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甲字绝密,千锤百炼

作品:《我在大明炼石油

    黑石峪工坊深处,


    新辟的“玄牡工区”戒备森严。


    三座形似倒扣巨碗的土窑日夜吞吐着赤红火舌,


    窑口热浪扭曲空气,


    将堆积如山的灰白牡蛎壳投入这熔炉炼狱。


    烈火舔舐下,坚硬的外壳褪去海腥,


    在噼啪爆响中褪尽最后一丝水汽,


    煅烧成质地酥松、色泽灰白的“玄牡骨”。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焦糊与海石灰烬的气息,压过了深冬的寒气。


    “起窑!”


    孙老蔫嘶哑的吼声穿透鼓风皮囊的呼哧声。


    窑门洞开,灼热气浪裹挟着灰白热块倾泻而出,滚入特制的石槽。


    早已等候的壮汉赤膊上阵,


    铁耙翻搅,待其冷却至暗红褪尽,


    化作满槽酥脆的灰白“玄牡骨”。


    “石头哥!这边!”


    几个精壮汉子抬起石槽,


    将滚烫的“玄牡骨”倾倒入工区中央三具巨大的石臼。


    陈石头精赤上身,


    古铜色的腱子肉虬结如铁,


    他呸地朝掌心啐了口唾沫,


    双掌紧握碗口粗的硬木杵柄。


    “给老子——砸!”


    一声暴吼如雷!


    石杵挟着千钧之力轰然砸落!


    咚——!


    沉闷如巨鼓擂响的撞击在封闭工区内炸开!


    石臼内灰白骨块应声碎裂!


    咚!咚!咚!


    陈石头双臂肌肉坟起,


    青筋如怒龙盘绕,


    每一次抡砸都带着开山裂石的狠劲!


    汗水如瀑,顺着他虬结的背脊沟壑淌下,


    在蒸腾的热气中嗤嗤作响。


    石臼内,灰白骨块在千锤百击下呻吟、瓦解,


    渐渐化作细腻如初雪的灰白粉末!


    每一次石杵抬起,


    都带起一片雪尘般的“玄牡粉”,


    在油灯光线下折射出微弱的莹光。


    周围匠人屏息凝神,


    只闻石杵破风的厉啸与骨粉簌簌的哀鸣。


    “停!”


    柳含烟清冷的声音穿透沉闷的撞击。


    她戴着厚实的棉布手套与蒙面巾,


    仅露出一双锐利如鹰隼的眼,


    仔细审视着石臼底部。


    指尖捻起一撮粉末,细腻如面粉,再无半点粗粝颗粒。


    “过绢筛!三遍!”


    她下令。


    细密的绢筛如法网罩下,


    筛去最后一丝桀骜,


    只留最驯服的细粉流入下方铺着油纸的木匣。


    工区最深处,一间以厚重青石砌就、


    仅留一道铁门的“甲字绝密室”内,


    气氛凝重如铅。


    巨大的铁锅架在泥炉上,


    金黄色的“玉髓蜡”在锅中缓缓融化,


    散发出纯净的蜡香。


    柳含烟亲自掌控火候,


    木勺匀速搅动,


    确保每一丝蜡液都受热均匀。


    锅旁,一张特制的硬木条案光洁如镜。


    苏清珞立于案前,


    仿佛化身最精密的药秤。


    她面前摆放着大小不一的特制银匙,


    最小者细如麦芒。


    她屏住呼吸,清冷的眸子凝若寒潭,


    用最小号银匙从木匣中极其小心地舀起一撮“玄牡粉”,


    手腕稳如磐石,


    缓缓移向旁边一只小巧的纯银药碟。


    银匙轻颤,粉末如尘,簌簌落入碟心。


    万分之五的比例,


    意味着十斤蜡膏中,


    仅能融入半两(约15克)玄牡粉!


    多一丝则燥烈蚀铁,


    少一分则防潮不足!


    银碟中的粉末堆成微小锥形,


    在密室油灯下泛着死寂的灰白。


    李烜站在密室中央,目光如炬。


    他面前的长条木案上,


    依次摆放着五块巴掌大的木板。


    柳含烟将融化的玉髓蜡基料分别淋在第一至第四块木板上,形成光洁的蜡膜。


    苏清珞则用银匙,


    将碟中那万分之五比例的玄牡粉,


    极其均匀地撒入第五锅蜡液中。


    柳含烟立刻加速搅拌,


    蜡液旋转如涡,灰白粉末迅速消隐无踪。


    第五块木板上,淋覆了一层色泽温润微褐的奇特蜡膏。


    “试!”李烜声音低沉。


    第一项:润滑性。


    李烜取一枚崭新铜钱,


    在五块蜡膜上用力刮擦。


    前三块(无粉或低比例)刮痕深而滞涩,蜡屑飞溅;


    第四块(万分之五)刮痕稍浅;


    第五块(玄牡粉蜡)刮痕最浅,


    铜钱滑过时竟带起一丝极其微弱的油润感!


    第二项:附着力。


    李烜以指甲用力抠刮蜡膜边缘。


    前四块边缘蜡膜均有不同程度翘起卷边,


    唯第五块如生根铁铸,


    边缘平滑如砥,与木板浑然一体!


    第三项:防水性。


    五块木板被浸入盛满溪水的陶盆。


    一炷香后取出,前三块蜡膜下木板边缘已现水渍晕染,


    第四块有极细微水痕,


    第五块蜡膜下木板干燥如初!


    前三项顺利过关,


    李烜脸上却无半分喜色。


    他走到密室角落,


    那里早已备好五只特制的大陶罐。


    罐底铺满吸饱水分的湿沙,


    湿气蒸腾。


    每只罐中悬空吊着一小包用崭新桐油布包裹的黑色颗粒


    ——那是工坊按古法配制的模拟黑火药!


    “封罐!”


    李烜亲自将五块涂蜡木板倒扣在陶罐口,


    蜡膜朝下,严密盖住罐口。


    又以融化的石蜡混合松香,


    沿着木板与罐口的缝隙仔细浇铸密封。


    五只陶罐如同五座沉默的坟茔,


    被搬入药棚最潮湿的角落。


    真正的考验开始了


    ——模拟南疆湿热瘴疠之地,


    油布火药包在密闭湿热环境中的防潮能力!


    时间在焦灼中流逝。


    一日夜后。


    李烜、苏清珞、柳含烟再次进入密室。


    空气仿佛凝固。


    李烜手持小锤,亲自敲开第一罐(无处理)的蜡封。


    “噗!”


    一股浓烈的、令人窒息的湿霉味混合着硝石硫磺的刺鼻气息扑面而来!


    解开桐油布,里面的黑火药已板结成一块湿漉漉、颜色发暗的硬饼!


    手指一捻,粘腻湿滑!


    第二罐(玉甲膏)、第三罐(低比例玄牡蜡)情况稍好,


    但火药颗粒明显粘连,色泽晦暗,触手潮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