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政法书记之争

作品:《我,祁同伟,此生站着当封疆大吏

    赵立春挂断了儿子赵瑞龙的电话,脸色阴沉得能拧出水来。


    那小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他推开汉东省委一号会议室厚重的木门,会议室上的气氛有点诡异。


    原因就非常的简单。


    田国富要去西部“发光发热”的消息,已传遍整个汉东政坛。


    没有正式的文件通报,也没有官方的解释,但所有人都懂。


    林城那位不可一世的田书记,就这么无声无息地“高升”了。


    这种处理方式,比请去喝茶更让人心惊胆战。


    它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号:现任省长赵立春的权威,不容挑战。


    这种杀鸡儆猴的雷霆手段,让所有人再次领教了省长赵立春的霸道。


    但猴杀掉了,留下的桃子,谁来摘?


    田国富的倒台,不仅让林城市委书记的位置空了出来,更关键的是,他那个还没坐的省政法委书记的头衔,也成了一个无主的香饽饽。


    然而,所有人都清楚,林城市委书记是开胃菜,真正的主菜是那个悬而未决、由省委副书记暂时兼任的省政法委书记宝座。


    这柄掌控着全省公检法的“扛把子”,赵立春势在必得。


    他要为自己未来全面掌控汉东,落下最关键的一子。


    “关于政法委书记的人选问题,大家议一议吧。”


    汉东省省委书记的不疾不徐。


    省委组织部长,赵立春的老部下,心领神会。


    “同志们,关于政法委书记的人选,我有一个提议。省政府的吴春林同志,长期在经济一线工作,党性强,大局观出色,尤其是在推动改革方面,魄力与能力有目共睹。当前,我省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政法工作更要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由春林同志来执掌政法系统,我相信,能更好地贯彻省委的战略部署,确保我省各项工作平稳、高效地推进。”


    标准的组织部发言稿。


    吴春林,跟了赵立春十几年的老部下,是赵家班里最核心的成员。


    这分明是赵立春在借组织部长的口,向所有人下达通知。


    赵立春端坐着,面无表情地看着自己的茶杯,仿佛对这项人事任命毫不关心。


    会议室里,许多人下意识地避开了赵立春的目光,低头假装记录,笔尖却在笔记本上同一个地方反复画着圈。


    就在赵立春以为这块硬骨头即将被自己轻松啃下时,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响了起来。


    “我有个更好的人选。”


    说话的是省纪委的一位副书记。


    他头发花白,是前任省委书记梁群峰的老搭档,也是梁系在省委常委里为数不多还敢于发声的“活化石”。


    所有人的目光“唰”地一下集中到了他的身上,连赵立春都抬起了眼皮。


    “政法工作,专业性极强。外行领导内行,容易出问题。”


    老书记的声音不疾不徐,却字字千钧。


    “吴春林同志虽然优秀,但一直是在政府系统工作,对政法战线的情况,恐怕还不够熟悉。这么重要的位置,还是应该由一位懂业务、有经验的老政法来担任,才更稳妥。”


    他推了推眼镜,目光直视着省委书记,仿佛完全忽略了赵立春的存在。


    “我推荐省检察院的常务副检察长,刘洪山同志。洪山同志在检察系统深耕了三十年,从基层书记员一步步干起来,办的都是大案要案,在全省政法系统威望很高。由他来掌舵,能迅速稳定人心,打开局面。”


    话音一落,会议室里各位领导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公开叫板!


    这是赤裸裸的公开叫板!


    梁群峰虽然退了,但他经营了二十年的关系网还在。


    这股力量,就像隐藏在水面下的冰山,虽然看不见全貌,但谁也不敢小觑它的分量。


    今天,他们终于不再沉默。


    赵立春终于抬起头,目光冷酷,看向那位老书记。


    “刘洪山同志确实不错,业务能力很强嘛。”


    赵立春的语气很温和,但会议室的温度却骤然下降了好几度。


    “但是,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干部年轻化、知识化。洪山同志,好像快到二线的年龄了吧?政法委书记这个岗位,工作强度大,压力也大,我怕老同志的身体,吃不消啊。”


    “革命工作,不分年龄嘛。”


    纪委老书记寸步不让。


    “只要革命意志不减退,老当益壮,更能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也容易毛躁。政法工作,关乎社会稳定,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稳字当头,经验比冲劲更重要。”


    “经验主义,有时候也会变成固步自封的绊脚石嘛。”


    赵立春身侧的一位副省长立刻跟上,笑着打圆场。


    “我们汉东的改革要大刀阔斧地推进,就需要一位思想解放、敢于突破的闯将。吴春林同志在协助省长处理招商引资工作上,表现出的魄力,大家有目共睹。”


    “招商引资的魄力,和执掌扛把子的稳重,恐怕不能混为一谈吧?”另一位梁系的老常委阴阳怪气地补了一句。


    一时间,会议室变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支持赵立春的,反复强调“讲政治,顾大局”,强调要“与省委省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核心思想就一个:省长看上的人,就是最合适的人。


    而支持刘洪山的,则死死咬住“专业性”和“资历”,暗指赵立春是在搞任人唯亲,要把政法系统变成他自家的后院。


    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把官场上的话术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每一句话都冠冕堂皇,每一个词都掷地有声,但剥开那层层包裹的糖衣,里面全是赤裸裸的权力博弈。


    赵立春身侧的副省长见状,笑着反驳:“老书记说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政法工作同样需要新思路。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看新问题。吴春林同志虽然不是政法科班出身,但也正因如此,他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更能从全省发展的大局出发,推动政法系统的改革创新。”


    纪委老书记身旁的老常委立刻冷冷地接话:“改革创新不是另起炉灶,更不是让外行来瞎指挥。政法是国之重器,是维稳的压舱石,不是给干部刷履历的试验田。如果连基本的业务都不懂,谈何保驾护航?怕是连方向盘都握不稳!”


    这番话毫不客气,几乎是直指吴春林“外行”、“镀金”,会议室的温度瞬间降至冰点。


    省委书记坐在主位上,眉头紧锁。


    省委老书记本也快到了退居二线的时间,自己的派系安排基本上也提前布局完成,他不想参与到这场派系争夺之中。


    直到双方的言辞已经逼近撕破脸的边缘,他才重重地将茶杯放在桌上。


    “砰”的一声轻响,却让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他那不怒自威的目光缓缓扫过赵立春和纪委老书记的脸,语气带着寒意:“政法委书记这个位置,是用来给汉东保驾护航的,不是谁的囊中之物,更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战利品。”


    “我看,两位同志都很好,但这个位置,要的是一个能让中央放心,让汉东百姓安心的人。”


    他站起身,居高临下地看着众人。


    “今天的会,就到这里。关于人选,我会亲自向中央汇报,听取上级指示。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