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选择听喻母的话
作品:《京色雾浓》 见一家三口出现,热情地迎了上去接走了喻书手上的行李。
喻母:“真是辛苦你了,这么忙还要抽空来接我们。”
应知言笑了笑,“不忙的,接你们才是大事。”
喻书只是和应知言说晚上回来,并没有说具体时间,也说了不需要接。
但他还是来了,说明应该一直等在这里。
喻书抿唇问道:“你等很久了吧。”
“没有,我也才刚到。”应知言推着行李箱往电梯口走,“我的车在地下停车扬。”
应知言推着行李箱在前面走,喻书和喻父喻母落在后面。
喻母看着前面笔直端方的背影,和喻书说:“这一年我和你爸也看在眼里,对你挺好的,长相工作都好,家庭条件也好,过了这村没这店了,你好好考虑一下。”
喻书没说话,低垂着眼也不知在想什么。
喻母拍了她一下,没好气道:“你有没有在听我说话?而且我还听芝芝说了,你们公司那个小程序还有那个a什么p,知言给你们帮了很多的忙。”
“老喻,你说是不是?”
喻父还在消化着婚礼上遇到周晏之的事,他也怎么都没想到,他的忘年交小周居然是周晏之。
喻父可没少买周氏的股票,自然知道周氏执行总裁的名字就叫周晏之。
他仔细回想认识周晏之的过程都觉得很玄幻,在京市呼风唤雨的人居然会到一个小地方来钓鱼。
没有一点架子,像是主动接近他。
可是他一个糟老头子有什么好接近的。
喻母见他不搭话,手伸过去,揪了一下喻父腰上的软肉,“老喻,我说得对不对?”
喻父根本没认真听喻母说了什么,下意识地连连点头。
“对对对,你说得对。”
一行人走进电梯。
喻书看着应知言手中的行李箱,“要不还是我来吧。”
“没事,怎么能让你一个女孩子拖行李箱,都是我应该做的。”
“小应真有思想觉悟。”喻母笑着,“以后肯定是个疼老婆的。”
应知言看了眼喻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电梯正好到达负一层。
“往这走,车在这边。”
应知言走在前面引路。
走到车边,喻母打开后车门,先把喻父推了进去,自己也跟着进去。
“闺女,你坐前面。”
喻书沉默地打开副驾车门,弯腰钻了进去。
一路上,喻母都在和应知言搭话,从最近的工作情况,一直聊到感情经历。
喻母:“知言,我看你这么体贴,是不是谈过好几个女朋友。”
“哎呀,其实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喻母又觉得这话不对,赶紧解释。
应知言透过后视镜看了眼喻母,笑着道:“没事的阿姨,我没谈过。”
喻母眼睛一下就亮了,在后面滔滔不绝。
喻书靠着车门,撑着脑袋往窗外看,却什么都看不清楚,只能看见车窗上倒映着的模糊的脸。
到了小区门口。
应知言把后备箱里的行李箱拎出来,喻母赶紧接过。
“小应啊,阿姨自己拿上去就行了,今天麻烦你了,明天来家里吃顿饭吧,阿姨给你做一大桌子好吃的。”
应知言看了眼喻书,似乎在征求她的意见。
喻书浅浅地勾着唇,“她对你可比对我这个亲女儿好多了,特意为你做一大桌子菜,你就来吧。”
“好,那麻烦阿姨了。”
喻母满意地笑了,“那就明天下午五点,我早点把菜买回来,你喜欢吃什么和书书说,让她告诉我。”
又看了眼两人,“书书,你陪小应聊会,我和你爸先上去。”
说完,一把拽过在一旁苦思冥想的喻父走了。
两人的背影,微微佝偻着,头发在月光下白得很明显。
看着两人背影消失在闸门后,喻书转过头,“不好意思啊,我妈就这样,你不用把她的话放在心上。”
“没事,我觉得阿姨人很好。”应知言温文尔雅地笑着,“你要是还有事,可以先回去。”
“晚点吧。”
夜晚的风吹过,荡起喻书的裙摆,发丝贴到脸颊边。
喻书低着头把发丝勾到耳后,轻轻呼了一口气,抬头看着应知言。
夜色下,他的眉眼格外温柔,她却没有一点心动的感觉。
她声音很轻地叫他的名字,而不是往常很客套的应教授。
“应知言。”女人漆黑的眼眸如月色下的湖水,泛着粼粼波光。
“我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好,我很自私,我为了平静的生活选择抛弃自己的孩子。”
车停在昏黄的路灯下,两人站在车旁,身上被光影分割成明暗两片。
喻书看着那条分界线,一股脑地将心里所想说了出来。
“我这次去婚礼遇到周晏之了,即使他订婚了,我还是忘不了他,我还是喜欢他,我也不知道这种喜欢会持续多久。”
“这样的我,你都能接受吗?”
喻书说的都是真实的她,很矛盾,很自我。
“应知言,你不该喜欢我。你这么优秀的人,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我身上了。”
应知言看着她久久未说话,忽地叹了声,“你说的这些,一年前我不就知道了吗。答案一年前我已经给你了,我不在乎你的那些曾经。”
父母沧桑的白发浮现在眼前,恳切的言辞和夜晚的咳嗽声回荡在耳边。
喻书垂着眼眸,像是下定决心和那些过去道别。
“应知言,我们试试吧。”
周晏之已经订婚了,她不该这样下去,不能总让父母为她担心。
应知言脸上突然绽放出极度惊喜的笑容,他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书书,你说的是真的吗?”
喻书淡笑着回答:“是的。”
应知言开心地抱起喻书转了一圈,又觉得自己太过激动,连忙把喻书放下来。
手不知道往哪放,话都有点结结巴巴的。
“不…不好意思,我太激动了。”
“如果你有喜欢的人,你要随时和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