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决战前夕

作品:《贞观第一奸臣,李二求我别辞职!

    两日后。


    天色未明,晨雾弥漫。


    辽东城外,巨大的校场之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旌旗如林。


    八万镇倭军,三千玄甲亲卫,以及近两万的唐军精锐,近十万大军,集结于此。


    鸦雀无声。


    只有一面面巨大的军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许元一身玄色明光铠,腰悬横刀,骑在一匹神骏的黑马之上,目光如炬,扫过眼前这支由他一手锻造出来的军队。


    曾经的他们,是眼神麻木,衣衫褴褛的高句丽降卒。


    而今。


    他们身着崭新的唐军制式军服,手持锋利的兵刃,身姿挺拔如松,眼神中,燃烧着名为“希望”与“荣耀”的火焰。


    在他们的军旗上,李世民亲笔御书的“镇倭”二字,在晨曦中,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许元深吸一口气,拔出腰间横刀,刀尖直指东方!


    “出发!”


    一声令下。


    “吼!”


    近十万将士,齐声怒吼,声震四野,气冲云霄!


    大军开拔。


    长长的队伍,如同一条钢铁巨龙,蜿蜒着,向着安市城的方向,滚滚而去。


    五日后。


    当许元和长孙无忌率领的大军,抵达安市城外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


    只见安市城下,一座更为庞大的军营,已经拔地而起,连绵十数里,无边无际。


    无数的营帐,如同白色的海洋。


    数不清的旌旗,在风中招展,遮天蔽日。


    二十万人马全部驻扎于此,这种场面,还真是不多见啊!


    李世勣的帅旗、尉迟敬德的将旗、张亮的将旗……大唐最顶尖的将领,几乎尽数汇聚于此。


    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铁血与肃杀之气。


    大唐精锐的二十万雄师,已经在此完成了集结。


    一场决定东亚未来数百年格局的旷世大战,已然,一触即发!


    当许元率领的十万大军,如一条黑色的铁龙,缓缓汇入安市城外那片更为广阔的营盘海洋时。


    整个大唐主力军营,都被惊动了。


    无数的目光,从营帐中,从箭楼上,从巡逻的队列里,投射了过来。


    好奇,审视,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戒备。


    毕竟,那支军队的主体,在不久前,还是他们的敌人。


    然而。


    当他们看清那支军队的模样时,所有的目光,都渐渐凝固了。


    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无法言喻的震撼。


    军容整肃,步履铿锵。


    八万人的行军队列,竟是鸦雀无声,只有甲叶碰撞与军靴踏地的声音,汇成一股令人心悸的钢铁洪流。


    每一个士卒的脸上,都看不到半点降卒该有的麻木与颓丧。


    他们的腰杆,挺得笔直。


    他们的眼神,锐利如刀。


    那是一种饱经磨砺,又被注入了全新灵魂的眼神。


    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的狂热。


    尤其是那面迎风招展的“镇倭”大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昭示着这支军队脱胎换骨的重生。


    中军大帐前。


    身着黄金锁子甲,披着赤色龙袍披风的李世民,负手而立。


    他的身后,李世勣、尉迟恭、张亮等一众大唐的顶梁柱,皆在。


    他们,已经在此等候多时。


    李世民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一寸寸地,扫过这支缓缓而来的军队。


    他戎马半生,什么样的精锐没有见过。


    可眼前这支“镇倭军”,依旧让他心头的震动,无以复加。


    他当然知道许元在辽东城做的那些事。


    分田,开渠,组建妇联会,军民同心。


    这些情报,早已通过百骑司的渠道,摆在了他的案头。


    可他从未想过。


    短短月余。


    许元,竟能将八万烂泥扶不上墙的高句丽降卒,锤炼成一支堪比百战精锐的雄师。


    士气之盛,比之自己的玄甲军也不遑多让啊!


    李世民的嘴角,微微上扬,勾起一抹难以抑制的弧度。


    他没有看许元。


    而是侧过头,看向身旁同样满脸惊容的李世勣。


    “懋公。”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你我,都小看这小子了。”


    李世勣抚着长须的手,微微一顿。


    他苦笑着,点了点头。


    “陛下圣明。”


    “臣对徐将军,也是心服口服。”


    这个年轻人,不仅能看透朝堂风云,更能手握乾坤,锻造强军。


    此等妖孽,大唐得之,实乃国之幸。


    此时,许元已策马来到近前。


    他翻身下马,甲胄铿锵作响,对着李世民,单膝跪地,抱拳行礼。


    “末将许元,参见陛下!”


    身后,张羽、曹文等将领,齐刷刷跪倒一片。


    “参见陛下!”


    十万大军,动作整齐划一,单膝跪地,声如山崩。


    “参见陛下!”


    那股冲天的气势,让身经百战的尉迟恭,都不由得瞳孔一缩。


    李世民的眼中,欣赏之色更浓。


    他亲自走上前,双手扶起许元。


    “起来吧。”


    “许元,你做得很好。”


    没有过多的褒奖。


    但仅仅这六个字,从这位千古一帝的口中说出,便已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谢陛下!”


    许元站起身,神色沉静。


    李世民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越过他,望向他身后那无边无际的军阵,缓缓点头。


    随后,他转过身,龙行虎步,走向中军大帐。


    声音,传遍了整个校场。


    “诸将,入帐议事!”


    ……


    中军大帐之内。


    气氛肃杀,凝重如铁。


    巨大的沙盘,摆放在正中央,上面精细地还原了安市城至平壤一带的山川河流,城池道路。


    李世民高坐帅位,目光如电,扫过帐下诸将。


    长孙无忌、李世勣、尉迟恭、张亮,以及许元。


    这里,汇聚了此战大唐帝国最顶尖的军事头脑。


    “都坐吧。”


    李世民声音不大,却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皇者气度。


    “喏!”


    众人落座。


    李世民的目光,首先落在了英国公李世勣的身上。


    “懋功,你先说说。”


    “将最新的军情,与诸位将军,再通报一遍。”


    “是,陛下。”


    李世勣站起身,走到沙盘前,拿起一根指挥木杆。


    他的神情,一如既往的沉稳冷静,仿佛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根据斥候最新回报。”


    他的木杆,点在了沙盘最南端,一个标着“平壤”二字的城池模型上。


    “高句丽、百济、倭国三国联军,共计三十五万,已于三日前,自平壤出发。”


    “其统帅,为高句丽大莫离支,渊盖苏文。”


    他的木杆,沿着一条清晰的红线,缓缓向北移动。


    “他们正沿着平壤至安市城的官道,浩浩荡荡而来。”


    “大军旌旗连绵百里,军械粮草无数。”


    “看其行军速度,不急不缓,显然,渊盖苏文的准备,极为充分。”


    “按照这个速度推算……”


    李世勣的木杆,重重地落在了安市城外不足百里的一个点上。


    “最多,还有半个月。”


    “三十五万大军,便会兵临安市城下。”


    他说完,将木杆放回原处,退回座位,整个过程,没有一丝多余的动作。


    但帐内的空气,却仿佛又凝固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