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深宫软语,烛影摇情

作品:《我在大明炼石油

    京城郕王府,暖阁深深。


    铜兽炉里银霜炭烧得正旺,


    暖意融融,将窗外腊月的严寒隔绝。


    郕王朱祁钰斜倚在铺着紫貂皮的软榻上,


    眉宇间却凝着一层化不开的沉郁。


    案几上,摊开的不是诗书棋谱,


    而是几份誊抄的奏章副本


    ——刘球等言官弹劾李烜“祸国殃民”、


    漕督张凤翼密奏工坊“勾结瓦剌”的骇人罪名,


    字字如针,刺得他心烦意乱。


    他端起温热的参茶,却觉索然无味。


    “殿下,更深露重,仔细着了寒气。”


    温婉的声音自身侧响起。


    王妃汪氏一身家常的杏子黄绫袄,


    外罩半旧的蜜合色比甲,


    乌发松松挽起,仅簪一支素玉簪,


    通身上下无半分奢华,


    唯有眉眼间的恬静温良,


    就是暖阁里最熨帖的春风。


    她手中捧着一个精巧的紫铜暖炉,


    轻轻放在朱祁钰手边。


    朱祁钰抬眼,看着妻子温润的眸子,


    心中烦闷稍减,勉强挤出一丝笑意:


    “无妨。只是…朝中事,纷乱如麻。”


    汪氏没有追问朝政,这是她素来的分寸。


    她目光流转,落在暖阁角落一张紫檀小几上。


    那里静静立着一支做工极其精美的蜡烛,


    烛体洁白细腻,近乎半透明,


    胜如上好的羊脂白玉雕琢而成,


    烛芯处隐隐透出极淡的草木清气


    ——正是黑石工坊特供孔府、


    亦被苏清珞作为“仁工”象征献入郕王府的“玉魄安神烛”。


    “说起纷乱,妾身倒想起前几日点这‘玉魄烛’。”


    汪氏声音轻柔,如同羽毛拂过心尖,


    她缓步走过去,拿起那支蜡烛,


    指尖拂过温润的蜡体。


    “殿下可还记得?


    妾身那恼人的头风旧疾,


    太医署多少方子都只能暂缓,


    唯有苏姑娘留下的方子,


    配着这‘玉魄烛’的清宁之气,


    竟许久未犯了。”


    她语气自然,好似只是闲话家常,


    将蜡烛凑近鼻尖,


    深深嗅了一下那淡雅宁神的香气,


    脸上露出由衷的满足。


    “这烛,燃起来一丝烟气也无,


    光色又稳,夜里批阅公文时点上,


    眼睛也舒服许多。


    苏姑娘心思之巧,医术之精,实乃罕见。


    更难能可贵的是那份仁心…


    若非她,妾身还不知要受多少苦楚。”


    朱祁钰的目光也不由自主地被那支玉魄烛吸引。


    妻子缠绵的头风他是知道的,


    太医院束手无策时,他亦揪心。


    苏清珞的药方和这特制蜡烛的效果,


    他亲眼所见。


    此刻听妻子提及,


    心中那根被弹劾奏章绷紧的弦,


    似乎被这温软的回忆轻轻拨动了一下。


    汪氏将玉魄烛轻轻放回几上,


    转身从侍女捧着的托盘里端起一碗刚煎好的药,


    走到朱祁钰身边坐下。


    药气微苦,却带着熟悉的、


    令人心安的气息。


    她用小银匙轻轻搅动着药汤,


    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她温婉的侧颜,


    声音依旧是不疾不徐的柔和:


    “说来也奇。


    听周正说,那兖州黑石工坊,


    除了炼这安神的蜡烛,


    还炼灯油,点起来又亮又省,


    寻常百姓家都买得起,


    夜路都少了几分害怕。


    更听说…他们用炼油剩下的渣子,


    叫什么‘沥青’的,


    给曲阜的穷苦百姓修路。


    那路…妾身虽未亲见,


    但听周正描述,平整得很,


    下雨天都不沾泥。


    多少百姓念他们的好呢。”


    她舀起一勺温热的药汁,轻轻吹了吹,


    递到朱祁钰唇边,


    眼神清澈而真诚:


    “殿下您说,这样琢磨着怎么让百姓夜里多点光亮、


    脚下少些泥泞的工坊,


    这样悬壶济世、铺路修桥的苏姑娘…


    怎么可能是奏章里说的那种…


    祸国殃民、勾结瓦剌的妖人呢?”


    她的语气里没有质问,


    只有深深的困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惜,


    仿佛只是在向最亲近的人诉说一件想不通的小事。


    “妾身总觉得…这里头,怕是有天大的冤枉。”


    朱祁钰就着妻子的手,默默咽下那勺药汁。


    苦涩的药味在舌尖蔓延,


    但汪氏那温言软语,


    却如同涓涓暖流,


    无声地渗透进他被朝堂阴霾笼罩的心田。


    他眼前仿佛浮现出苏清珞沉静施药的身影,


    浮现出那黝黑平整、承载着百姓脚步的“黑石路”,


    再对比奏章上那些“喷火妖船”、


    “蓝火妖油”、“通敌卖国”的滔天罪名…强烈的反差,


    让他心中那杆原本因政治压力而倾斜的天平,悄然回正了几分。


    他握住汪氏微凉的手,


    没有直接回答她的疑问,


    只是深深地看着她温润的眸子,


    半晌,才低声道:


    “清者…自清。


    浊者…终难长久。”


    这句话,既是对妻子的安抚,


    也是对自己心中那份被王妃温言重新点亮的判断的确认。


    汪氏感受到丈夫手掌传来的温度,


    和他话语中那份隐晦却坚定的意味,


    唇角微微弯起一个柔和的弧度。


    她不再多言,只是又舀起一勺药,细心吹凉。


    暖阁内,只余下银匙轻碰碗沿的细碎声响,


    和玉魄烛静静燃烧时散发的淡淡宁神清气。


    朱祁钰的目光再次投向案几上那些言辞激烈的弹劾奏章副本,


    眼神却已不复之前的沉郁凝重。


    王妃的“无意”之言,


    恰似在浑浊的泥潭中投入了一颗明净的珍珠,


    让他清晰地看到了被恶意构陷所掩盖的真相


    ——那工坊,那女子,


    行的终究是“仁工”,是“利民”之事!


    这份认知,或许无法立刻改变朝堂上的狂风暴雨,


    却在他心底最深处,


    为黑石工坊和李烜,


    筑起了一道无声的、却异常坚固的信任堤坝。


    他松开妻子的手,


    指尖无意识地抚过腰间暗袋里那枚温润的“无字印”。


    冰凉的触感此刻却带来一丝奇异的安定。


    “风波自渡…”


    他心中默念,眼神渐趋深邃。


    王妃的软语温言,


    如同玉魄烛那无声的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