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黄巢的答卷
作品:《穿越晚唐:从负债不良人开始》 “大师,黄巢在哪里?”
李真看着不空大师又问。
“东方。”不空大师遥遥指向东方。
李真眺目观望,“哪个州?离这里多远。”
不空大师叹息道,“老衲只知道大致方位,应该在河南道。”
李真这段日子每天研究圣图,知道河南道有三十多个州府,若算上县乡就更多了。他历史知识稀松,只隐约记得黄巢起义在晚唐僖宗继位后一两年的事儿。
连黄巢是哪儿的人,在哪里起义,他都不知道。
如果自己推让出来的小皇帝就是僖宗,那黄巢起义就在这一两年。
印象中,他是盐户出身,响应王仙芝起义的。他和王仙芝兵分两路,后来,王仙芝兵败战死,他收拢了王仙芝旧部,几乎屠戮了大半唐土。
鱼天恩刚刚镇压了庞勋起义。朝廷还没收到王仙芝起义的消息。现在找到黄巢,便可把叛乱灭杀于萌芽当中。
这时,小夷蹙眉问道,“你怎么知道那个冲天魔的名字?”
李真心想,连高中生都知道,更别说我这堂堂本科生了。口中却道,“我做梦梦见过他,带着老百姓造反,还造了捣人杵,每进一城,便把人不分男女老幼捣成肉酱,烹熟作军粮。那场景,比域影还要恶心。”
眉眼中露出浓浓的厌恶。
“阿弥陀佛。”不空大师合十。
小夷瞳孔如针,“那就让人去杀了他。”
李真摇摇头,“找到他,比杀了他更有用。”
说着,便准备出宫去皇城礼部。
这时,一直抱着膀子的明姬说话了,“猫抱子,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
神色不善。
额。一时激动差点把这位给得罪了。
李真回头,郑重向她拱手,“明姬,我自从和佛祖学了沙世界神通,就能随时出关了。等我安排完礼部官员查黄巢下落,就再回来坐关,吸够了法力,干死那个羊生子。”
说着,回头瞥了一眼小夷,拉长声调道,“到时候,某人别拉胯就行。”
小夷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讥讽道,“你还是担心一下你自己吧!”
“你还想坐回去?自己去看看。”明姬冷冷道。
噔噔噔。
李真跑回偏殿一看,地上空空如也,哪里还有法阵?
再度出殿,笑嘻嘻道,“明姬,我先去处理黄巢,一会儿回来,麻烦你再布一个。”
说罢转身走到马场,骑了老马,直奔皇城。
“白痴!”明姬冷笑摇头,转身回了偏殿。
小夷唉声叹气地跟着明姬走进偏殿。道,“他只吸了两个时辰的法界之力,能不能干死那个小的?”
“他干不死小的,你还干不死老的?”明姬冷哼道。
不空大师笑道,“只要不施展沙世界神通,老衲觉得,摄政王还是能胜的。”
……
在赶往皇城礼部司的途中,李真暗暗自责,自己还是想得太简单了。黄巢落第后心生不忿才造反不假,但未必在当年落第当年就造反啊!
难怪礼部司查了几天都没查到,同名同姓的要么身份对不上,要么年龄太大对不上,
很快,李真风风火火到了礼部司。于沿途的官员问候一概不理,直达郎官厅。找到礼部侍郎杜仲衡的第一句话便是,“杜侍郎,查河南道考生近几年的文解,找黄巢。
杜仲衡一愕,“先从哪年查起?”
“从去年查,一年一年往前查。要快,把礼部官员全部调过来一起查。”
杜仲衡转身出去,对郎中、员外郎、主事、令史、书令史、掌固等一众下属宣布,“众位,即刻停止手头工作,查去年的卷宗。”
负责资料保管的掌固闻听,赶紧打开库门,从里面抱出去年的试卷卷宗。
杜仲衡又去祠部司、膳部司、主客司找了同事官员一起帮忙查询。有摄政王亲自坐镇,官员们声恐表现不够积极。
很快,第一年查完,再查第二年、第三年……往回倒推着查,由于限定地域,历届考生的卷宗加起来也不多。
很快往前查到了第八年。
“杜大人,找到了!”一名令史拿着一份文解家状颤声道。
杜仲衡连带众人都围过来看。
只见上面赫然写着,“黄巢,曹州冤句人,生于大中六年三月,盐户出身……”
杜仲衡拿着文解家状趋步到郎官厅,递给李真。
李真接过,“曹州冤句。大中四年……现在他多大了?”
杜仲衡没想到摄政王问出这么幼稚的问题,微微一怔,道,“虚三十七岁。”
他压根不知道,李真又不是本朝人,只会算公元纪年。
李真看见文解上黄巢报考的是进士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心想这位心气儿还挺高,“把他策论卷宗拿来。”
杜仲衡又出去让令史找来策论,递给李真。
时务策是明经科和进士科的必考内容,不同的是明经科为三道题,进士科是五道。
黄巢的答题字迹遒劲有力,有一股外放的杀气。一看卷首的红色批注,是八个字,“言辞过激,恐乱国本。”
李真心下大奇,这反骨仔到底说什么过激言论了。
便一道道题看下去。
第一道,是政治制度题目:“自祸阶漏坏,兵宿中原,生人困竭,耗其大半。督耕植之业,而人无恋本之心;峻榷酤之科,而下有重敛之困。举何方而可以复其盛?用何道而可以济其艰?既往之失,何者宜惩?将来之虞,何者当戒?”
李真是大学中文系毕业,以他的古文底子,这道题的大意勉强能看懂。意思是内外忧困,怎么搞钱才能既让老百姓受得了,又能解决朝廷问题?
黄巢的回答也是一大段古文,李真粗略一看,里面有“罢榷盐铁,任民自煮”。嘴一咧,这不是和刘尚书的路子有点像么。
第二道是人才选拔类。
大意是问应该采取什么政策,把人才选到朝廷做官。
黄巢的回答直白翻译过来就是,彻底废除门阀望族的世袭制度,以科举为唯一准则,且实行糊名制,让考官批阅的时候看不到考生的文解和家状。
李真摇头而笑,心想,还是太年轻呀!
【你这简直就是公然动门阀们的蛋糕,你不落第谁落第!】
第三道,是军事边防;第四道,是经济民生;第五道是儒家经典与百家思想。
再看黄巢的回答,都是犀利无比,看上去像是一剂良药,实际上是一剂猛药。
以李真的后世视角来看,病还没治,人就先噶了!
李真摇摇头,将试卷卷起来塞入怀里,对杜仲衡道,“杜侍郎,好好主持春闱大考,为我大唐多多选拔优秀人才。一定要保证公平,公平,还是他么的公平!对了,安排考官阅卷的时候,先把卷首考生名字等信息都糊起来。”
“遵命,摄政王。”
杜仲衡躬身道,看着李真带着黄巢的文解和家状出了皇城。
心想,糊名制自玄宗朝起百多年来一直有清正官员进谏,但受权贵门阀阻挠,迟迟不能落地。现在摄政王亲口交代,自己拼着这个乌纱帽不要,这回也得糊它一次!
如此,方不负我大唐恢复乾坤清朗,方不负这泱泱五万考生,我杜仲衡也不负这个主考官的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