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教育为本

作品:《贞观第一奸臣,李二求我别辞职!

    看到这一幕,李世民抱着晋阳公主的手臂,不自觉地又收紧了几分。


    他喉结滚动,艰涩地开口。


    “大人,这些……都是孤儿?”


    那官员闻言,脸上露出一抹理所当然的自豪。


    “那还能有假?”


    他仿佛早已习惯了外来者的这种震惊,语气平淡,却又难掩那份与有荣焉的骄傲。


    “我们长田县,从不弄虚作假。”


    说着,他似乎看出了李世民心中更深层次的疑虑,便朝院子深处一指。


    “几位贵客,请随我来。”


    他领着众人,绕过那片满是欢声笑语的玩乐区,来到了一处相对安静的后院。


    这里没有滑梯木马,只有几排整洁的房舍和晾晒着衣物的竹竿。


    院子的一角,几名穿着朴素、带着印有“慈善基金总会”袖章字样的妇人,正围着几个孩子忙碌着。


    而那几个孩子,与方才所见,判若云泥。


    他们身上的衣物破烂不堪,与其说是衣服,不如说是几块勉强蔽体的破布。


    身形枯瘦如柴,根根肋骨清晰可见,小小的脸庞上沾满了污泥与灰尘,只露出一双因恐惧或迷茫而显得硕大无比的眼睛。


    其中一个稍大些的女孩,正被一个妇人温柔地擦拭着脸颊,可她的身体依旧在微微发抖,像一只受惊的鹌鹑。


    另一个更小的男孩,则死死地攥着一碗冒着热气的米粥,狼吞虎咽,仿佛那是他一生中见过的最美味的食物。


    这一幕,瞬间击中了李世民的心脏。


    他那双阅尽人间沧桑的龙目,瞳孔骤然一缩。


    这才对……


    这才是他认知中,流离失所的孤儿该有的样子。


    凄惨,瘦弱,令人心头发酸。


    然而,这股熟悉的“理所当然”,却让他心中泛起了更加汹涌的惊涛骇浪。


    如果这些孩子是刚被收留的模样……


    那方才那些在阳光下肆意欢笑,健康得如同富家子弟的孩子们,曾经……也是这般模样?


    那官员仿佛知道他在想什么,适时地开口解释起来。


    “我们长田县的孤儿院,不光收容本县的孤儿。”


    “许县尊有令,凡是流落到我长田县境内,无家可归的孩童,只要还有条件,一概接收。”


    他的目光落在那几个瘦弱的孩子身上,带着几分怜悯,也带着几分庆幸。


    “这些,应该是前两日才从西边逃过来的,听说是吐谷浑跟吐蕃那边又起了战事,村子被烧了,爹娘都没了,一路乞讨过来的。”


    吐谷浑。


    这三个字,让李世民的眼神陡然一凝。


    那是大唐的西部边患,是他一直关注的焦点。


    他没想到,自己经略天下的余波,竟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呈现在自己眼前。


    那官员继续说道,语气平淡得像是在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日常工作。


    “孩子送来后,院里的嬷嬷们会先给他们检查身体,看看有没有生病受伤。”


    “然后就是烧水,给他们从头到脚洗干净,换上咱们院里统一的干净衣裳。”


    “等吃饱了肚子,睡上一个安稳觉,就会给他们安排好住处,以后,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了。”


    “吃穿用度,皆由我们慈善基金一力承担。”


    长孙无忌在一旁听着,脸上的神情愈发凝重。


    他看的不是那些孩子,而是这套流程。


    检查、清洗、换衣、安置、供养……


    这不是简单的施舍,这是一套完整、成熟、且高效的救助体系。


    这背后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那份细致入微的章程,绝非一个寻常县令能够想出来的。


    就在这时,一阵朗朗的读书声,从不远处的一间屋舍中,清晰地传了过来。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声音稚嫩,却整齐划一,充满了某种向上的力量。


    李世民猛地转过头,循声望去。


    读书声?


    在这种地方?


    他与长孙无忌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难以置信的惊愕。


    “这边请。”


    那官员似乎早已料到他们的反应,微微一笑,做了一个请的手势,便领着他们朝那间屋舍走去。


    屋门敞开着。


    众人站在门外,朝里看去。


    只见宽敞明亮的屋子里,几十个年纪约莫在七八岁到十岁之间的孩子,正跪坐在干净的蒲团上。


    他们身姿笔挺,双手放在膝上,仰着头,跟随着前方一位老先生的教导,一字一句地诵读着《千字文》。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们认真的小脸上,镀上了一层神圣的光晕。


    这一刻,整个院子的喧嚣似乎都沉静了下来,只剩下这纯粹而又充满希望的读书声,在空气中回荡。


    李世民彻底呆住了。


    他戎马一生,登基为帝,什么样的大场面没有见过。


    可眼前的这一幕,给他的冲击,却胜过千军万马。


    教育!


    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延续与强盛的根本!


    他为了让世家子弟之外的人才能有出头之日,广开科举,设立弘文馆,可即便如此,读书识字,依旧是全天下九成九的百姓,想都不敢想的奢侈之事。


    然而在这里……


    在这大唐最偏远的边陲之地……


    一群无父无母的孤儿,竟然在免费学习《千字文》?


    李世民深吸了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的波澜,他转头看向那官员,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莫非……这孤儿院,便是长田县的官学之所?”


    在他想来,也只有这一种可能。


    许元或许是用了什么法子,将官学与孤儿院合二为一,以此来节约开支。


    然而,官员的回答,再一次颠覆了他的认知。


    只听那官员笑着摇了摇头。


    “贵客说笑了。”


    “这哪里算得上是官学。”


    “这只是许县尊定下的规矩,凡是入住孤儿院的孩童,都必须先在这里进行启蒙教育,学一些基础的读写算术。”


    他指了指屋内的老先生。


    “这位是我们从县里请来的老秀才,专门负责教导这些孩子。”


    “包括先生的束脩,孩子们的笔墨纸砚,所有的开销,全都是由我们慈善基金总会来出,孩子们不用花一个铜板。”


    “这……”


    李世民只觉得自己的脑子有些不够用了。


    “这还不是官学?”


    “自然不是。”


    官员的脸上,再次浮现出那种独属于长田县吏员的自豪感。


    “在这里,只是让他们认些字,明些理,不至于做个睁眼瞎。”


    “若是其中有天资聪颖,或是对读书有兴趣的,等到了年纪,县里会统一安排,让他们去真正的长田学堂,进行系统的学习。”


    “当然,那是要收费的。”


    “每人每年……一百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