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 章 乾清宫聚
作品:《清穿,四爷的宠妾多子多福了》 龙涎香的香气与药味交织,宫女们静默地侍立在殿中,气氛沉重且压抑。
康熙躺在龙榻上,明黄色的锦被下,那只曾经批阅过无数奏折的手如今像枯枝般无力地摊开着。
三日前,康熙在批阅奏折时突然眼前发黑,一头栽倒在御案上。
醒来时,他发现自己的四肢像被抽走了筋骨,连最简单的抓握都做不到。
太医院院首孙之鼎跪在榻前,额角的汗珠滚进皱纹里,却不敢抬手去擦。
“皇上这是肝脉弦急,这是郁怒伤肝,风阳上扰之症啊!需静养调理,若再忧思劳神,只怕...”
孙之鼎的声音颤抖,语气里带着压制的恐慌。
三日来,康熙推掉了朝会,乾清宫外由隆科多亲自率兵把守,连只苍蝇都飞不进来。
但这般阵仗,反倒让文武百官、众皇阿哥暗自揣测。
“梁九功,什么时辰了?”
“回皇上,戌时三刻。”梁九功躬着身凑近,“阿哥们都候在殿外了。”
康熙微微阖眼。
“宣。”
随着梁九功尖细的传唤声,皇子们鱼贯而入。
胤禛跟在老三后面,神色同其他兄弟一样,布满担忧和沉重。
“儿臣叩见皇阿玛!”众皇阿哥齐刷刷跪倒,声音在空旷的殿内回荡。
康熙的目光从他们头顶掠过。
老大和太子跪在最前头,一个长子,一个嫡长子,保清、保成。
康熙在这两个儿子身上倾注了深厚的感情。
小时候,这两个儿子几乎占据了他全部的恩宠,其中胤礽更是独占了五成。
保清身体强壮,军事才能出众,性情爽直。
保成文武双全,矜贵无比,是康熙眼中最完美的储君。
曾几何时,两个儿子是康熙心目中的骄傲。
然而,如今的康熙看着这两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儿子变得颓废,心中闪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心痛。
紧接着,康熙的目光转向了老三、老四、老五。
这三个儿子排次居长,每一个出生时,康熙都欣喜若狂。
荣妃曾经接连失去了四个儿子,康熙与荣妃共同承受了失子之痛。
因此当这个儿子能立住时,康熙便也偏宠几分,即使荣妃对这个儿子过度宠爱,康熙也愿意给予宽容。
老四这个儿子,出生时就被表妹抚养在膝下。
他对表妹看重,对德妃宠爱,使得他对这个儿子也充满了喜爱。
然而,这个儿子性格沉默寡言,与他能说会道的兄长相比,显得有些逊色,随着儿子们越来越多,康熙对他的关注也逐渐减少。
老五这个儿子,出生后就被抱给了太后,康熙从一开始就将这个儿子定位为闲散亲王,对他的父爱也有所克制。
所幸,老五性子憨厚,为人宽厚,让康熙十分欣慰。
康熙的目光继续扫过后面几个儿子,这些儿子同样表现出色。
然而,康熙如今需要的不是最优秀的儿子,而是能够踏实稳定朝堂局面的儿子。
康熙心中盘算着扶持小儿子,这样一旦他的身体痊愈,便可以轻松地收回权利。
然而,他之前的两次试探,都失败了。
至今,十八子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康熙深知,接下来继位的儿子不能是年幼的几个儿子,因为他们无法压住几个兄长和朝堂上的纷争。
如此一来,不待他痊愈,朝堂就乱了。
“都起来吧。”康熙艰难地动了动脖颈,“朕可能时日无多了。”
殿内顿时一片抽气声。
胤禩猛地抬头,正对上康熙浑浊的目光,又慌忙低下头去,心跳如擂鼓。
他余光瞥见前面兄长们紧绷的脊背,这些人,此刻,就是他至尊路上的绊脚石。
“皇阿玛洪福齐天...”老三胤祉哽咽着开口,却被康熙制止。
老大努了努嘴,他不知该说些什么。
被皇阿玛突然圈禁、夺爵,至今作为长子成了一个光头阿哥,这简直是莫大的耻辱。
面对皇父突如其来的示弱,他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应对。
胤礽心中犹豫不决,皇阿玛真的时日无多吗?
“朕今日叫你们来,是要定下....”
康熙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梁九功连忙上前拍背。
胤禛跪在右侧,始终垂着眼睑。
从进殿起,他就在数地上的金砖。
这是胤禛在宫里生活时保留的习惯,能让他在最紧张的时刻保持冷静。
当康熙咳嗽的声音传来时,他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面上带着隐晦的担忧。
他知道此刻有多少双眼睛在暗中观察每个兄弟的反应。
“老四。”
胤禛浑身一震,缓缓抬头,却没有对上康熙的目光,而是低了一头,避开和皇父的对视。
康熙的目光像钝刀,一点点刮过他的脸。
“儿臣在。”
“你认为,当下朝堂最大的弊端为何?”
胤禛肃然叩首,声音沉稳清晰 :“启禀皇阿玛,儿臣详查近年政务,发现朝堂当前弊端有三,亟待整饬。”
“其一,土地兼并日盛,国库税收渐减。
据户部奏报,近十年间,直隶、山东、江南等地,豪强兼并民田,隐漏赋税,致使朝廷岁入逐年递减。
去岁税收减少一百二十万两,其中江南一省便占四成。
小民失地,沦为佃户,而富户勾结胥吏,逃避税赋,长此以往,恐伤国本。”
“其二,火耗加征,官吏贪腐成风。”
“其三,军费虚耗,兵备废弛。”
末了,胤禛补充道:“此三弊若不根治,恐损我大清根基。儿臣愚见,当严查田亩、整顿吏治、清点军务,以固社稷。”
殿内气氛骤然一紧。
此刻,诸兄弟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落在了胤禛身上。
众人脸上写满了不可置信,谁都不曾料到,向来沉稳的老四竟会在此时如此直言不讳。
皇阿玛让他指陈朝政弊端,他不仅敢说,还说得这般详尽透彻。
这....确定不是在拂皇阿玛的颜面?
老四这是怎么了?
莫非他......不想要这储君之位了?
实则胤禛已然留了三分余地。
他本可列举诸多弊政,却只着重剖析了赋税这一项,言辞间更是几经斟酌,既点明要害,又不至过于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