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夜校“充电”,全员升级
作品:《重生80:从摆摊到世界首富》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当德城大部分的同龄人,还在街头的录像厅里看着《少林寺》,或是在公园里偷偷摸摸地谈恋爱时。
“建华商行”的一众核心骨干们,却集体坐在了市工人文化宫,那间略显陈旧的夜校大教室里。
这幅景象,堪称德城一景。
最前排,洪叶和孟小妹正襟危坐,眼神专注地盯着黑板上那些陌生的会计符号。
中间,孟母张桂兰戴着老花镜,正吃力地在一本《现代营养学概论》上划着重点。
而最后一排的角落里,人高马大的齐宝山,
正对着一道初中水平的代数应用题,抓耳挠腮,仿佛面对的不是“鸡兔同笼”,而是杀父仇人。
“建华商行”的全面升级计划,在经历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危机后,正式启动!
孟建华没有搞一刀切,更没有强迫任何人。
在计划开始前,他组织了一场内部会议。
在那间小小的办公室里,他第一次向所有人,描绘了心中那幅波澜壮阔的商业版图。
“洪叶,”他看着洪叶,眼神无比郑重,
“未来,我们公司的钱会越来越多,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我需要一个人,帮我牢牢地看住我们的‘钱袋子’!我要你,成为我们商行最专业的财务总管!”
他又看向齐宝山。
“山子!光能打,不够!我们的货要运往全市,乃至全省!我需要你,去学管理,学调度!未来,德城所有的卡车司机,都要听你号令!我要你,建立起属于我们自己的物流帝国!”
“爸,妈,”他看着父母,
“餐饮,是我们的根基!但不能总靠经验。我们要学营养搭配,学成本控制,学菜品研发!你们,就是我们餐饮版图的开国元勋!”
最后,他看着自己的妹妹。
“小妹,你的任务最重。除了会计,我还要你去学建筑,学设计!未来,我们要买地,要盖楼!你,就是我们‘建华置业’的第一块基石!”
这番话,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激起了万丈波澜!
他将枯燥的学习,与每个人光明璀璨的未来,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要我学”,瞬间就变成了发自内心的,“我要学”!
然而,蓝图虽好,执行起来,总会遇到困难。
第一个撞上南墙的,就是齐宝山。
连续一个星期的“仓储物流管理基础”课,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让他头昏脑涨,生不如死。
这天晚上,他终于崩溃了。
他把那本厚厚的教材,“啪”的一声摔在桌上,满脸丧气地对孟建华说道:
“华哥,我不行!我真不是这块料!”
“我从小就不是读书的命!我只会打架,看这些鬼画符,比杀了我还难受!”
他挠着头,一脸的恳求。
“要不……我还是回去给你看场子吧?那个我熟!”
团队升级计划,迎来了第一个,可能掉队的成员。
孟建华看着他,没有骂他,也没有失望。
他只是平静地说道:“山子,换件衣服,跟我出去一趟。”
深夜,德城火车站,货运编组站。
两人站在天桥上,脚下,是如同钢铁森林般纵横交错的铁轨。
远处,灯火通明,却混乱不堪。
调度员声嘶力竭的吼叫声,工人们互相推搡的咒骂声,货物装卸的碰撞声,混杂在一起。
孟建华指着那片混乱的场地,沉声说道:
“山子,看到了吗?”
“那就是咱们市最大的国营运输车队。”
“调度,基本靠吼。装卸,全凭人手。一辆车,光是等人、等货、等命令,一半的时间,就全都浪费在了原地。”
他又指了指齐宝山摔掉的那本书。
“而你学的那些公式,那些图表,就是能把眼前这些混乱,变成井然有序的……武器!”
他转过头,直视着齐宝山的眼睛,一字一顿。
“我不要你看一辈子场子。”
“我要你,用你学到的这些知识,把他们所有人的生意,都给我抢过来!”
“我要你,成为这个市,乃至未来整个省,最大的那个……车队老板!”
这番话,像一道惊雷,劈在了齐宝山的心上!
车队老板!
最大的车队老板!
他的野心,在这一刻,被彻底点燃!
他看着脚下那片混乱的场地,默默地,捡起了那本被他摔掉的书,紧紧地,抱在了怀里。
与此同时,另一间教室里。
洪叶,展现出了与齐宝山截然相反的,惊人的天赋。
当财会班的其他学员,还在为“借方”、“贷方”这些基础概念而纠结时。
她,已经开始主动向老师请教,如何通过分析数据,来优化公司的成本结构。
月底。
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通宵未眠。
用她这一个月学到的所有新知识,对着那一堆堆原始的单据和流水,为“建华商行”,制作出了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
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第二天,当孟建华看到那两张字迹娟秀、条理清晰、所有数据都一目了然的报表时。
他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
这,不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数字。
这是他公司的第一颗,现代化的“心脏”!
从这一刻起,他的商业帝国,开始有了清晰有力的……心跳!
从那以后,孟建华雷打不动,每晚都会骑着他那辆二八大杠,准时出现在夜校门口,接洪叶下课。
两人并肩走在安静的、只有路灯相伴的街道上。
他们聊的,不再是家长里短,风花雪月。
而是从最新的库存周转率,聊到餐饮部的毛利增长点,再聊到对核心员工的激励方案。
走到洪叶家楼下,孟建华突然停下脚步。
他转过身,看着在灯光下,脸颊泛着柔和光晕的洪叶,无比认真地说道:
“以后,公司的钱,全都交给你。”
“我,绝对放心。”
洪叶的脸颊,瞬间微红,却还是抬起头,迎着他的眼睛,坚定点了点头。
一个月后,团队的集体学习,初见成效。
“建华制衣厂”的第一批“港风”服装,在供销社持续爆火,利润如同流水一般,涌入建华商行的账户。
这天,洪叶拿着她亲手做出的第一份月度财务报表,兴奋地冲进了孟建华的办公室。
“建华!建华你快看!”
她指着报表最下方那个激动人心的数字,声音都在颤抖。
“我们……我们账上的现金,第一次,超过五万块了!”
五万块!
在1980年,这绝对是一笔足以让任何人疯狂的巨款!
然而,孟建华看着这个数字,没有太多的喜悦。
“钱,如果只是躺在账上,那它就是一堆废纸。”
“走。”
他站起身,拿起外套。
“我带你去看一样东西。”
“一样,能让这五万块,在一年之内,变成五十万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