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淮南东路

作品:《女扮男装后,她成了京城权贵的白月光

    当天晚上,韩明蕴便用纸笔将今天陈湫月所说的事情一一记录在册。


    淮南东路安抚使颁布限产令。


    问题就出在这里。


    为什么会无缘无故颁布这个。


    一般太平年代,王朝都是鼓励桑蚕养殖,若非迫不得已,前方战事吃紧,或者天灾人祸,根本不会启用这个政策。


    桑蚕养殖十分赚钱,只有粮食不够用的情况下,朝廷才会出此对策。


    粮食不够用。


    韩明蕴垂眸。


    永嘉五十九年夏天,两浙路出现水灾,农田被淹没,粮价暴涨,农民缺食。


    这个时候,与两浙路最近的就是淮南东路。


    两浙路赈灾粮食不够,第一个调粮的就是淮南东路。


    所以,淮南东路安抚使紧急发布限产令,是因为他提前知道了这件事。


    韩明蕴脸色难看到了极点。


    他为什么会知道?


    原著中江南水灾是因为两浙路转运司在水坝工程质量上造假,又刚好碰上了有史以来最长的梅雨季节。


    最后堤坝坍塌,洪灾肆虐,无数农田被淹没,死伤无数之后,时疫又起。


    而两浙路转运司贪污的钱,最后都进了成王的口袋。


    想必今年元日宴上两浙路转运使进京也是因为这件事。


    两浙路的水坝年年要重修,年年要维护,恐怕是皇帝不愿意在给他们拨钱,才让今年两浙路赶在了元日宴当天进宫。


    韩明蕴心中有些没底,因为原著里就算这件事给大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韩明渊还是用了什么法子保住了成王。


    假账?


    应该不至于,两浙路转运司这么多年来的天价金额和无数大坝冲毁,不是一个小小的假账就能应付过去的。


    除非是转嫁风险。


    将这些烂摊子甩给别的人。


    至于淮南东路安抚使,至少韩明蕴现在知道了此人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是成王的人。


    他对于成王的这些事情是知道,但是他不阻止。


    而且此人颇有远见,甚至能推测出今年可能有洪灾,提前备粮,以防未来关键时刻拿不出粮食来调,得罪了成王。


    此人十分关键,倘若他不是成王的人,那么他做出如此有远见的决定就说明,这些年他一直在暗中观察。


    要是自己想用这件事,扳倒成王,他一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证人。


    再从那天成王的对话来看,张计相想要阻止两浙路转运使拿到钱。


    但是成王和另一个官员的话里有一个致命的漏洞。


    他们说张计相是吴王的人。


    这怎么可能。


    张计相是掌握三司,盐铁司,户部司,度支司总领天下的财赋的三司使。


    这种人怎么可能擅自站党。


    更何况是吴王。


    吴王和寿春帝姬一母同胞,他也是原著里唯一一个不想争夺皇位的王爷。


    甚至是多年不在京城,云游天下。


    张计相怎么可能是他的人。


    韩明蕴死死咬着唇,她一定是漏掉了什么关键消息。


    她想要扳倒成王,今年江南这件事就是最好的契机。


    她必须搞清楚这里的所有迷题。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稍有不慎就是万丈深渊。


    明天就是自己的封官之日,她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清楚那天和成王密谋的官员是谁。


    再者就是顺州的人用什么东西,让皇帝松了口。


    韩明蕴内心已然有了打算。


    当时成王说的最迟三月就要拿到钱,眼下已是三月底。


    两浙路和顺州的人早就离开了京城,所以她的切入口就是和成王一同密谋的官员。


    心中已然有了打算。


    韩明蕴放下纸和笔,明天就能见分晓了。


    翌日一早。


    韩明蕴就同韩明渊乘着马车来到皇宫。


    紫宸殿内,太监总管冯川尖着嗓子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定国公世子韩明蕴,勤勉于学,成绩优异,特封都水监同判监事兼司农寺少卿,即日赴任。


    钦此。”


    “臣韩明蕴叩谢陛下隆恩,愿为圣主效犬马之劳。”


    听到这旨意,底下人一整骚动,更有年轻点的学生甚至有点站不住了。


    这怎么可能?


    韩明蕴的题目是答得有多好,才能在自己父亲兵败北戎的阴影下,有此殊荣。


    李衡意也是皱眉。


    这是怎么回事?


    依照当年的事情,皇帝顶破天了也只会给韩明蕴封个寄禄官,司农寺少卿。


    寄禄官是没有实权的,最适合国子监里的一些世家子弟。


    不用他们干事,同时又有俸禄拿。


    李衡意当时也打得这个心思。


    他知道皇帝不喜韩明蕴,想让她从寄禄官开始,至少留在了京城,往后的路还能一步一步慢慢走,一点一点靠近权力。


    但他完全没想到,皇帝竟然会一下给韩明蕴封了两个官职。


    要知都水监隶属三司,掌控中央的水利工程,可是真正拥有实权的。


    唯一的缺陷就是实行权力要等司农寺的决策。


    而韩明蕴一人接管两职刚好弥补了这一点。


    她可以从司农寺给自己做决策,然后在用都水监的权力去实行。


    李衡意的目光幽深,韩明蕴的起点是历朝历代以来,无人可及的高度。


    要是中间不出意外,三年之内,必定封相。


    她究竟做了什么,能让皇帝不计前嫌,为她行至于此。


    李衡意才不会相信,这是一次考试就能达到的。


    况且试卷答得再怎么好,也只是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李衡意瞳孔骤缩。


    除非她答得答案让皇帝认为实施率为百分之百。


    这怎么可能?


    今年的考题是老掉牙的治水。


    皇帝一辈子没治过水,怎么可能看得懂,大多是其他官员批卷。


    顶破了天也只能是拿到皇帝面前过目。


    李衡意的脑子一团浆糊,可惜他的手伸不进东府和西府。


    否则一定要弄清这是怎么回事。


    韩明蕴这边,她听到这个官职也怔住了。


    皇帝不愧是皇帝,真是谨慎。


    在保证她有实权的情况下,封了这么一个不会引人怀疑的官职。


    她能达到这个高度,无疑是那张试卷的功劳,而试卷的题目惊世骇俗,绝对不能被人任何人知道。


    所以,皇帝才给她封了这么一个紧扣试卷题目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