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把京都的水搅浑
作品:《科举?老子儿孙满堂,遍布朝野》 五郎闻言,猛地倒吸一口凉气,几乎是脱口而出:“六弟!慎言!”
五郎紧张地四下张望,仿佛担心隔墙有耳,引来灭顶之灾。
权臣?这二字何其沉重,又何其危险,历朝历代,能得善终的权臣能有几个?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父亲非但没有出言呵斥,脸上反而露出一丝极为复杂的神色。
那其中有惊讶,有审视,更有一种……让人不安的认同。
书房内陷入了短暂的沉寂,只有烛火噼啪作响。
宋远廷的目光落在六郎身上,良久,才缓缓开口:
“老六,你可知‘权臣’二字,意味着什么?”
六郎迎上父亲的目光,毫无惧色,清晰答道:
“意味着力量,意味着制衡,更意味着风险。
当然,同时也意味着即便龙椅上的那位,行事也需考量我宋家的态度,顾忌我宋家的势力。
而非像如今这般,只能被动地等待皇子们的垂青或打压,将家族的命运系于他人一念之间。”
“说得不错。”宋远廷轻轻颔首:“为父这些日子,反复思量晋王与燕王。
你们觉得,他二人,谁可为明君?”
五郎迟疑道:“晋王面上礼贤下士,名声颇佳,可实际上他自负多疑,心胸狭隘。
只因我宋家拒绝于他,他便在四娘的事情上命人下绊子。
他日若晋王真的登上大宝,只怕不仅是我宋家,朝中不少官员都会遭难。”
“燕王更是难为明君。”六郎接话道:
“燕王行事狠辣,不择手段,刻薄寡恩。
为达目的,连夏侯桀这等忠心追随者都能轻易舍弃。
此人若掌大权,必是暴君!我宋家与他已结死仇,绝无转圜可能。
他若得势,我宋家便是他第一个要碾碎的绊脚石,结局只会比在晋王手下更惨!”
两个儿子的这番分析,冰冷而残酷,同时也彻底撕开了两位热门储君人选的伪装。
宋远廷很欣慰,儿子们能把问题看得如此通透。
“既然你们已经发现问题所在,那可有想到破局之法?”
“破局?”五郎有些为难:“陛下成年的皇子中就只有这二位有竞争力。
难不成还有别的选择?”
宋远廷看向五郎和六郎,忽然压低声音,一字一句道:
“既然现有的选择都是死路,那我宋家,为何不能自己培养一个主子?”
“自己培养?”这一次连六郎都蒙圈了。
六郎的心很大,却也没有大到这个地步。
他确实想要做权臣,保护宋家,但自己培养出个帝王来却是六郎想都不敢想的。
宋远廷见两个儿子如此表情,微微一笑,缓缓开口,说出一个名字:“李彻!”
“七殿下?”五郎一愣:“可他如今只有五岁,生母还仅仅是个婕妤。
且这小皇子体弱多病,太医都说其寿难永。父亲怎么会觉得他行?”
宋远廷笑着摇摇头:“你说的这些都不是他的短板,反而是他的优势。
七殿下的生母苏婕妤,出身江南书香门第,家世清贵但并无强援,在宫中毫无根基。
可她却能一路做到婕妤的位份,足见陛下对她和七皇子的宠爱。
陛下老来得子,对这位幼子甚是怜爱,常带在身边亲自教导。”
六郎的思维飞速运转,眼中渐渐放出光彩:
“父亲的意思是……七殿下?他年纪幼小,母族不显,看似毫无竞争力,但这恰恰是他的优势!”
“继续说。”宋远廷鼓励道。
六郎越说思路越清晰:“正因为他年幼,需要依赖,若我宋家能于微时施以援手,将来他若……必视我宋家为股肱,倚为重臣。
正因为他母族不显,才不会有外戚专权之患,陛下或许反而更放心。
而‘体弱多病’……”,六郎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利:
“若有父亲的医术,好生将养,未必不能康健。
何况体弱有时也并非全是坏事。”
五郎也反应过来,但心中仍有迟疑:
“父亲,此计虽妙,但风险极大!
七殿下如今才五岁,陛下虽宠爱,但从未流露过立幼之意。
而且,如何接近?如何扶持?倘若被燕王和晋王发现,只怕……”
“发现?”宋远廷目光扫过五郎:“晋王和燕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便是自负。在他们眼里,对手也就只有对方而已。
这京城的水,咱们得慢慢搅浑!越浑越好!
等到二人发现水中还有大鱼时,我们已经有能力可以反扑了。”
“父亲,我们该怎么做?”六郎沉声问道,眼中已燃起斗志。
宋远廷沉吟片刻,开口道:“想要接触七殿下并不容易。
但年末陛下会带着所有皇子进行祭祀。这是咱们唯一能够接触到七殿下的机会。
我曾听安王无意提过,由于七殿下体弱,所以祭祀时,其生母苏婕妤会被恩准同往。
只是婕妤位份不高,只能在外等候。这是个机会。
可以让郡主带着四娘拜见婕妤,自荐为七皇子瞧病。
四娘的医术早已名声在外。苏婕妤爱子心切,多年来太医院的治疗又不见效,她一定会心动。
只要有机会给七殿下瞧病,事情就都好办了。”
“可万一不成呢?”五郎有些担忧。
宋远廷微微叹气,而后开口:“世间本就没有什么万无一失的事情。
若是不成,便再寻机会。”
父子三人说完这些话后,宋远廷便让五郎和六郎把几个哥哥也都一并找来了。
大郎几人听了父亲的话也都颇感震惊。
但细细想来,这似乎已是眼前唯一的办法了。
二郎从父亲那里回房后,把事情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怡宁。
此事也是宋远廷允许的。安王府与宋府早就同气连枝,何况很多事情还需要怡宁相助。
本以为怡宁闻此多少会有些顾忌,却没想到,她竟比谁都激动。
“我早就跟父王说过,晋王和燕王都非明主。
父王也是明白的,故而才始终不肯掺和到这些烂事里面。
其实我觉得公爹的思虑是对的。七殿下虽然年幼,但婕妤娘娘品行极好。
有其母必有其子,只要七殿下好好长大,必然是个良善之人。
他若为君,定是比那二位要强的。你放心,婕妤那里我常常走动。
引荐四妹妹不成问题的。”
二郎心中感动,娶妻如此,夫复何求?