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本想敲打一下,结果被上了一课!

作品:《重生80:从摆摊到世界首富

    钱林沉默了。


    他见过太多企业谈社会责任,都是写在报告里的空话。可眼前这一幕,比任何报告都有力量。


    身旁一位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低声感慨:


    “这……这解决了大问题啊……”


    从“安心班”出来,钱林的心情已经完全不同。如果说刚才只是惊讶,现在则多了一份期待。


    “小洪同志,带我们去你们的食堂看看?”


    钱林主动提议。


    他知道,后厨是一个企业管理水平最真实的镜子。


    当一行人走进所谓的“中央厨房”时,陪同的干部们都下意识地放轻了脚步。


    没有油腻的地面,没有熏人的油烟。


    不锈钢的操作台擦得能照出人影,所有的锅碗瓢盆、刀具案板,都像部队营房里的军被一样,摆放得整整齐齐。


    墙上,一张巨大的流程图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红烧肉SOP标准化作业流程


    1.五花肉切块:长3cm,宽3cm,误差±0.2cm。


    2.焯水:冷水下锅,加料酒20ml,煮沸后3分钟捞出。


    3.炒糖色:冰糖30g,小火慢炒至……


    ……


    11.收汁:大火收汁,汤汁粘稠度以……为标准。


    主管全省食品药品安全的王副局长,一个以挑剔出名的老干部,此刻正死死盯着那张图,他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嘴唇微动,半晌才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


    “老天……这标准,比我们给国宴厨房定的,都要细!”


    洪叶仿佛没听到他的话,只是平静地指向旁边的玻璃隔间:


    “我们每天出厂的盒饭,都要在这里进行抽样检测。主要是农药残留和菌落总数两个指标,不合格的,整批销毁。”


    王副局长走了过去,趴在玻璃上,看着里面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操作着显微镜和一些他都叫不上名字的仪器,半天说不出话。


    钱林没说话,只是深深地看了洪叶一眼。


    这个年轻人,到底想干什么?


    他不像在做生意,更像是在打造一个……王国。一个有自己规则标准、甚至自己人文关怀的独立王国。


    最后一站,是建华物流的全国调度中心。


    推开门的一瞬间,会议室里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


    他们面前,是一面占据了整面墙的巨大中国地图。


    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两种颜色的小旗。


    红色的旗帜,从德城出发,像一张巨大的蛛网,蔓延向北方五省和南方的几个经济特区。


    蓝色的旗帜,则零星地插在更遥远的地方。


    前运输兵,如今的物流总经理齐宝山,亲自拿起一根长杆,他那沙哑的嗓音里,透着一股压不住的豪迈。


    “报告各位领导!建华物流,已开通覆盖北方五省、南方三大特区的十二条黄金干线!目前,我们百分之八十的运力,在为市场内的商户服务,剩下的,承接社会订单。”


    他的长杆在地图上重重一顿,发出“笃”的一声闷响。


    “我们的目标是——三年之内,让建华的旗子,插遍中国!”


    钱林的呼吸,有那么一瞬间的停滞。


    他看着地图上那张势不可当的红色网络,看着眼前这个皮肤黝黑、眼神发亮的汉子,再看看旁边那个始终平静如水的洪叶。


    他忽然明白了。


    人情味、规范化……都只是表象。


    这,才是这个年轻人的真正野心。


    大格局!


    参观结束后的座谈会上,气氛有些凝重。


    考察团的干部们都在低声交流,眼神里有兴奋,有疑惑,更多的还是思考。他们看到了一个完全超出他们认知范畴的民营企业模式。


    洪叶没有急着做报告,他把时间让给了几位代表。


    卖牛仔裤的潮州商户,操着半咸不淡的普通话,眉飞色舞地讲“诚信联盟”怎么让大家不打价格战,利润反而翻了两番。


    下岗后在这里找到工作的张大姐,说着说着就红了眼圈,她说在这里不光是挣钱,是重新找到了被人需要的感觉。


    清水营的王老书记,更是激动地拍着大腿,说建华物流的车直接开到村口,他们种的苹果再也不愁卖,村里人均收入翻了三倍,今年好几个小伙子都说上媳妇了。


    每一个故事都土得掉渣,却又真实得让人心头发热。


    最后,洪叶站了起来。


    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所有人都想听听,这个缔造者,会如何总结“建华模式”。


    “钱主任,各位领导。”


    “今天看了很多,可能大家会想,建华到底是什么?它和国营企业,是什么关系?”


    她环视全场,一字一句,


    “在我看来,国营企业,是国家经济的定海神针,是压舱石!它要稳。”


    “那我们民营企业,是什么?”


    她停顿了一下,给出了一个让在场所有改革派干部,都眼前一亮的答案。


    “我们,是那条扔进池塘里,能搅活一池春水的……鲶鱼!”


    “我们是解决社会就业的蓄水池,是打通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我们去国营大哥们干不了、或者干起来不划算的苦活、累活、细活!”


    “所以,建华模式的核心,从来不是赚钱。”


    她伸出两根手指。


    “是两个字——赋能!”


    “为市场里的商户赋能,为下岗的工人赋能,为田间地头的农民赋能!为每一个,想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的普通人,赋能!”


    话音落下,满场寂静。


    一秒后。


    钱林猛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用力地鼓掌!


    随后,雷鸣般的掌声,响彻了整个会议室!


    钱林快步走到洪叶面前,紧紧握住她的手,那双总是带着审视目光的眼睛里,此刻满是激动和欣赏。


    “洪叶同志!你给我们所有坐在办公室里搞改革的人,上了一堂最生动、最深刻的实践课!”


    他转过身,对着所有人,一锤定音:


    “这个鲶鱼论,提得好,太好了!我要原封不动地写进调研报告,上报省里,上报给京城!建华模式,值得全省学习推广!”


    几天后,《省报》头版头条,用史无前例的篇幅,刊登了一篇名为《一条“鲶鱼”搅活一池春水——记我省青年企业家孟建华与他的“建华模式”》的深度报道。


    洪叶和孟建华的建华实业,一夜之间,名动全省。


    在这篇报道的无数读者中,有一个人,看得格外认真。


    遥远的深圳,蛇口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