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深闺落子,暗流涌京

作品:《我在大明炼石油

    京城西郊,玉泉山下。


    时值暮春,


    山脚下一片杏林开得正盛,


    远远望去,如云似雪,


    风过处,花瓣簌簌而落,


    铺满青石板小径,


    空气里浮动着甜腻却略带颓败的香气。


    此地远离内城喧嚣,


    是京中官宦女眷春日踏青赏花的雅处。


    几顶青呢小轿停在林边,


    丫鬟仆妇簇拥着几位衣着素雅却质地精良的夫人小姐,


    正缓步穿行于花雨之中。


    其中一位身着藕荷色缠枝莲暗纹缎面褙子、


    头戴点翠蜻蜓簪的年轻女子,正是朱明月。


    她眉宇间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清冷与疏离,


    与周遭刻意营造的闲适格格不入。


    此刻,她正陪着一位年约四旬、


    面容端肃、气质沉凝的妇人说话。


    那妇人便是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陈廷敬的夫人,柳氏。


    “夫人您瞧,”


    朱明月在一株枝干虬结的老杏树下驻足,


    素手轻轻拈起一朵边缘已卷曲发黄、


    将落未落的白杏花,指尖微凉。


    她声音不高,带着世家女子特有的温婉腔调,


    却又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落寞。


    “这花开时何其烂漫,


    败落时却也无声无息。


    便如…便如那兖州府一桩事,


    听着也叫人心中难平。”


    柳氏正欣赏着满树繁花,


    闻言侧目,带着几分官家夫人特有的敏锐和一点不易察觉的探询:


    “哦?明月姑娘说的是何事?


    竟惹得你如此感怀?”


    朱明月将指尖那朵残花轻轻放在树根旁,


    动作轻柔,仿佛怕惊扰了什么。


    她抬起眼,看向柳氏,


    那双清亮的眸子里恰到好处地蒙上一层惋惜与忧虑的薄雾:


    “前些日子,听家中一个从山东回来的老仆提及。


    说是兖州府出了位了不起的义商,


    也不知用了什么奇巧法子,


    竟从山石里炼出清亮耐燃的好油来,


    唤作‘明光油’,价钱比蜡烛贱,


    光亮却不减分毫。


    更难得的是,还制出一种‘顺滑脂’,


    专能养护器械车轴,


    连登莱卫所的军爷们都赞不绝口,


    道是戍堡夜哨、军械保养的利器呢!”


    她顿了顿,柳眉微蹙,


    声音里带上了几分真实的愤懑:


    “这般惠及军民、利国利民的好事,


    本该褒奖才是。


    可叹啊!偏生招惹了当地豪强的眼红!


    也不知使了什么腌臜手段,


    竟诬告那义商侵占田产、盗采矿利,


    一纸诉状告到了府衙!


    如今工坊被勒令停业待勘,


    几百号工匠的生计眼看就要断了…


    更听闻运河上已有谣言,


    竟污蔑那工坊‘图谋不轨’!


    这…这岂不是要生生逼死好人,


    断送了这利民的产业?”


    她最后一句叹息,


    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


    在柳氏心中悄然荡开一圈涟漪。


    柳氏脸上的闲适淡去了。


    她出身清流,


    夫君陈廷敬更是以刚直敢言著称,


    最见不得这等恃强凌弱、


    断民生路之事。


    朱明月口中“惠及军民”、


    “利国利民”与“豪强诬告”、


    “断人生计”的强烈对比,


    精准地戳中了她的心坎。


    她虽未立刻表态,但眉头已然紧锁,


    沉声问道:


    “竟有此事?那义商姓甚名谁?


    那豪强又是何方神圣?”


    朱明月恰到好处地露出一丝“为难”,


    微微垂首,声音更低了几分:


    “这…老仆也是道听途说,


    具体名姓不敢妄言。


    只知那豪强…似乎颇有来头,


    手眼通天得很。”


    她点到即止,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一句“颇有来头,手眼通天”,


    在官眷圈子里,往往比指名道姓更具杀伤力。


    她深知,今日这番话,


    不出半日,便会通过柳氏之口,


    “不经意”地流入陈廷敬御史的耳中。


    清流最重风闻,


    尤其涉及“豪强欺压良善”、


    “断军需民利”,


    足以引起陈御史的注意。


    这便是她为徐文昭未来可能递上的弹章,


    埋下的第一颗种子


    ——一颗裹着义愤与同情的种子。


    ***


    暮色四合,京城内城肃穆的鼓楼响起沉重的报时鼓声。


    都察院高大的门楼在昏暗的天光下显得格外威严而压抑。


    侧门旁一条狭窄、


    堆满杂物的背巷里,


    阴影浓重得化不开。


    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灰色短褂、


    身形佝偻的老门子,


    像往常一样,


    推着一辆吱呀作响的独轮车,


    车上堆满了从各房清理出来的、


    等待送去归档或销毁的废旧文牍卷宗。


    他动作迟缓,眼神浑浊,


    犹如只是这庞大官僚机器上一个最不起眼、


    即将被淘汰的零件。


    车子行至侧门旁专收废牍的小屋门口,


    老门子停下来,费力地弯腰,


    将车上几捆沉重的卷宗搬下,


    随意地堆在门口早已堆积如山的废纸堆上。


    就在他搬动最后一捆时,


    一个用普通青布包裹、


    毫不起眼的长方形册子,


    如同泥鳅般滑溜地从他袖口无声无息地滑落,


    精准地掉进了那堆等待被处理的废卷宗缝隙深处。


    那动作快得只在眨眼之间,


    配合着他搬东西时自然的抖动,


    即便是有人盯着,也只会以为是不小心带落。


    老门子直起腰,什么都没发生般,


    推着空了的独轮车,慢吞吞地消失在巷子深处。


    只有那本混入废纸堆的册子,


    封面上没有任何署名,


    只在扉页用极其工整、


    却毫无个人特色的馆阁体写着几个字


    ——《济南郡王王系历年侵田案录(辑要)》。


    册子不厚,里面却密密麻麻誊抄着数十年来,


    济南郡王府一系在兖州、济南等地,


    通过巧取豪夺、挪移界碑、威逼利诱等手段,


    侵吞民田、霸占山泽的旧案摘要。


    时间、地点、苦主姓名(部分已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