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忙碌
作品:《贞观第一奸臣,李二求我别辞职!》 钦天监!
李世民咀嚼着这个名字,眼中光芒更盛。
“好!就叫钦天监!”
他目光转向许元,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军器监那边,你已将流程理顺,各部协同也已上了正轨,后续只需按部就班即可。”
“自今日起,朕便命你,为这新设钦天监之监正,官拜正三品!”
“由你全权负责钦天监之一切事务,不受六部掣肘!”
“朕给你一个月的时间,拿出一个详细的章程来!”
说到这里,他又看了一眼站在一旁,同样被震撼得说不出话来的晋王李治。
“雉奴。”
“儿臣在!”
李治一个激灵,连忙躬身。
“你也一样,从今往后,跟在许元身边,好生学习,切记不可懈怠!”
“喏!”
李治躬身领命,声音中还带着一丝未从震撼中平复的颤抖。
他偷偷抬眼,看了一眼身前那个挺拔如松的身影,心中五味杂陈。
许元,这个比自己也大不了几岁的青年,今日在这两仪殿上,先是以蒸汽机颠覆了他对“器物”的认知,又以一幅世界舆图,彻底碾碎了他二十年来对“天下”的理解。
李治的心中,既有对未知的惶恐,又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兴奋。
他预感到,自己的人生,乃至整个大唐的国运,都将因这个男人的出现,而驶向一个波澜壮阔,却又无法预测的航向。
李世民看着自己的儿子,又看了看许元,满意地点了点头。
“许元,你且先退下吧,章程之事,朕给你便宜行事之权。”
“臣,遵旨。”
许元再次躬身一揖,神情依旧平静无波。
然而,当他转身,缓缓走出两仪殿,沐浴在冬日冰冷的阳光下时,他的内心,却早已是万马奔腾。
老李!
李世民!
你个老毕登,真是一点也不厚道!
逮着我一只羊薅是吧?还往死里薅?
许元心中腹诽,脸上却不动声色。
自己提出来,只是想让大唐更加富强,想让这个我所热爱的时代,能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而已。
我可没想过要亲力亲为啊!
从长田县令到大理寺丞,屁股还没坐热。
又从大理寺调任军器监少监,好不容易把炼钢搞军械的流程理顺了。
现在倒好,直接蹦出来一个“钦天监”,官拜正三品,监正。
听上去是风光无限,可这不就是把自己当块砖吗?哪里需要哪里搬!
许元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长长地吐出一口白气。
罢了。
他摇了摇头,嘴角泛起一丝苦笑。
他也知道,这钦天监的监正,除了自己,还真就没人能干。
无论是蒸汽机,还是世界舆图,这些超越了时代千年的知识,都只存在于他一个人的脑子里。
若是交给旁人,不说能不能理解,怕是会将这足以引领一个时代的伟大部门,变成另一个争权夺利的泥潭。
为了这个时代,也为了自己能在这个时代活得更舒坦些。
这活,还得自己干。
……
自两仪殿议事之后,许元便彻底告别了清闲。
接下来的一个月,整个长安城都能感受到一股无形的紧张与忙碌。
许府的书房内,灯火彻夜不熄。
一卷卷的文书堆积如山,从地面一直摞到了房梁。
许元与晋王李治,两人皆是眼窝深陷,布满血丝,却依旧在埋头苦干。
“老师,这是工部递上来的条陈,他们希望能与钦天监共管天下矿藏的勘探与开采。”
李治将一份奏本递了过去,声音有些沙哑。
现在,他已经彻底将许元当成了自己的老师,而李世民也已经默认了这件事,虽然还没有对外宣布,但已经有不少人都知道,许元现在不仅是钦天监监正,更是未来的帝师了!
许元头也不抬,一边在一张巨大的图纸上勾画着什么,一边随口问道:
“理由?”
“工部尚书认为,矿藏乃国之根本,事关重大,若由钦天监一家独掌,恐有不妥。”
“哼。”
许元冷哼一声,终于停下了手中的笔。
他抬起头,看向李治,眼神锐利。
“殿下,你觉得呢?”
李治被他看得心中一凛,沉思片刻,才小心翼翼地答道:
“学生以为……工部之言,亦有其道理,但钦天监之独立性,又是父皇金口玉言定下的,此事……学生愚钝,尚不知如何处理。”
“没什么愚钝的。”
许元将笔放下,端起旁边早已凉透的茶水一饮而尽。
“这不是对错问题。”
“工部想要分一杯羹,人之常情。”
“但钦天监的职责是什么?是研发,是创新,是做前人未做之事。”
“我们的眼睛,要看的是星辰大海,是蒸汽轰鸣,是钢铁洪流。”
“若是一开始,便为了矿山这点蝇头小利,与六部扯皮不休,那这钦天监,不做也罢。”
他的话,掷地有声。
李治听得心神震动,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那……老师的意思是?”
“驳回!”
许元斩钉截铁。
“告诉工部,钦天监只要勘探权,以及对新发现矿藏的优先使用权。至于开采与管理,一概不管,仍由他们负责。”
“我们只要技术,不要利益。这样,他们还有什么话可说?”
李治闻言,双眼一亮,恍然大悟。
“老师高明!”
他连忙拿起笔,将许元的意思批注在奏本上。
这样的场景,在这一个月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钦天监,这个尚未正式挂牌的衙门,就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整个大唐官场掀起了滔天巨浪。
它涉及的东西太多了。
从钱粮预算,到人事调动,再到与六部九寺的职权划分。
每一项,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
许元就像一个经验老到的舵手,带着李治这艘尚显稚嫩的小船,在波涛汹涌的官场中,精准地避开一个个暗礁,朝着既定的目标,坚定航行。
而李治,也在这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工作中,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着。
他看许元的眼神,早已从最初的敬畏,变成了发自内心的崇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