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可控核聚变真可行?!(求票)
作品:《全是逆天科技,还说你是中专老师?》 江省中专。
梁德民看着杨坚磊,眼神很是复杂。
从刚才白教授关于压制边缘局域模回答,到杨老师设计第一壁结构材料的解释来看。
分明可以看出来,他们对这些知识几乎算得上是了如指掌,明显是经常使用!
想必师祖先前讲课风格也是如此,否则,完全不可能经常使用那么高深的知识。
如此看来,他们这些人,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啊……
这时,一旁的薛勇听见杨坚磊的回答,同样一脸愕然,喃喃自语道:
“微束流管道网络、相变缓冲、自愈合、脉冲换热……这需要多精准的多物理场耦合计算才能优化结构参数啊?!”
“师父他们……他们真的掌握了!”
说着,他都有些激动起来,仿佛看到了这套系统在新型武器散热平台上的直接应用可能性,心脏狂跳不已。
惊愕之际,一众学生则对杨坚磊的回答没什么反应,反倒一个个都踊跃发言,发表自己对改进的看法。
“杨哥的方案核心思路正确,但液态金属微管系统的防渗漏密封和脉冲控制模块可靠性是核心挑战,建议优化微管端口自锁阀设计,并用微型压电陶瓷阵列实现精准脉冲驱动。”
“管子还是太规矩了,加螺旋扰流,液态金属一冲进去就自己卷起来甩热量,效率更高。”
“中子辐照数据建模需要更新,HEA-BC层的中子嬗变产物和氦泡形成动力学还得算细点,影响寿命窗口。”
“……”
讨论再次热火朝天。
众专家学者们闻言,几乎全都懵逼了。
本来他们还以为师父们会认可杨老师方案。
没想到,现在不仅没认可,反而否定了那套方案,甚至一个个的,都能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
这对吗?
他们感觉自己像闯入了一个顶级研究所的方案讨论会,师父们对每一个问题和解答,都击打着他们固有的认知边界。
他们心中认为可控核聚变不可能的念头,终于在这一个个具体、专业、颠覆性且逻辑自洽的方案冲击下,动摇了……
就在这时。
讲台上,陈默压了压手,待众人安静下来后,才开口道:
“各位同学的想法都很不错,不过,还差了那么一点点……”
说到这,他手指在控制面板上划过。
幕墙上动态变化的聚变核心图景骤然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张清晰无比的结构总装图。
这图并非想象中的庞然大物,而是一个结构精巧、模块分明的中小型环形装置示意图。
见状,陈默目光重新望向众人,笑着道:
“那么,准备开始我们的正课。”
“此装置,名为‘启明-I’,为我们实践可控核聚变的基础单元。”
“它脱胎于托卡马克架构,但在约束机理、材料体系、能量转换路径上,皆实现了本质突破。”
说着,他手指在控制面板上一点,随即,装置部分高亮了起来。
见状,陈默指向那高亮部分,开始讲解道:
“首先,核心约束系统。”
“传统环形场由超导磁体生成,依赖极强的外磁场约束高温等离子体,能耗巨大,而‘启明’则采用的是复合约束场设计。”
“主约束场采用优化版双螺旋磁阱拓扑,配合外围部署的、基于‘非对称磁镜场’原理的动态扰动抑制阵列,这正是方才班长提出的核心思路,但进行了系统集成。”
“至于目的,自然是在保证环形稳定性的基础上,以最低能耗实现长脉冲运行与对ELMs等不稳定性源的实时压制……”
随着他的讲解,全息影像逐渐分解出磁体线圈的精密排列、电流通路的模拟、以及等离子体在优化场约束下平稳流动的动画。
此时,薛勇等一众专家听到如此讲解,眼睛一眨不眨,拼命记忆和理解着那些闻所未闻的磁场分布图和相位控制策略。
这些可不是一般的知识!
而是真正的可控核聚变理论构想!
这些知识,不仅极具颠覆性,而且已经如此完美地融入到了实际系统框架中,便于学习。
此等机缘,绝对是可遇不可求的!
就在这时。
陈默再度画面转到覆盖环形容器内部的复杂结构层,层层分解道:
“其次,第一壁结构及热管理系统。”
“你们刚才讨论的方案是基础,但‘启明’需要更进一步。”
“最外层,应该采用高熵硼化陶瓷复合材料,采用Ti-Zr-Hf-Ta-Nb体系非晶-纳米晶复合结构,经特定后处理工艺,具备超常硬度和耐辐照性能。”
“缓冲层,则应该采用Mo-Re-WC体系梯度过渡层,以‘反应自蔓延高温合成’一次性成型,嵌入脉动强化液态金属冷却微管网路。”
“此层承担冲击耗散、热能快速移除以及初步的材料自愈合功能。”
“结构承压层与散热强化层,高强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基体,内嵌非共晶合金热管阵列,工质专为应对超高瞬时热流密度优化。”
“整个系统的目标,是在十年量级高通量中子辐照和百万次级高热流瞬态冲击下,结构完整,散热高效,确保聚变能长期、稳定输出。”
听着这详细的材料体系说明和工艺路径,材料学和核工学的专家们只觉得头皮发麻。
这哪里是讲课?
这简直是在宣读一份完整到极点的最终设计说明书!
师祖口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精准指向了困扰聚变工程界的世纪难题!
这时,梁德民身边的一名老材料工程师双眼通红,激动喃喃道:
“这是艺术……材料工程的艺术品啊!”
就在他惊愕之际。
陈默继续说道:
“然后是能量转换系统……”
“聚变释放能量大部分以高能中子形式存在,少量以X射线与热辐射形式存在,能量转换效率是关键。”
“高能中子束流经外围的裂变增殖区转化为热能及增殖氚燃料,热能驱动高参数氦气轮机发电。”
“同时,X射线与等离子体热辐射经特殊光热转换材料吸收后驱动斯特林发电机或其他高效热电转换单元。”
“目标则是使综合能量输出效率突破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