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00140
作品:《综武:签到五年后我摊牌了》 一矮小怪异之人出现,双臂为木。
“臣公输仇拜见陛下,代表儒家、墨家等向陛下祝贺。
陛下仁德,墨家愿助设稷下学宫。”
“墨家此举利国利民,朕准。”
朱后兆心中暗喜,墨家机关术自来。
……
大秦皇宫,嬴正面白神疲,精神不振。
往日雄风已逝,如今仅似风中残烛,嬴正萎坐于龙椅,气息微弱。
闻听下属禀报朱后兆近况,嬴正怒不可遏,声音沙哑地咆哮:“那小子,竟敢窃取我秦国的治国良策,书同文、车同轨,实在可恶至极!”
当得知大明开通商道,嬴正更是震惊坐起,双目喷火,对朱后兆的恨意更浓。
“噗!”
愤怒之下,嬴正口吐鲜血。
宦官惊慌失措,连忙上前搀扶,高声呼喊:“陛下,您没事吧?快来人,陛下吐血了!”
“退下,宣国师觐见!”
嬴正用尽力气,喝斥宦官。
不久,东皇太一来到嬴正面前。
望着眼前的嬴正,他眼底闪过一抹怜悯,随即又化作冷漠。
“陛下,您这是何苦?”
嬴正挥手让旁人退下,眼神变得犀利,整个人仿佛焕发新生,不再佝偻,缓缓走下高阶。
“这?怎么可能?”
东皇太一心中暗惊,恍惚间,他似乎看到了数年前的嬴正英姿。
“不可能,你服下我那么多金丹,药石无救,唯我能救你。”
但眼前的嬴正哪有半点病态,显然之前的虚弱都是伪装。
东皇太一想到这里,心中不禁惴惴。
嬴正不顾他反应,身上散发出淡淡龙气,以不容置疑的语气问道:“东皇太一,太子现在怎样?”
这龙气,乃大秦所剩不多的国运所化。
昔日大秦强盛时,龙气凝形,那也是东皇太一与嬴正初遇之时。
“太子在仙山,我封存了他的记忆,远离尘世。”
东皇太一淡淡回答,这是他与嬴正最后的交易。
“如此甚好。”
太子扶苏是嬴正最后的牵挂,只要血脉尚存,便有一线希望。
“商道一开,大明汇聚天下财富,大秦再无翻身之日。”
嬴正神色黯然。
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大明、大唐都不会给大秦喘息之机。
“陛下,请将最后一丝龙气渡给我,你我今后融为一体。”
……
大唐长安,皇宫深处。
一处秘地,李二严禁任何人靠近,仅由慈航剑斋的老尼姑守护。
“轰隆隆!!!”
巨响回荡,空间震颤,恐怖力量涌动,李二身为真龙天子,此刻亦感心惊,脚下裂痕显现。
“此乃超越天人之力!”
李二面色骤变,深知此等战力非凡。
若大唐拥有超越天人者,大明亦不足挂齿。
老尼姑提醒:“陛下,国师将突破,此地或将生变。”
她心系佛教在大唐之未来。
李二点头,深知保密之重,以确保国师无扰。
出祖祠,见房玄龄候于外,面色凝重。
“何事?”
李二心弦紧绷,疑战神图录之事已泄。
“长孙无忌投大明,大明新辟商路至蒙元,垄断商贸。”
房玄龄忧道。
李二淡然回应:“朕已知。”
他深知利害,但此时宜静不宜动,待国师突破再议。
房玄龄见状更惑,再言:“陛下,大明若持续壮大,恐难驾驭。”
“朕有计较,退下!”
李二不悦。
机密之事,知者越少越好,房玄龄亦不例外。
“陛下!”
房玄龄急呼,“大明边境屯兵,似有侵犯之意。”
“何出此言?”
李二怒视,气得发抖,“速召百官!”
至此,李二始悟朱后兆之计,心中暗骂:“好个阳谋!我大唐怎无此智?”
袁天罡将突破,避战已不可能。
“他想蚕食我大唐!”
李二难以置信,殿内徘徊。
战,李二不惧,李靖等战神足以支撑至袁天罡突破。
但若无视阳谋,民心将失,战事难平。
不久,房玄龄领文武百官入殿,众人一脸茫然,不知深夜急召所为何事。
唯有房玄龄与杜如晦面色凝重,深知大明威胁与后果。
众人尚未站稳,李二已怒甩衣袖,奏折狠狠砸在群臣头顶,“你们都在做什么?如此浅显的计谋,竟无人识破?”
“真是一群无能之辈!”
李二怒气难平,“杜如晦,身为文官之首,你有何见解?”
杜如晦心中一凛,眉头紧锁,沉声道:“陛下,臣难辞其咎,愿听凭陛下发落。”
杜如晦自知此次确有疏忽。
他原以为,即便大明强盛,也无法承受全国养老金之重,百姓迟早会对朱后兆失去信任。
然而,大明竟开辟了对蒙元的商路,财力大增,足以支撑养老金发放。
“现在可有对策?”
李二无奈叹息,揉着愈发疼痛的额头。
大明强盛以来,他夜不能寐,视其为心腹大患。
杜如晦目光闪烁,察觉此乃赎罪良机,思索后道:“陛下,臣有一计。
起初,臣以为大明无法维持庞大的养老金。
现在看来,大明国库空虚,仅凭新商路勉强支撑。
若我们切断其财路,数月之内,大明百姓必将对朱后兆失去信心。”
“切断财路?”
李二皱眉,犹豫不决。
此举虽妙,却可能激怒大明,引发战争。
此时节外生枝,实非所愿。
然而,难道任由大明壮大?
“不可,此举不妥!”
李二皱眉思索,片刻后道:“此事不宜由大唐官方出面,可令江湖人士骚扰商队,只夺货物,不伤人命。
同时,准备与大汉通商事宜,以防万一。”
“遵命,陛下,臣即刻联络江湖势力。”
杜如晦郑重应允。
虽不能彻底切断商路,但也能加大大明财政压力,总比坐视不管要好。
“陛下,密探来报,大秦有动静,儒家欲前往大明传道,墨家更在大明协办稷下学宫。
此外……”
房玄龄欲言又止,不知李二听闻后续消息会作何反应。
李二挥手,眉头紧锁:“此事我已深思良久。
大明之举,引得人心偏向,长此以往,人才恐将流失。”
“遵命,陛下!”
房玄龄心中惊动,未料李二如此沉着。
“今日之局,众人皆有责。
传令:官员俸禄减半,皇宫开支亦减半,行事务必节俭。”
李二心情沉重,大明一动作,大唐根基受损,“节省之资,用于科举与太学院扩建。
科举由三年一考改为一年一考,并增设武举。”
“太学院需遍布乡野,夫子之事,交由你处理。”
“遵命,陛下。”
杜如晦连连点头,颇为赞同。
“房玄龄,请魏先生出山,主持春秋论道,定佛教为国教,兴儒佛之道。
至于大明边境屯兵,暂且隐忍,遣使谈判。”
李二目光深邃,长舒一口气,即便沉稳如他,对此亦感无奈与忧惧。
大明与大秦之战,震惊四方。
李二至今仍心有余悸。
大秦崛起之势,众人皆知。
然在大明面前,却瞬间崩塌,未及挣扎。
大秦尚且挡不住大明,大唐又能如何?
答案不言而喻。
提及此事,朝堂之上,一片沉寂。
恐惧!
深深的恐惧笼罩着每个人。
李二心中惊惧,大明的一举一动似乎决定着大唐的命运,令他夜难安寝。
稍顷,他平复心情,道:“尽量满足大明要求,命李靖撤回,朕另有部署。”
“遵命,陛下!”
房玄龄心中沉甸甸的,大唐竟至如此境地。
“望今日之事,能让诸君引以为戒,今后各尽其责,再有尸位素餐、上下勾结者,严惩不贷。”
身为帝王,李二深知大唐世家势力之深,但事已至此,唯有与大明周旋。
大明一动,天下风云变色。
大汉亦闻大明开辟商路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