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太子爷又心疼了14

作品:《快穿:渣攻改造指南,代价是病弱

    由王介之提出来的考绩法,在整个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考绩法的核心是解决官员懒政和审核问题,就好像现代的KPI考核。


    元亨帝对这个法子特别感兴趣。


    因为他也发现了,自己的政策到了地方就变样。


    就好比每次灾情发生,救灾粮款总被拖延克扣。


    而王介之一边向元亨帝介绍,一边在心里夸赞提出这个法子的人。


    莫不是神仙转世,怎么会想出这么绝妙的法子?


    等王介之滔滔不绝了整整一个上午,元亨帝才大概明白了这个考绩法是什么意思。


    考绩法要设置三个簿子。


    第一本是底簿,也就是任务清单。


    六部要把今年的任务分发到各个省份,要求限时完成。


    比如今年户部要求薛稷所在的山晋在九月前征粮100万石。


    这条会同时记在户部、薛稷和都察院的簿子上。


    第二本就是收销簿,也就是进度条。


    薛稷每个月都要向朝廷汇报征粮进度,完成就销账。


    如果快到八月才完成30%,户部直接亮红灯警告。


    第三本稽核簿,就是最后秋后算账。


    年底都察院按账簿对账,没达标就处罚。


    比如今年没有收到100万石粮,轻则罚俸,重则免职。


    薛稷这个法子想得最狠的,就是其中的连带责任。


    举例来说,假设某个布政使手下三个知府都没达标,布政使也跟着受罚。


    这招让上级也不敢包庇下级。


    这个法子一出来,反对声大过了支持声。


    尤其是那些言官,监督的事都变成你都察院干了,我还干什么?


    还有一些浑水摸鱼的懒官,自然也不会同意了。


    而内阁的清流们面对元亨帝是满口同意,但背地里也是和官员们结合在一起。


    拿出了祖宗之法来压制王介之,变法就是对列祖列宗的不尊敬。


    人言可畏,这些也让元亨帝不能直接拍板决定。


    在最烦的时候,元亨帝又想到了薛稷。


    所以当黄岩派来的四个帮忙的太监到达时,元亨帝的问话也到了。


    考绩法能不能实施?


    薛稷洋洋洒洒一篇文章写完,交给了回话的太监,最终被加急送到了御前。


    元亨帝斜倚在软榻上,听着黄岩念着薛稷的折子。


    “好!好一个‘溯源太祖’!”


    元亨帝坐直身体,抚掌大笑,


    “薛江陵啊薛江陵,你倒是会找梯子!来人!”


    “让底下那些闲着嚼舌根的言官,都给朕去翻《大雍会典》!仔仔细细地翻!看看太祖爷当年,是不是早有明训!”


    原来薛稷在信里明确表明考绩法不是改革,而是根据太祖的话而延伸过来的。


    结果不言而喻。


    言官们在《会典》里,果然找到了太祖皇帝关于官吏考绩的只言片语。


    虽不成体系,但其精神内核,竟与考绩法隐隐相合。


    这便足够了。


    “列祖列宗在上,朕岂敢不遵祖训?”


    元亨帝拿着这些证据甩给内阁,内阁只能将考绩法贯彻到底。


    回到暖阁,元亨帝心情大好,喝了口参茶,对一旁垂手侍立的黄岩叹道,


    “黄大伴,你瞧瞧,满朝文武,到头来,还是薛稷最知朕心,最懂如何替朕分忧啊。”


    黄岩何等机敏,立刻躬身笑道,


    “主子慧眼识珠,何不召薛大人回京?一来是主子信任薛大人,二来也可以让薛大人在主子身旁,方便出谋划策呀。”


    元亨帝微微颔首,显然也有此意。


    然而,口谕快马加鞭到了山晋,带回的却是薛稷恭谨的回绝。


    薛稷意思很直白,就是圣上你让我收回山晋的亏空,我还没有做到,怎么好回去呢?


    元亨帝听到薛稷的话,气得踹翻了黄岩。


    亲眼见到薛稷拒绝回京,撒觉和海刚都面色复杂。


    他们没有想到这个薛稷是真来干实事的。


    “薛大人,您回去歇歇吧,这儿我和海通判来测量就可以了。”


    薛稷虽然有周行已送的轮椅,但为了丈量土地方便,他就没有经常坐。


    见到薛稷面色苍白,海刚也有所不忍,他这个犟脾气居然也开口劝道,


    “大人,您要是累病了,土地改法是不可能推行下去的。”


    要知道那天,薛稷点出税收的问题后,直接把土地改革之法说给两人听,


    “这条路凶险万分,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你们要是退却,本官也不会怪你们。”


    海刚和撒觉听了,心中都汹涌澎湃。


    如果真能按照薛稷的法子,那么大雍何愁国力不强,百姓不安宁?


    再加上薛稷这些日子解决了不少前面几任知府留下来的问题。


    哪怕是腿脚不便,也是亲力亲为,跟着他们一起穿山越田。


    在海刚他们心里,薛稷的威望是不停往上蹿。


    在几人坚持不懈的劝说下,薛稷才勉强上了马车歇息。


    一上马车,薛稷就看到周甲正拿着小本在记录些什么。


    “你在写什么?”


    作为太子的暗卫,周甲是不能够开口和薛稷交流的。


    他直接把小本本递给薛稷。


    薛稷一目三行,忍俊不禁。


    这里面,居然记录的是薛稷一日的安排。


    看着自己中午吃菜吃了几口都被周甲给记录在册,薛稷忍不住摇摇头。


    这个太子爷,果然还是对自己多有防范。


    而薛稷不愿回京的消息传回东宫时,“多有防范”的太子殿下正拿着周甲送来的密信,满脸沉重。


    信上的内容字字如针,刺得他心头发紧。


    上面详细记录了薛稷案头灯火常至深夜。


    甚至熟睡后又会突然惊醒,继续翻阅税册。


    并且经常不顾天气湿冷,连日与撒觉、海刚等人冒雪奔波于各州县田亩之间。


    亲自复核图册,丈量土地,


    当看到薛稷咳疾反复,前日于田埂上甚至累到昏厥时。


    周行已终于是忍不住,握拳在桌案上重重一锤。


    先生为什么不愿回来?


    山晋到底有谁,又有什么好留恋的?


    是不是严息儒在从中作梗,不让先生回来?


    整个东宫属官都能感觉到太子殿下的低气压。


    就连陈元都在怀疑,是不是自己不让太子接近女色,压抑得太狠了?


    所以在后面些日子里,薛稷经常收到周行已的密信。


    他都怀疑信鸽成日奔波,是不是都累瘦了。


    又是一封信到手。


    薛稷一打开,明显能感受到,信里的墨迹带着些潦草和急切。


    先生敬安:


    闻山晋酷寒,先生当以玉体为重!


    京中考绩法已经定下了,新法推行在即,急需先生回京帮孤住持大局。


    先生为什么要滞留于外,劳心劳力?


    万望先生三思,速归为盼!


    然而,薛稷的回信却迟了许久,让周行已心焦。


    拿到手,回信也只有五个字,


    “有要事在身。”


    在周甲第三次提到薛稷晕倒。


    周行已是彻底忍不住了。


    他要去见先生。


    问问先生心里,还有没有自己这个太子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