化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会继续学习,争取做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同时,我也要为自己过去的一些不当言论道歉。”


    这一手,玩得很高明。


    不管他内心里是感激还是怨恨,这个姿态一做出来,就立刻从漩涡中心抽身,及时止损,还博得一个“知错能改”的好名声,瞬间扭转了部分路人缘。


    ……


    推开宿舍门,张磊正瘫在椅子上刷微博,看到江离进来,立刻跳了起来。


    “我的天,行走的圣光,在世的圣人,青年之楷模,时代之良心……江大师,您回来了!”张磊一个夸张的九十度鞠躬,声情并茂,“请受小的一拜!您老的视频,现在可是我们全班上课摸鱼时的精神食粮!”


    “老江,你又火了!哦不对,你好像就没从热搜上下来过!”另一边的李哲举着手机,“你和那个卢奇文的对话视频,直接屠榜了!”


    “行了啊,别贫了。”江离摆了摆手,将外套扔在自己的床铺上,语气里透着无奈,“听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张磊嘿嘿笑着凑了过来:“离哥,现在连我妈都知道你了,刚才还给我发微信,说让我跟你学着点,多关心社会问题,别整天只知道峡谷一日游。”


    “你妈说得对。”江离起身去洗手间,声音从里面传出来,“不过别动不动就网红网红的叫,听着膈应。”


    他刚用冷水拍了拍脸,手机就响了。


    屏幕上显示着一个陌生的号码。


    他划开接听:“你好?”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干练沉稳的女声:“请问是江离先生吗?我是《圆桌派》节目组的制片人,我叫王蓉,我们节目组想正式邀请您,来参加我们的一期节目。”


    江离拿着毛巾的手停在半空。


    《圆桌派》?


    他当然知道,这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文化谈话节目之一,主持人李飞舟以其犀利和深度著称,邀请的嘉宾无一不是各界翘楚。


    “王制片你好,你们的节目我知道,只是……为什么会邀请我?”


    “是这样的。”王蓉的声音带着笑意,“我们最近在策划一期特别节目,主题是‘当代青年,为何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我们看了您和卢奇文先生的对话视频,一致认为,您对这个话题,一定有非常独特的见解。”


    孔乙己的长衫……


    江离的脑海里瞬间闪过无数在网络上看到的评论和帖子。


    《孔乙己》是鲁迅的经典小说,描写的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而现在,这个符号被重新解读,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它说的,不就是当下那些接受了高等教育,心中怀揣着理想,却被高企的房价、内卷的就业、固化的阶层撞得头破血流的年轻人吗?


    那件“长衫”,是学历,是理想,也是一份不甘。


    他们找不到与自己期望相符的“体面”工作,又不甘心去做那些被社会定义为“低端”的劳动。


    放下身段,去做“低端”工作?


    那十几年的寒窗苦读,那些挑灯夜战的夜晚,那些父母殷切的期盼,又算什么?


    不放下身段,守着那份读书人的清高?


    可体面的工作又在哪里?


    江离觉得自己有责任为这些年轻人发声,哪怕只是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王蓉的声音继续传来,极具说服力:“这期节目除了您,我们还邀请了文学、社会学和历史学领域的三位顶尖学者,希望能够深入探讨当代青年的困境和出路。”


    江离心头一动:“能透露一下其他嘉宾是谁吗?”


    “当然。”


    王蓉的声音顿了顿,接着,一个个名字从她口中吐出。


    “文学评论家,李默然教授,京华大学博导,鲁迅研究的泰斗。”


    “社会学家,王景山教授,清北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青年问题研究的权威。”


    “历史学家,张敬之教授,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近现代史大家。”


    每一个名字,都如雷贯耳,是真正定义学术边界的大人物。


    江离听完,反而笑了:“好,我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