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泥胎裹铁胆,命赌裂天炉

作品:《我在大明炼石油

    朱明月铁匣带来的海天疑云尚未散去,


    那块能“烤”出黑油的奇异黑石还攥在李烜手心,


    带着地底深处的微温与秘密。


    但工坊的生存之迫,


    比远海的迷雾更近,更烫!


    安远侯的军需如同悬颈之刃,


    沈锦棠的商船在运河上虎视眈眈,


    王守拙的弹劾如跗骨之蛆。


    黑石峪的油砂矿昼夜吞吐,


    分馏塔流淌着“无影”的清泉与“磐石”的金液,可这还不够!


    远远不够!


    识海中,《万象油藏录》那关于裂解重油、


    获取更多“疾风”轻油的图谱,


    如同燃烧的烙印,日夜灼烫着李烜的神经。


    “李大哥!”


    柳含烟的声音打断了李烜的沉思。


    她拿着一卷新画的、墨迹未干的厚纸,


    小脸绷得紧紧的,鼻尖还沾着一点炭灰,


    眼神里却燃烧着一种近乎偏执的专注与…决绝。


    “炉子!裂解炉!我画出来了!”


    她将图纸“哗啦”一声铺在李烜面前那张堆满碎石和油样的破木桌上。


    图纸线条粗犷,透着股泥腿子工程师的蛮横与实用。


    没有精巧的花纹,只有冰冷的尺寸和结构。


    核心,是一个巨大的、形同倒扣巨瓮的厚壁陶制“反应釜”!


    图纸旁标注着触目惊心的尺寸:


    内径三尺,壁厚半尺!


    旁边是密密麻麻的注释:


    “特制高岭土混石英砂,三遍阴干,


    龙窑猛火三天三夜!宁厚勿薄!”


    反应釜顶部,不再是简陋的盖子,


    而是一个用数层厚铁板铆接而成的“铁脑壳”!


    铁脑壳中央,伸出一根粗壮的导气管。


    导气管并非直通,


    而是连接着一个同样粗笨、


    由无数截薄铁皮管铆接盘绕而成的“冷却蛇管”,


    蛇管最终没入一个标注着“深井冷水池”的大坑。


    最引人注目的,


    是铁脑壳侧面一个不起眼的凸起结构


    ——一个用厚铁铸成的、碗口粗的短管,


    管口被一个沉重的、用杠杆和配重块压住的圆形铁塞死死堵住!


    旁边朱砂批注:


    “泄压活门!重锤可调!非险勿开!”


    整个炉体,被数道碗口粗的熟铁箍死死捆缚,


    铁箍之间用粗大的螺栓贯穿釜体,


    如同给泥胎巨人套上了铁枷锁!


    炉子下方,标注着巨大的“深坑沙池”


    ——一旦炉子发疯,就连人带炉推入沙坑活埋!


    图纸角落,柳含烟用娟秀却力透纸背的小字写着:


    “泥胎裹铁胆,蛇管镇沸魂。


    活门悬命线,沙池葬妖身。”


    这哪是图纸,分明是一封写给死神的战书!


    李烜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卡尺,


    一寸寸扫过图纸的每一个细节。


    识海中,《万象油藏录》关于【间歇式裂解装置(铁木结构)】的图谱光影流转,


    与柳含烟的设计疯狂碰撞、验证。


    “厚陶釜…可行!


    龙窑猛火能烧出足够强度!


    铁箍螺栓…够狠!泄压活门…”


    李烜的目光死死锁在那个杠杆配重铁塞上。


    “好!比我想的铅封更可控!


    含烟,这‘命门’,你想的?”


    柳含烟用力点头,


    小脸苍白却倔强:


    “上次…那罐子炸了…


    盖子飞得比树还高!


    光靠堵不行,得给它留个‘嚎’的出口!


    这塞子,平时压死!


    里面‘气’憋狠了,


    顶开塞子‘嚎’一嗓子,泄了邪火,


    说不定就老实了!


    嚎完了,配重锤子还能把它压回去!”


    她用最朴素的比喻,道出了最关键的泄压原理。


    “好!就按这个造!”


    李烜一拳砸在图纸上,


    眼中燃烧着疯狂与决绝。


    “泥胎裹铁胆,老子就用这土疙瘩,


    去裂那地底的黑血!


    赌赢了,工坊腾飞!赌输了…”


    他看了一眼图纸角落的“深坑沙池”,


    声音冷硬如铁。


    “沙池够大,埋得下!”


    命令下达,工坊如同投入巨石的深潭,瞬间沸腾!


    “孙老蔫!”


    李烜吼声震得梁上灰落。


    “带着你的人,给老子挖坑!


    裂解区,挖!深一丈,宽三丈!


    底下给我铺三尺厚的河沙!


    边上堆满沙袋!”


    “赵铁头!”


    李烜目光扫向铁匠组。


    “所有熟铁料!集中!打铁箍!


    打螺栓!打那个‘铁脑壳’!


    图纸尺寸,一丝不能差!


    还有那个泄压的‘嚎丧嘴’(泄压阀),给我用最好的料!”


    “窑口的师傅!”


    李烜看向几个满脸烟火色的老窑工。


    “特制陶釜!尺寸在这!


    用最高岭土!掺三成石英砂!


    给老子和泥!阴干!


    龙窑最旺的火位留出来!烧三天!


    烧不透,老子把你们塞窑里当柴烧!”


    一道道命令如同催命的鼓点。


    挖坑的铁锹撞击岩石,


    打铁的砧板响彻山谷,


    和泥的匠人赤脚踩踏着粘稠的高岭土泥浆。


    整个裂解区,弥漫着一股悲壮而狂热的气息


    ——他们不是在造炉,


    是在造一座可能吞噬一切,


    也可能带来无尽光明的…祭坛!


    柳含烟成了最忙碌的人。


    她像钉子一样钉在三个关键组。


    陶窑边,她盯着匠人反复揉捏高岭土泥料,


    剔除每一粒可能成为隐患的砂石。


    “泥要揉到‘醒’,像揉面!


    气泡挤干净!阴干要慢!盖草席!


    一天翻三次身!


    谁敢让太阳直晒裂了缝,我拧掉他脑袋!”


    铁匠棚里,火星四溅。


    她看着赵铁头将烧红的厚铁板放在巨大的铁砧上,


    几个赤膊壮汉抡着几十斤的锻锤。


    “铛!!!”


    震耳欲聋的巨响!


    铁板在重击下变形。


    “赵师傅!这里!铆接孔!


    位置偏了一丝!重打!”


    柳含烟眼尖如针,指着图纸。


    “柳工头!这…一丝半毫…”


    赵铁头抹了把汗,有些为难。


    “一丝也不行!”


    柳含烟声音尖利,


    带着不容置疑的狠劲。


    “这是‘铁脑壳’!是要顶住阎王爷咆哮的!


    差一丝,就是一道催命符!重打!”


    她抓起旁边淬火的水桶,


    “嗤啦”一声泼在打废的铁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