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辅料告急,千里奔袭闯温州
作品:《重生80:从摆摊到世界首富》 就在这时,一个不经意的声音,从特邀顾问席上响了起来。
是纺织厂的王大海厂长。
他慢悠悠地推了推眼镜,说道:
“这个嘛,我倒是可以替建华同志证明一下。他们厂里用的所有布料,都是我们纺织厂最优先、最高标准供应的,质量和供应量绝对没问题!”
紧接着,另一个声音也响了起来。
是供销社的刘干事,他也站起身:
“各位领导,我也可以证明!建华制衣厂的销售信誉和履约能力,在我们供销社系统里那是有口皆碑的,从来没出过一次差错!”
王厂长和刘干事,纺织厂和供销社——这两大国营单位的一把手,竟同时亲自下场为孟建华背书!
这一下,彻底打消了在场所有领导最后的疑虑。
孙卫国彻底傻了。他看着台上那个谈笑风生、左右逢源的年轻人,第一次感到了恐惧!
最终,教育局的领导当场拍板。
“这样吧!为了稳妥起见,也为了鼓励创新,今年的校服订单,我们采取试点模式!”
“城东和城西片区的中小学,由第一服装厂负责。”
“城南和城北片区,就交给你们建华制衣厂!”
“一家一半!年底我们再看效果,看学生和家长的反馈!哪一家做得好,明年的订单就全部给谁!”
虽然不是完胜,但这已经是在国营大厂那铁板一块的“自留地”里,撕开了一道足以让阳光照进来的大口子!
这对80年代的个体户而言,意义非凡!
会议结束,孟建华与孙卫国在走廊里狭路相逢。
孟建华微笑着伸出手:“孙厂长,以后还请多多指教。”
孙卫国没有跟他握手,只是用一种充满了怨毒的眼神,死死地盯着孟建华。
那眼神仿佛在说:
“小子,你给我等着!”
“这事,没完!”
拿下半个城的校服订单是巨大的胜利,但也意味着建华制衣厂那本就不富裕的产能将立刻见红。
孟建华必须马上扩建厂房,招募新工人。
就在他准备大干一场时,一个更阴险的黑手,从背后悄无声息地伸了过来。
负责采购的嫂子火急火燎地闯进他的办公室,声音都带着哭腔:
“孟老板!不好了,出大事了!”
“我们去供销社进货,他们……他们说接到了邻市总公司的通知!”
“从今天起,我们德城地区所有的拉链、纽扣、松紧带……全部对我们建华制衣厂,断供了!”
没有这些小小的辅料,那几万套校服,就是一堆毫无用处的……废布!
建华制衣厂仓库,气氛死一般的沉寂。
堆积如山的蓝色布料旁,几十名嫂子和新招来的工人们急得团团转,像一群热锅上的蚂蚁。
所有的缝纫机都停了。
所有的生产线,都因为缺少那几颗小小的纽扣和几根不起眼的拉链,而彻底停摆。
“小孟老板,这可怎么办啊!”
“交货日期就剩最后三天了!要是交不出货,咱们不仅要赔一大笔钱,以后在这德城,可就再也抬不起头了啊?”
嫂子们的声音里带着哭腔。
这是创业以来,他们遭遇的最大、最致命的一次危机!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工装的小伙子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手里捏着一张小纸条。
“孟……孟总!”
他将纸条递了过去,声音都在颤抖。
“刚才,门口有个陌生人,让我把这个交给您。”
孟建华展开纸条。
上面是一行歪歪扭扭,却充满了小人得志的嚣张字迹——
【孟建华,跪下来求我,或许,我能给你留条活路。】
落款,是一个让他恨之入骨的名字——孟志国。
核心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所有骨干的脸上,都充满了无力感。
程启明推了推眼镜,声音干涩:
“孟总,我动用了所有关系,问遍了本市和周边所有县市的供销渠道。”
“结果……都一样。”
“孟志国这次是下了死手!他利用供销社的系统,给我们下了一道……江湖封杀令!”
洪叶的脸色也无比苍白,她看着账本,声音里带着一丝绝望:
“我们的现金流也快见底了。如果这次违约,赔付的违约金,足以让我们……一夜破产。”
孟建华坐在主位上,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地抽着烟。
他的脑海里,已经开始考虑那个最坏,也最不愿意去想的打算——申请破产,变卖资产,至少不能拖欠工人工资。
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低着头,仿佛已经看到了建华商行那黯淡无光的末日。
就在这最绝望的时刻。
”砰“!一声巨响,一直坐在角落里、双眼通红的齐宝山,猛地一拳砸在了桌子上。
他“噌”的一下站了起来!
“华哥,本地的路被堵死了。咱们,就去外地,去省外!”
“我不信,他孟志国的手,还能伸到天上去?”
他指着自己的胸口,每一个字,都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吼出来的!
“把公司账上那点钱给我,给我三辆车,三个信得过的兄弟!我给你立下军令状!”
“三天之内!我就是爬,也要从外省,把那些拉链纽扣,给你拉回来!”
“要是拉不回来……我主动辞职!”
会议室里所有人的血液,在这一刻,都被他那股不要命的狠劲给点燃了!
“好!”
孟建华站起身,走到洪叶面前:“把账上所有的资金提出来,全都交给山子!”
他又看向孙建国孙师傅:
“孙师傅!挑出我们车队里,车况最好的三辆解放!加满油,再带上所有能带的备用零件!”
“这次,咱们豁出去了!”
他将所有的希望,所有的身家,都押在了他最信任的兄弟身上!
当天下午,三辆绿色的解放牌大卡车驶出德城,向着遥远的南方,绝尘而去!
齐宝山没有选择去省城。
因为他知道,那里同样是国营体系的地盘。
他从一个跑长途的老司机那里,打听到了一个在当时还如同传说般存在的地方——温州!
那里,是全国个体经济的桥头堡!
那里,有无数家庭作坊式的工厂,生产着各种各样物美价廉的小商品!
两天两夜,不眠不休!
齐宝山和他手下的三个兄弟,人歇车不歇!
饿了,就啃几口冰冷的干粮。
渴了,就灌几口刺鼻的凉水。
困了,就用凉水抹一把脸,再狠狠地抽自己几个耳光!
他们只有一个念头——快!再快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